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的发展战略研究
摘要:基拙设施作为实现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的物质基拙和首要条件,一直倍受各国政府的关注。通过对比国
内外的政策和案例可知,我国基拙设施的发展,存在着缺乏系统思考和宏观布局、建设水平低、投入机制不合理、
数字鸿沟加大、应用效益低等问题。从建设内容、建设策略、应用三方面来看,国际上秉承系统规划和应用导向的
建设思路,关注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的建设内容,采纳利用先进技术优先发展落后地区、提倡多主体参与、
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建设策略,同时注重应用效益的评价。这些都对我国教育信息化基拙设施未来的
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基拙设施;教育信息化基拙设施;发展战略
1、问题的提出
在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首要内容。它在20世纪90年代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刚开始被提出时,就赢得了教育界的关注。教育信息化的概念则是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的。美国克林顿政府于1993年9月正式提出建设“国家信息基础设施”(National 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简称NII),俗称“信息高速公路”的计划,其核心是发展以Internet为核心的综合化信息服务体系和推进信息技术(简称IT)在社会各领域的广泛应用,特别是将IT在教育中应用作为实施面向21世纪教育改革的重要途径。随后,世界各主要国家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都十分重视。
尽管我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取得长足进步,但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值得重视、函待解决的困局。胡小勇指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存在以下一些问题。设备更新迅速,资金投入需求大,教育效益产出低;(2)硬件设备使用率较低,浪费严重。许多设备“不可用、不让用、不利用、不会用”。另外,基础设施“建而不用”的状况同实践者对于基础设施的定位和认识有关。
如何突破瓶颈,促进基础设施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成为相关部门和学者关注的焦点。2012年9月5日,刘延东在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强调“要推动“宽带网络校校通”,多管齐下加快推进学校接入宽带,探索建立可持续的运营维护机制,完善学校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yob”余胜泉针对目前存在的“大投入、小产出,高投资、低回报”的状况,认为要使教育信息化尽快进入深层次应用领域,突破发展瓶颈,就必须从系统观、生态观的角度对之进行思考,继而提出了促进新技术教育应用的教育信息化生态观。
2、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概念界定
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是比较具有中国特色的概念,指的是在教育领域运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从西方国家的一些具体的政策计划和许多学者的研究报告来看,国际上常用“ICT infrastructure"(信息技术基础设施)、"information infrastructure"(信息基础设施)等术语来表示信息化基础设施。本文中所有的基础设施均指的是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
虽然国内外在不同的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内容不同,但是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技术指标项,其认识是基本一致的,主要包括[16][17]:生机比、师机比、网络覆盖率、网络设备、多媒体教室配置、数字卫星传输系统及网络结构。
3、中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回顾与反思
3.1发展历程回顾
3.1.1建设内容在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中.每一阶段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内容会有所不同。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内容的演变趋势是从关注多媒体教室、计算机及其附属设备等硬件设施和网络的建设到关注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
3.1.2建设与应用策略
基础设施的建设策略主要包括“由谁建”、“怎么建”这两个问题。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法规,发现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模式是“自上而下”。
3.2存在问题及分析
3.2.1基础设施建设缺乏宏观布局和系统思考
通过分析我国的教育信息化政策发现,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呈现出从注重硬件设施的建设到注重建设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变化趋势。然而,我国的教育信息化项目普遍存在的问题是,在投资方面重硬件建设,轻软件开发和教师培训。
3.2.2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能满足现实需要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取得了巨大成绩,覆盖全国的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与平台基本建成,但是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不高,生机比、师机比还不能满足现实发展的需要。天地网络虽然初步形成,但天地网之间的互联互通问题还没有完全解决。
3.3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机制不合理
我国政府采取的主要投资模式是中央政府财政拨款和地方配套的模式以及政府财政拨款与基金会联合的模式。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的地位很明显,而投资整体份额中,社会组织和个人占有比例始终不高,其投资客体主要是全国各学校。
3.4局部地区的数字鸿沟在不断扩大我国各区域基础设施的建设和普及情况不均衡,“数字鸿沟”现象愈演愈烈。如,在学校教育信息化进程中,知名度高、条件较好的学校,往往能获得更多的教育信息化投入,设备投入和配备往往也更好,呼声更能得到决策层的重视和回应;相反,那些投入不足的薄弱学校,教育信息化投入本身就不足,因“巧妇难为无米之炊”,也就陷入了发展的“瓶颈”。
3.5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和投入产出比低尽管我国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迅猛发展.但是实践层面来不及消化吸收造成了“消化不良”现象,教师、学校甚至区域都来不及消化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成果,其结果是基础设施的应用率低、应用效益不高。
4、国际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成功经验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育的各个领域广泛应用,世界各国相继制定了推进教育信息化的政策和计划。本文选取美国、欧盟、新加坡以及亚洲地区等国家在不同时期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化建设的重点内容、策略、实施效果等,进行纵向和横向的内容分析及对比分析,以总结各国教育信息化的实施经验。
4.1建设内容
关于基础设施的建设内容,国际上越来越重视创造一种随时随地、无时不刻的泛在学习环境。
4.1.1注重多种终端设施的普及美国在教育信息化方面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克林顿总统于1996年6月就提出了把每一间教室联上信息高速公路,让每一个学生做好迎接信息时代挑战的准备。
4.1.2持续增强宽带网络的接入
美国在NETP1996的目标中明确提到,要使信息高速公路与所有的教室和图书馆连接;在LVETP2000}53}阶段,美国对基础设施的作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普及互联网将有助于结束教师的孤立境地,成倍地扩大教与学的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具挑战性的、真实的和高阶的学习体验,使教师和学生对家长和社区更有责任。
4.2建设策略
4.2.1采取“自下而上”的建设模式
国际上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会比较注重学习者、教师等利益相关者的需求。
4.2.2注重企业参与
美国在进行基础设施建设时鼓励企业的参与,例如,在1996年的NETP中提到}s}:鼓励联邦机构、州、地方及私立部门建立合作关系,并通过“技术文化挑战基金”及其他项目支持各地方进行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鼓励与私人部门合作,以国家和地方的为基础的指导标准建设高质量的软件和在线资源。
4.2.3鼓励自带设备
现在有很多学生都在校外运用他们自己的数字化设备进行沟通和交流,如果想要让他们充分利用学校的学习资源来促进学习,必须发挥这些设备的潜力。国际上一些国家己经开始鼓励教师和学生将他们自己的个人电脑、手机、平板等个人设备带进学校,并在上课时使用,这种方式被称为BYOD(Bring Your Own Device,简称自带设备)。美国宾夕法尼亚州的Hanove:学区极力提倡BYOD,以帮助学生和其他人共创一个21世纪的学习环境。
4.3注重提高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
国际上十分关注基础设施在教学中的应用效率和效益,一般是通过改善教育信息化系统中的其它要素来促进基础设施的应用,其中通过教师培训来改变教师的传统教学观念,提高教师的教育信息化能力是较为普遍的做法。
5、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的中外对比分析
5.1建设思路:系统规划要“以应用为导向进行建设”
回顾我国基础设施的发展历程发现,许多学校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己经比较完备,而资源建设和人力资源培养却无法及时到位,因此导致了基础设施的建设与应用脱节,不能发挥基础设施的最大效益。
5.2建设内容:从“数字化校园”到“智慧校园”
当世界范围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己经开始走向融合创新的深层次发展阶段时,我国仍处于初步应用阶段。虽然这些年我国一直都比较重视多媒体教室、计算机教室、电子白板、计算机以及网络等信息化环境和硬件设施的建设。但与国际水平相比,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仍明显落后。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从关注“数字化校园”转向以服务智慧教育为目的的“智慧校园”的环境构建,引进和研发关键技术,以创造泛在的宽带网络访问。
5.3变革建设策略
5.3.1利用先进技术优先发展落后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了缩小我国与国际上基础设施建设水平的差距并消除我国内部存在的“数字鸿沟”,我国仍旧需要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注重无线宽带网络、智能手机等先进技术引进,特别是在贫困地区引进技术上适当超前,而不是落后的基础设施,另外也要加强相关的技术支持和人员培训。
5.3.2提倡多主体参与基础设施建设
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多是政府拨款,而随着计算机产业的飞速发展,硬件设备需要不断升级换代,投入巨大,教育部门经常陷入资金紧缺或者设备落后的困境中。国际上有两点做法有助于解决此问题,:一是企业介入;二是BYOD。
5.3.3采用“自上而下”与“自下而上”相结合的建设机制与国际相比,我国的基础设施建设在比较落后的情况下,更加注重顶层设计和宏观布局。
5.4注重应用效益的评价,以评价促发展
我国对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评价更多的是依据教育信息化评价指标体系中的“硬指标”,如生机比、师机比等,对基础设施的应用效益则关注不够,而国际上对基础设施应用效益的评价则一直都比较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