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9年04期目录
解读部编教材,探寻赏析经典佳篇有效途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教材解读;阅读教学实施;美丽约会;品析勾连

 解读部编教材,探寻赏析经典佳篇有效途径

 

摘要:2016年起教育部开始启用了新的小学语文教材,即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2018版的部编教材。到2019年下半年后的新的一学期后,全国将有数百万小学生和初中生使用“部编本”语文教材。因为是新的教材,所以解读新课标和新教材成了我们的首要问题和聚焦点。解读教材,实施教学时我特别关注教材内课文的经典佳篇的赏析教学,期盼寻找到一种简洁有效的赏析途径。

关键词:教材解读;阅读教学实施;美丽约会;品析勾连

解读了新的部编教材第一到第六册,我们发现了关于阅读篇目的许多选材发生了变化,专家也提出了相应的教学建议。教材中挑选了各种文体类型的佳篇,从儿童故事、童话、寓言、民间传说、科普读物等等,挑选的文章应该说都是相当经典和适宜教学的,不仅文质兼美而且具有时代性,更加贴近当代学生生活。翻阅书本,我们会发现很多经典课文又恢复了,传统文化和革命传统教育的篇目增加了不少。教材中也把课外阅读纳入教材体制,这是它的第五个创新点。温儒敏教授在教材解读和教学建议中谈到,我们的语文老师在教学中要注重两个延伸:一个是往课外阅读延伸,一个是往语文生活延伸。比如小学中高年级的教材里几乎每一单元都有课外阅读的延伸。中高年级,挑选的课文意义渐渐加深了,主题更广了。比如它有着更加广泛的人文主题,更加充满哲理了。题材更加贴近我们的现实生活。它所包含的语文要素,包括知识能力策略还有习惯等是螺旋上升的。整套教材内容由易到难,呈现了梯度性,整合性,还有过程性。它的这些特点要也要求我们在解读教材和教学中要有文体意识,找到教的依据;要教出特点,落实好教学目标,确实提高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另外新的部编教材要求我们在实施阅读教学中要注意①实施“三位一体”,构建由教读、自读到课外阅读"三位一体"的阅读教学体系"用新教材,要研究如何把“教读”“自读”和课外阅读三者结合起来,融为一体,千方百计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②部编新教材希望能改变目前教学中普遍不太重视阅读技能的习得的问题。教学中要求注意两点:第一是阅读方法的掌握。比如引导学生掌握精读、略读和朗读、默读的技巧。第二是阅读速度的技巧,比如快读、浏览、跳读、猜读、群读、还有非连续文本阅读,检索阅读等

具体教学一篇篇精挑细选的佳作时,面对几十双渴求的眼睛,我们应该如何引导学生找到简洁有效的赏析途径呢?以便让我们的学生融在其中,乐在其中呢?当然我们教师不能再局限于文本内容,念经讼文,平铺直叙继续枯燥、低效的知识学习;也不能为赶任务被任务牵着鼻子走,不能追求尖端高深而导致钻牛角尖,让学生疲乏应对,失去学习的乐趣和意义。或许不要那么急于求成,或许让学生暂时先卸下考试的沉重的包袱,来一场美丽的文学约会。我们应该既有适当教学的严肃,又要给学生来点轻松学习的氛围。我们应该尽量让孩子们有好奇的满足,思维的开阔,想象的驰骋和灵魂的飘飞。让佳文的精髓深入学生的骨子里,让他们永远也不会忘记。或许可以通过课堂,让他们在鉴赏类似的佳作的时候,能举一反三,学满于课外。

然而现实中我们平时的教学总是匆匆忙忙,因为课堂时间短暂,因为课文篇目太多……因为要会认的字多,要会写的字多,学的知识点多……时间这么宝贵,似乎永远舍不得停下脚步。没错,向课堂要质量!可是磨刀不误砍柴工,变革课堂教学,多花点时间在以下这些地方,我相信不会浪费时间,应该可以让我们教师更好地落实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1、是指导经典佳作的三品析,降低鉴赏难度,提升阅读与写作能力

不同类型的课文,不同的品析侧重点。我们教学中可以举一反三,讲一点相关的读常识,讲讲文章的类型和文章阅读方法,既可以引发兴趣,还可以让孩子学会如何赏析文章,更可以让孩子降低读懂类似的文章的难度。

1)品析它巧妙的构段组织,以通篇快速了解文章。有些文章好在构段组织很巧妙,那我们就以此为重点展开阅读。这是提升阅读速度的一种好方法。比如部编版的二年级下册有这么一篇儿歌----《田家四季歌》 。它的构段十分有趣,先是按照四季的变换顺序来描写田家的一年农家生活,再在每个段落里运用了先总后分以及对比的方式来详细描绘了农田四季生活的忙碌充实。二年级的小朋友有的已经会不知不觉地自己创作儿歌了。只是比较随性,这时老师好好点拨,赏析,激发了小朋友对儿歌的创作的兴趣。

2)品析它优美、独特的语言,鉴赏文章的语言美。有些文章最美在语言,令人读了以后回味无穷。比如教学《秋天的雨》 ,我们仔细品味语言,感受到了秋雨的五彩缤纷,感受到了秋雨的大方,对大自然的热爱,给大地带来美丽和丰收的物产,它还给这个世界带来了香甜的气味。作者还把秋天写得好神奇,它还会吹喇叭呢?老师问:“同学们,这么美的秋雨,你们喜欢吗?”小朋友开心地大声回答:“当然喜欢啦!”还有学完三年级下册的第一课古诗三首《绝句》《惠崇春江晚景》《三衢道中》以及第13课《花钟》等文章时,我引导学生感悟完文章的语言美和情境美之后,我问:“你能描绘出它们的美吗?”可以的话,挑你最喜欢的一幅,用笔把他们勾画或者仿写一篇出来吧。几天后,看到同学创作的图片,图文结合,色彩明丽,真的好美!于是我把他们张贴在班级的墙壁上,同学啧啧赞赏。

3)品析它巧妙的写作技巧,利于写作能力提高。平时教学遇到文章有比较好的写作技巧时,我就教育学生要留意,要会运用。《大自然的声音》中有这么一段:小雨滴敲敲打打,一场热闹的音乐会便开始了。滴滴答答……叮叮咚咚……所有的树林,树林里的每片树叶;所有的房子,房子的屋顶和窗户,都发出不同的声音。当小雨滴汇聚起来,他们便一起唱着歌:小溪淙淙地流向河流,河流潺潺地流向大海,大海哗啦啦地汹涌澎湃。从一首轻快的山中小曲,唱到波澜壮阔的海洋大合唱。这段话最突出的一点写作技巧是运用了顶针的写法。当我教到写单元作文一处场景时或者写你身边的一个人时,我就启发我的学生可以运用上这一个技巧。因为小学低段学生的写作能力比较弱,这一个技巧不失为他们避免不连贯、不流利的毛病的好方法。

2、是拓展三勾连,满足好奇心,开启思维和想象

语文教育研究所所长部编本小学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谈道:使用新教材,推进教学改革,最重要的是什么?就是回到原点,请老师带头多读书”他又说道:“现在语文教学最大的弊病就是少读书,不读书。教材只能提供少量的课文,光是教课文、读课文,不拓展阅读量,怎么用力,语文素养也不可能真正提升上去。

通过前面的三品析当学生对佳作有了一定的鉴赏能力后,他们对作品有了更多的感受,有更多的了解需求、体验需求,更想深入类似领域遨游。这时就水到渠成,教师便可以勾连更多历史的时代信息,勾连更多相关的的故事,勾连相关现实生活中的知识和事件。

1)勾连更多历史的时代信息,突破教学重难点,化难为易。当我们碰到一篇小古文或者古诗时,教学的时候如果能够提供相关的历史信息,特别是那时时代背景和作者的生活经历,学生学起来会更轻松。比如教到《赠刘景文》这一首古诗的时候,教师解决了生僻字后,学生朗朗上口地把课文读了又读,读得响亮,读得正欢,似乎明白其中的意思。于是,我问:“这首诗的题目什么意思?”“为什么一年好景是橙黄橘绿时?”学生要么回答不上来,要么答得云里雾里,各种答案都有。有的因为颜色很鲜艳,有的说因为其它的花都开完了,或者因为作者很喜欢秋天等等,都未能答到正点上。所以这时候教师要及时补充了足够的历史信息。我说:“古人写秋景,大多写景象衰败,充满悲秋的情怀。然而此处却完全不是。因为此诗作于1090年初冬,作者正任职于杭州,当时两浙兵马督监的刘景文也在,两人交往很密切。苏轼学识渊博,但是仕途坎坷,而刘景文也人生坎坷。于他和刘景文两人惺惺相惜,写下此诗勉励同处囧境的他,劝他不要意志消沉。”当我说完这些,题目和全首古诗大意迎刃而解,学生恍然大悟。再比如教学《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古诗的时候,还没有渗透时代背景的时候,我问学生:“作者王维为什么会发出这样的感慨呢?”学生还是一脸的茫然。但是当我讲完诗人王维从很小的时候就离开家乡,出外求学,长时间没回家的故事后,学生立刻表示明白。

2)勾连更多相关的的故事,激发学生阅读兴趣,扩宽学生阅读面。由于一些原因,教材不可能将很多类似的文章或者故事都放到书本,这时我们可以在赏析课文时,简短勾连一些相关的故事或者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和学生丰富的想象力。温儒敏教授建议老师们采取1X的办法,即讲一篇课文,附加若干篇课外阅读的文章。

比如教到曹冲称象,我便想到勾连孔融让梨,司马光砸缸,等类似的故事,大略与学生谈论一下。再如上到《大禹治水》,我又勾连到了神农尝百草,黄帝种植农作物等古人的故事。

(3)勾连相关现实生活案例,拉近文章与学生的距离,感同身受。部编教材挑选了《彩色的梦》《枫树上的喜鹊》《沙摊上的童话》《小真的长头发》《我变成了一棵树》等这些文章,以儿童的角度思维和想象。教学时我们可以与学生讲起不同年代孩子的梦想。特别我们小时候玩过家家时的各种想象。如果这时候的同学们也会回忆起自己看到某些事物的奇思异想,老师便可以和他们畅所欲言。上到《手术台就是阵地》时,我便勾连到了联合国和维和部队,给学生讲起了相关的知识和事件或者影片。

总之,我们的阅读经典佳篇的教学我们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有基本的文体知识,更要激发学生阅读各种类型读物的兴趣,更要有意识让学生去掌握一些读书方法。这些对我们老师要求比较高,因为常说一句话,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只有我们教师有足够的阅读量,丰富的知识和经验,那么我们的教学才能游刃有余。

参考文献

[1]“部编本”语文教材的编写理念特色与使用建议——温儒敏

[2]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