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8年12期目录
小学生心理干预的类型及实施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小学心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合理运用谈话、活动、团体训练及游戏等方式实施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缓解冲动心理,调节焦虑情绪,化解攻击和暴力倾向,在学校正面心理辅导的配合下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

 小学生心理干预的类型及实施

摘要小学心理教育要根据学生的心理实际,合理运用谈话、活动、团体训练及游戏等方式实施心理干预,帮助学生缓解冲动心理,调节焦虑情绪,化解攻击和暴力倾向,在学校正面心理辅导的配合下帮助学生克服不良心理倾向和行为。

关键词小学生心理干预方法与功能

心理干预是学校心理教育的重要方式,是专业人员通过与存在心理问题的人员交谈、疏导、抚慰等方式,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人员进行调整,帮助当事人从危机状态中走出来,尽快恢复正常心理的过程。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具有明显的不成熟性和波动性。其心理危机是心理干预的直接动因。

生活环境的变化使小学生的心理特征出现了许多新的特点,给小学生的心理干预带来了难度。一是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出现复杂化和成人化,暴力心理和攻击行为、骚扰与欺凌心理、柴赘不驯的行为与冲动情绪,已经成为新时期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新特点。二是自私、贪婪心理成为心理问题的重点。三是暴力心理加重了心理危机,学生之间的暴力倾向严重,有许多学生总是用暴力去解决问题。四是过分的偏执、任性成为小学生心理危机的新因素。

1、小学生心理干预的类型

小学学校心理干预的类型很多,不同类型的心理干预具有不同的效果。在实际操作中,应该从实际出发,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的不同类型,选择不同的干预类型和方法。但无论哪一种干预类型都不是孤立的,任何一种心理危机的干预都需要几种干预类型相互配合,共同起作用。如何有效地对小学生实施心理干预,采用什么形式实施心理干预,都要从实际出发,都要根据学生心理危机的表现和心理问题的程度,以及心理干预的对象来采用不同的心理干预类型。

1.1针对学生心理障碍和问题采用的个别心理干预

个别心理干预是对有心理危机的个别学生实施心理辅导教育的活动和方法,对那些个别出现心理危机的学生,根据他们心理问题的表现和出现的原因,通过个别谈心、家访等形式去进行心理干预,有针对性地提出心理调节方法,引导学生纠正不良心理,养成良好的心理习惯。小学生由于生活环境的不同,他们形成心理危机的原因和表现程度不同,心理干预应该有针对性。

一般性的心理干预要和特殊心理干预相结合,对个别心理危机明显的学生,可以采用特殊的心理干预,如警戒谈话、发出警告,甚至给予处分等。

1.2与学生面对面的直接干预

现在的学校教育中有一个很普遍的现象,那就是道德绑架,企图把公共的道德认识强加给每一个学生,忽视学生心理的特殊性,总是希望学生能通过间接的心理教育实现教育的目的。小学生的心理危机存在成人化和复杂化的倾向,从心理变化的过程来看,小学生心理变化过程中容易受到不良现象的影响从而很快发生变化,但也容易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从而接受干预。在传统的心理教育中,学校老师习惯于面对全班同学进行共同话题的道德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共同的话题,面对全体的说教,对学生来说没有针对性,也很难引起学生的注意,更难收到很好的教育效果。直接心干预一般是采用个别干预的方法,让学生在与教育者面对面的交流中受到心理干预。

1.3重视做好前置性的前摄性心理干预

学校的心理干预不同于医疗性的心理干预,它主要是预防性的,小学心理干预的重点应该是前置性的预防干预。根据学生的心理危机的苗头去及时做好心理干预,把问题解决在前面,给那些有心理障碍苗头的学生打个防疫针,抑制不良心理的形成。前置性心理干预作为前摄干预可以起到很好的预防作用。但学生的心理变化是复杂的,在利用前摄性心理干预的同时,对已经出现明显心理危机的学生,还要利用反应性心理干预,及时帮助学生从危机状态中走出来,尽快恢复正常心理。

2、小学心理干预的实施

心理教育中的正面教育疏导和带有警示性的心理危机干预是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一方面要利用学生积极向上、渴望进步的心理去正面引导,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同时,还要利用心理干预去纠正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两者相互补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从心理形成和发展过程上看,任何一个学生在心理上都有积极进步、渴望成功和赞赏的一面,但也会受到外来的影响而出现不良心理障碍。小学生在心理上出现的学习焦虑、崇拜暴力、情绪冲动、玩世不恭、自卑怯懦等心理问题都需要及时的心理干预帮助他们排除心理障碍。实施必要的心理干预,在小学心理教育中具有十分突出的教育功能。

2.1利用面对面谈话拉近教育的距离

在小学的心理干预过程中,首先要利用好谈话,用谈话来拉近老师和学生的心里距离。老师要用具有亲和力的谈话来疏导、抚慰、帮助心灵遭遇短期失衡的学生调整心态。学生的心理教育要从学生的心理实际出发,心理咨询和心理干预要有明确的针对性,切忌泛泛而谈。心理干预最常用的方法是有针对性的谈话,通过谈话了解学生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倾向。

心理教育的本质就是引导学生心理的自我调适,心理干预可以用谈话来引起学生的心理共鸣,引起学生心理矛盾的转化,化解和缓和冲动情绪。采用询问、诱导、安慰和警示性的谈话,对有心理危机的学生进行心理干预,可以拉近教育的距离。

2.2组织活动调节学生心理情绪

组织学生参加积极向上的集体活动,调动学生积极向上的进取心态。小学生喜欢同学和老师共同参与的集体活动,在活动中相互交流和配合让学生感到亲切和心情开朗。在小学的心理干预中,运用活动去缓和和化解学生的心理冲突和心理压力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集体活动中,小学生可以通过活动去化解心理矛盾,减轻心理压力,缓解冲动情绪,在活动中让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发生转移。

2.3利用团体训练引导学生自我心理调适

团体心理辅导是团体成员围绕某一共同关心的问题,通过一定的活动形式,推进人际互动,使团体成员之间相互启发、诱导,形成共识与团体目标,进而改变团体成员的观念和行为。团体训练是根据心理学原理,通过设计和团体活动,引发团体成员的主观心理体验和感受,从而对学生进行心理干预的过程。心理教育的团体训练和普通的集体体育活动是有区别的,心理团体训练具有严格的计划性、组织性、教育性和主体参与性。团体训练的形式很多,主要包括角色扮演、游戏、室外活动、公益劳动、辩论等活动,可以让学生在团体训练中亲身感受、接受教育,培养良好的心理品德。

2.4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良好心态

游戏是小学生学习和娱乐的重要形式,小学生天生喜欢活动,喜欢新奇,喜欢具有娱乐性的游戏。但小学生注意力持续时间短,爱好和兴趣容易转移。在心理教育中要利用小学生爱好游戏活动的特点,通过游戏来调适学生的心理活动,激发学生追求新奇的心理,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转移学生的不良心理倾向。游戏不仅让学生在娱乐中感到欢乐,还可以帮助学生在游戏中培养良好的团结友善的态度和情绪。

小学生心理干预中游戏的设计和组织要有计划、有目的,应具有心理危机的干预功能。心理干预的游戏活动要精心设计,游戏的形式和内容都要具有趣味性和教育性。趣味性让学生能喜欢游戏并主动参与,教育性让游戏具有启发性和诱导性,让学生在娱乐中得到教育,能激发学生娱乐兴趣,纠正急躁情绪,纠正学生攻击性心理倾向,也让学生在娱乐中培养良好的团体意识。

学校按照学生的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通过心理干预,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地培养、训练、提高学生的心理品质,激发其潜能,增强其社会适应性,解决学生成长中的各种心理问题,促使学生学会自我调节,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发展。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