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8年12期目录
浅议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浅析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崎形脱节现象,提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应从课程改革、思想教育和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街接,以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浅议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摘要浅析了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崎形脱节现象,提出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应从课程改革、思想教育和评价体系等几方面进行街接,以达到推进素质教育的目的。

关键词中学教育;大学教育;脱节;街接

1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严重脱节

尽管素质教育提了十多年,且成为今后教育的发展趋势,但中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现象有增无减,导致学生高分低能的现象日趋严重,使许多学生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大学里的学习模式和生活模式。究其原因,是因为大多中学仍采用所谓的“精英教育”和“灌输教育’模式,剥夺了受教育者的平等性,把学生看成是被动接纳知识的容器。从美国、英国等教育先进的国家来看,他们的精英教育是‘启发式”加“改革式”的教育,由此激发学生的自我主导,加强自律,理解和掌握知识。这就说明精英教育的含义并不是花很多钱培养少数的人,而是一种让人在受教育过程中发挥其天赋的教育传统。在中学阶段,家长们眼中只有这个学校一年能有多少学生考上名牌大学,升学率高的学校是他们首选。这样一来,中学校长的压力可想而矢口。

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大学关注的是如何招收到更多的尖子生,根本没有理会中学教育情况如何?开的课程与大学课程能否衔接?这表现出当前大学教育对中学教育的漠然。例如前几年高校招收的对口高职,学生物理、数学基础相当差,甚至有些学生根本就没学过高中物理,这样的学生能在大学里学好相关专业知识吗?而在国外,大学教育和大学招生模式一直影响、关注着中学课程的建设和评价标准。

这些现象的产生都是由于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彼此缺乏交流和沟通,教育的脱节,使原本系统化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地隔断。

2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应当衔接的几个方面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对教师、家长和学生都提出了转变教育观念和教育理念,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探究能力的要求。这就要求从中学课程改革、学生思想教育和学生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来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

2.1课程改革

泰勒1949年出版的慨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提公认的现代课程理论的奠基石。“泰勒原理”提出了现代课程理论的基本构架:学校应该试图达到哪些教育目标提供哪些教育经验最有可能实现这些目标?怎样有效组织这些教育经验?我们如何才能确定这些目标正在得到实现?课程开发的范式。由‘泰勒原理”可以看出:新的课程必须体现出素质教育观念的具体化,不同学科对学科中心的突破,引导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从课程的价值上看,必须体现出由精英教育走向大众教育,由学科知识定位走向学生发展本位,由侧重认知层面走向关注整体素质,由指导教师教学工作走向指导课程的实施开发,由统一的生硬规定走向开放的灵活管理。还必须体现当前社会的发展和大学教育课程的设施相结合的一面,由此体现中学课程改革是以“以人为本,统筹发展”为核心的,从而实现中学与大学课程的衔接。

2. 2思想教育

当前的中学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而忽视思想品德的教育,学生的起居由父母包办,是父母的心肝宝贝,特别是那些尖子生,以成绩好遮百丑。而到了高校一切不得不从零开始,极不适应大学生活,遇到挫折和打击时,就逃避现实,甚至以自杀作为解脱。这表面上是个人的适应能力,而实质却是中学期间没有建立起有效的心理防御机制,造成大学阶段心理问题凸现。这就要求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必须做到思想教育的衔接。在中学必须加强德育,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和社会价值观;要让学生从学校走入社会,加强社会实践,了解和认识社会,认识和确定自我,理解人生的真谛;要勇敢地面对现实,能从挫折中振作起来,重新开始,以健康的心理步入大学生活。

2. 3学生评价体系

课堂教学评价对课堂教学改革和推行素质教育有着重要的导向和保证作用。传统的教学以“考试”为单一的评价方式,以“考试”成绩为单一的评价依据,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的评价。传统的课堂教学评价只是老师评价学生,把学生排斥在主体之外,其结果是把优异的成绩给予极少数学生,只有少数学生能体验到成功,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受到伤害,其潜能得不到完全发挥。这样的基础教育属于片面的‘精英教育”对教育与社会发展的阻碍是显而易见的。

2.3.1注重课堂教学的评价方式

(1)教师自我评价这是教师对自己教学活动的反思,更加符合当代社会的要求。

(2)教师评价学生评价学生既要评价其外显的学习行为和结果,更注重对其学习心理活动的评价。只有清楚地了解学生心理,教师才可采用真正符合学生心理需要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而言则是学会学习的基本前提。

(3)学生评价教师这一评价是使课堂教学满足学生需要的有力保证:只有学生真正了解自己需要什么,才可能促使教师调整教学,最大限度满足学生的需要;这也体现了对学生人格的尊重和教学上是否适合学生心理特征等问题。

(4)学生互评同伴的评价是很重要的。在反馈教学中,重要的环节就是鼓励学生互评。以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必须认真考虑每位学生的优化,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更好地促进学生合作交流,进而实现自我教育和主动发展。

2. 3. 2评价过程中须注意的几个问题

(1)评价的内容不仅包括知识和技能的评价,而且包括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评价。

(2)重视学生社会活动、实验、制作、讨论等方面的评价,不赞成以书面考试为惟一评价方式。

(3)强调评价在促进学生发展方向的作用,但不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功能。

(4)倡导客观记录学生成长过程中的具体事实,不过分强调评价的标准化。

由此看来,评价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使学生形成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和自我促进能力,由此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另外中学进入大学还将面临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大学与中学管理模式不同,学生需要适应从规律到自律;二是教学上的衔接,要从死学变为活学;三是生活要学会自理。

总之,中学和大学都要加强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树立大教育的观念,树立终身教育的思想,确立全面素质教育思想、现代人才培养观念和现代化教育质量观念;要加强中学与大学的相互了解,相互促进。只有这样教师才能为自己的教学改革提供鲜活的信息,才能实现中学教育与大学教育的衔接,才能克服中学教育的畸形现象。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