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探究
摘要: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研究可知,本课程名称经历了分学科课、政治课、思想政治课、思想品德与思想政治课、中学德育课等名称的演变;本课程起源有四种不同说法,但清朝末期起源说是比较符合历史事实的;本课程设呈在清朝末期、民国时期、革命根据地时期、新中国时期是各木相同的,其课名和具体内容也经常发生变动;本课程目标发生了由圣贤人格向公民人格、由三民主义教育向政治思想教育、由知识性传授向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方向转向。
关键词:思想政治课;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研究
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是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形成与发展的历史。对这一历史过程所进行的研究,虽然目前已取得一定的研究成果,但还存在着研究的面不广、研究的深度不够、研究的内容不全等问题。本文所进行的研究,既是对已有研究成果所进行的一种反思性研究,又是对其相关内容所进行的一种扩展性研究。
一、中学思想政治课名称的演变
要对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进行研究,首先必须对其课程名称的形成与演变进行研究,因为任何一门课程的设置,总要涉及对该课程名称的确认。然而,这一研究目前还是个空白。经过笔者对相关资料的梳理与甄别,我们发现其课程名称的形成与演变大约经历了如下五个时期。
(一)分学科课程名称时期
所谓分学科课程名称时期,是说这些课程在中学最初设置的时候,并没有统一的课程名称,既不叫“政治课”,也不叫“思想品德课”,更不叫“思想政治课”,而是以具体单列的科目名称的课程形态存在的,如在清朝末期设置的“修身”科、民国时期设置的“‘公民”科、革命根据地时期设置的“社会科学”科、新中国时期设置的“政治常识”科等,都属于这种情况。这种分学科单列课程科目的情况,一直持续到1950年。
(二)“政治”课程名称时期
“政治”这一课程名称正式使用于1950年。1950年8月,教育部颁布《中学暂行教学计划(草案)》,在教学科目表中所列的第一个科目就是“政治”,并规定“除各科均应贯彻政治思想教育外,初高中各学年仍设政治科目,以其加强现阶段中学政治思想教育”。川但后来由于受苏联的影响,这类课程的设置逐渐减少,到1956年只保留了高三年级的“宪法”课。毛泽东主席得知思想政治课停开后,指示“要恢复中学方面的政治课”,以加强对中学生进行政治思想教育。1957年8月,教育部通知全面恢复政治课,并规定课程总称为“政治课”。这样,“政治课”这一课程名称再一次以法规的形式被确认,而从事政治课教学的教师也被称之为“政治教师”。虽然课程名称总称为“政治课”,但各年级仍具有单列的课程名称,如当时初一设置“青年修养”课、高一设置“社会科学常识”课等。
二、中学思想政治课起源的辨桥
中学思想政治课这门具有德育性质的课程,到底起源于什么历史时期?它的前身课程到底是什么?目前学者们的观点并不一致,概括起来说大约有以下四种说法。
(一)第一次大革命时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自从中国共产党成立后,党就在其所领导的各类干部学校开设了具有思想政治课性质的课程。老一辈学者基本上持这种观点。如北京师范大学的张志建教授指出:“随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党所创办的学校就开设了思想政治课”。
(二)第二次大革命时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思想政治课起源于第二次大革命时期,因为这一时期我党创建了根据地,并在根据地创办了相关学校,所以才在这些学校开设了思想政治课。如华南师范大学的邝丽湛教授指出:“早在革命战争时期,革命根据地的学校就开设了政治课。安徽师范大学的张奇才教授也持这一主张,他认为:“民主革命时期,为了适应中国革命发展的需要,党在根据地和解放区开设的学校里就开设了介绍马克思主义基本知识和中国革命理论的政治课。”
(三)杭日战争时期起源说
这种观点认为,只有在抗日战争时期党才创办了正规学校,因而才开设有正式的思想政治课。如华东师范大学吴铎教授就持这种观点。虽然他也承认在民主革命初期各种革命干部学校就开设有政治课,并积累了一定的革命理论教育经验,但他仍坚持认为,“正式在中学设置思想政治课,始于抗日战争时期”。北京师范大学原副校长韩震教授也持这种观点,他认为“抗日战争时期在中学开始正式设置政治课”。华中师范大学胡田庚教授也认为,“我党正式在中学设立政治课始于抗日战争时期”。
三、中学思想政治课科目的设里
对本课程科目的设置研究,目前已成为中学思想政治课发展史研究的集中点,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深人研究,并取得了较好的研究成果。然而,学者们对课程科目设置的认定却又存在着差异,这可能既与当时历史状况的复杂性有关,又与人们对资料的梳理与认识不同有关。
四、中学思想政治课目标的转向
关于中学思想政治课目标的转向,学者们研究的集中点多指向新中国以后,而对之前的研究则较少。实际上,自从思想政治课在清朝末期设置起,其课程目标就随着社会的变迁而发生着转向。
(一)从清朝末期到民国初期:由圣贤人格目标向公民人格目标转向
关于清末时期“修身”、“读经讲经”科的课程目标,杭州师范大学岳刚德博士做了较深人研究。他认为,清末时期的这两门课程十分重视个人私德的修养,并试图通过“格物、致知、诚意、正心”的实践,来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理想,直到最终养成“圣贤人格”。然而,这一“圣贤人格”目标,随着“公民”科的开设,开始向现代“公民人格”的方向转向。南京师范大学叶飞教授对此研究得比较透彻。他指出:“随着‘修身’与‘读经’这两门课程的废除,传统的儒家人格教育和人格理念开始‘退场’,而公民人格理念和人格教育则逐渐获得了学校教育的青睐。笔者也研究了1923年的《初级中学公民学课程纲要》,得知它所规定的课程目标是“养成公民的道德”。
(二)从国民党政府到新中国:由三民主义教育目标向政治思想教育目标转向
笔者认为,虽然国民党政府也一直开设“公民”科,但公民教育却逐渐走向弱化,其原因就在于“三民主义教育”和“党化教育”的长期渗透与干扰。如:1936年的《初级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明三民主义之要旨”《高级中学课程标准》规定,“使学生认识中国国民党之主义政纲政策”;1841年的((六年制中学公民课程标准草案》规定,“使学生对三民主义有真切之了解”。中国社科院的毕苑博士在研究了1934年版的《复兴公民教科书》后,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她指出这本教科书就是要“使儿童彻底了解三民主义的精神,以期养成三民主义共和国的良好公民”。
然而,国民党政府的这一课程目标随新中国的建立而被废除,随之建立起的是政治思想教育这一课程目标。但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这一目标的具体呈现也不尽相同。
1949年思想政治课刚一设置,就把“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主义的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作为最初的课程目标。1952年这一目标又进一步明确为:“发展学生为祖国效忠、为人民服务的思想,养成其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护公共财物的国民公德和刚毅勇敢、自觉遵守纪律的优良品质。1957年对这一目标又作了重新表述:“培养学生正确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培养学生的共产主义道德品质和为人民、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思想。”
笔者通过对改革开放以来国家有关文件和思想政治课教学过程的研究,认为思想政治课目标的转向经历了以下过程:1978-1984年注重的是智育目标,主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性教学,因而使这一时期的思想政治课成了一种智育课,即初中的思想治课为中考服务,高中的思想政治课为高考服务;1985-2000年注重的是德育目标,主要对学生进行政治、思想、道德和心理品质教育,也就是教育学生成为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具有社会公德、文明习惯的遵纪守法的公民;2001年新课程改革以来注重的是发展性目标,主要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即促进初中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和高中生的“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