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8年12期目录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大学中学衔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如何借助新一轮高考改革东风,积极开拓,勇于实践,探究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加强大学中学衔接

20149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与以往教育改革不同,新一轮高考改革对招考体系中的考试内容、评价标准、选拔体系都做了顶层设计。在深化教育综合改革背景下,如何借助新一轮高考改革东风,积极开拓,勇于实践,探究中国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教育工作者共同面临的挑战。

众所周知,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的过程,尤其是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教育各个阶段相互配合,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才有可能完成。而我国现行的中学教育由于各种主客观原因,普遍将办学目标指向高考升学率或名校升学率,在追逐高分的过程中,忽略学生健全身心和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发展,更谈不上为学生量身打造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的培养方案。在高考指挥棒下,很多中学教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惨烈,不少孩子在高考的压力下,厌学、逃学甚至心理崩溃导致人间惨剧。这些众多惨痛的教训告诉我们:如果高中教育的评价标准仅局限于高考分数上,中学教育一定会陷入“不看分数今天会死,只看分数明天会死”的囚徒困境,我们为创新人才培养所努力设置的各种举措只能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大学中学因高考而被人为分离将成为我国创新人才培养难以突破的瓶颈。

与中学情况不同,处于金字塔顶的高等教育虽然没有升学的压力,但同样面临两难境地:一方面,在现有招考体制下,高校很难招到顶尖的既符合国家规定又适合学校培养特点的人才来进行培养;另一方面,大多经过初、高中地狱般锤炼后通过高考进入高校的学生大多存在创新意识、创新思维欠缺,进一步学习和创新能力不足的现象。虽然有高校把普通人才培养成国内拔尖创新人才的案例,但在普遍缺少创新意识或创新思维培养环节的中学教育基础上,希望通过大学4年或7年的培养就成为世界一流的创新人才,委实是一个不现实的伪命题。如今,虽然己经有众多高教有识之士提出了“高等教育要向下看”,通过“苗圃计划”、大学中学共建、派驻大学教师进入中学授课以及在自主招生环节设置相关考试内容等等举措来影响中学教育,但由于现行高考制度的制约,这种区域性、局部性的影响就像水面上的涟漪很难触及深层。正因为如此,国内某些高校招生工作重心往往集中在招收分数高的学生,虽然明知道高分不一定高能,但还是为争夺高分生源不择手段,全然不顾高等教育应持有的尊严和节操,让社会公众大跌眼镜。

综上所述,正是中国当前这种“唯分数论”以及“一考定终生”的招考模式使得原本系统的教育链条被人为割裂,造成“中国中学对大学培养人才目标茫然,中国大学对中学培养方式漠然”的局面,使得中国学生从入学开始被强灌过多、过严的专业知识,该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时候却己身心憔悴、创意皆无。回顾过去数十年的中国教育发展历程,大学中学的关系分离明显多于衔接,即使有个别衔接也多为“被动衔接”,而非“主动衔接”,这种教育上的人为分离不但导致很多教育问题和人才浪费现象的发生,而且也是严重影响我国创新人才培养的核心问题。大学中学衔接创新举措

如何实现我国大学中学的无缝衔接,己成为教育界和社会各界迫切需要研究和解决的问题,众多的政府部门教育管理者、大学中学专家学者以及社会各界人才对我国大学中学衔接进行了有益的探索,譬如学制改革、课程改革、大学先修课、自主招生、新生适应性教育等等。中国大学中学衔接研究中目前真正形成社会影响并在逐步实践的创新举措,主要有以下两种:

1大学自主招生

自主招生的产生,缘起于人们对由于全国统一高考造成大学中学人为分离及其他各种弊端的认识。高考录取模式单一,在人才选拔上只关注考生的学业成绩、忽视考生的学科专长和潜质,使得那些虽然有突出的学科兴趣和特殊才能、但高考成绩排队靠后的学生,失去进入适合自身发展的大学和学科专业的学习机会,制约着特殊人才的脱颖而出。

当然,伴随着自主招生叫好声的同时,社会上也存在多方面的质疑,如较多学者认为自主招生面临着投入成本高而选拔效率偏低的问题。高校自主招生经过10多年的发展,其规模不断扩大,报考人数逐年增加:2003年至2013年,10年间自主招生高校由22所发展到90所,报考学生人数由不足2000名发展到19万余名。自主招生的组织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最终真正达到要求能被录取的学生却并不多。另外还有专家指出,自主招生作为统一高考制度的有益补充,原本是改变“一考定终身”的弊端,本应是高校选拔优秀学生的有效手段,对中学开展素质教育起着促进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高校自主招生却演变成了争抢优秀生源的大战,自主招生考试成了比高考还难的高考,对普通考生来说不仅没有减负,相反还加重了负担。

2大学先修课(AP课程)

大学先修课的英文全称是the AdvancedPlacement Courses,简称AP课程,也被译为先修进阶课程,是在中学阶段开设大学课程,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达到大学学术标准与学业水平的课程。AP项目起源于美国,1951年由福特基金会启动。1955年由美国大学理事会接手主办,次年首次举办AP考试,当时的考试课程只有11门。1958年,美国大学理事会投入大量人力、财力进行师资培训。随后的二三十年时间里,AP课程不断得到补充,直到形成现在的37门考试课程。近几年,国内众多大学中学开始“试水”大学先修课,就目前我国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情况来看,大体有高校送课上「叭大学面向高中设科研基地授课、大学高中联手设实验班开课等三种方式。但因其开放度十分有限,又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和相应的制度保障,如目前在国内还没有建立起完善的学分互认制度,AP课程的开设一定程度上成为个别高校“圈生源”的手段。有些专家甚至提出:大学先修课程的开设,有意无意中加重了学生的负担。大学应参与中学教学改革

何谓无缝衔接?这是大学与中学有效衔接探究首先要回答的问题,同时也是当前学界或业界研究较少的一个问题。大学与中学是在教育系统中互相衔接、互相影响、关系密切的两个独立教育体系。中学是大学的基础,大学是中学的提升,从国际教育发展历程来看,中学和大学两者对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性是同等的,两者应该在一个良性互动、协同发展的系统中,才能有利于培养社会发展需要的各级各类人才;反而言之,如果没有理顺二者的关系,违背教育本质,简化教育功能,造成人为分离,这对教育甚至整个国家和社会发展的危害都是不言而喻的。从目前中国国情来看,大学中学无缝衔接从国家政策以及社会共识都己具备,而认真探究大学中学无缝衔接理论基础、机制保障以及可行性路径,推动大学中学衔接创新举措真正落地,将是大学中学无缝衔接下一步的工作重点。

2.1从教育本质着眼,夯实创新人才培养基础,细化以全面发展来培养创新人才的教育理念

在现有高考体制改革历史背景下,中学教育要切实改变仅为升大学,而不为大学做准备的误区,而应把学生的发展看作终身学习的培养,在重视高中阶段知识学习的同时,注重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激发学生从事科研的创新活力和创新动力;而大学教育则应该将新生适应教育研究下延至高中阶段,寻找大学新生适应不良的根源,探索在高中阶段开设过渡性或准大学课程,这种课程不是现成的大学课程,是一种兼具大学与高中课程特点的新型课程,由大学与高中教师合作研发,从而提高大学新生适应教育的有效性。无论中学还是大学的教育管理者和工作都要明确衔接的内容不仅有课程内容,还应涉及创新思维、人文素养等,要为个别具备科研潜质的学生发展提供个性化的专业培养。总之,创新人才的培养和造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大学与中学共同努力,需要每一个培养环节的环环相扣,才有可能实现人才培养的无缝对接。

2.2从制度建设入手,加强大学中学衔接研究,构建“顶层设计”和“自主创新”相结合的保障机制

中国大学中学无缝衔接研究的特殊性在于,涉及两个教育阶段:基础教育和高等教育。在国家教育体制综合改革背景下,要真正实现大学中学无缝衔接,需要加强大学中学无缝衔接的机制研究,探索与大学中学教育衔接配套的法律法规、管理制度、运行机制和保障措施。鉴于以上原因,笔者建议成立中国大学中学衔接研究会,研究人员包括专职研究人员和教育主管部门的管理人员,还应有大学与中学的一线教师和学生,研究会作为大学中学衔接研究的官方机构牵头专门就大学中学无缝衔接关键环节进行各种专题研究。

2.3从组织架构落脚,推动大学中学共建创新,建立血肉融合合作多赢的教育模式

目前,由于管理体制原因,中国除少数中学(部分高校附属中学)以外,绝大部分都归中学所在地地方政府管辖,包括校长任命、人事或者财务等关系学校发展的管理权都由地方政府控制。这种管理模式使得绝大部分大学和中学之间并没有真正的隶属关系,所以在目前的招录制度下,大学和中学之间很难达成默契,形成科学而规范的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即便有一些地方政府为推行大学中学衔接做了很多努力,但并没有收到预期的效果。除了政府行为以外,我国还有部分高校从学校人才培养的角度,主动加强和中学合作,通过共建实验室或委派教师等方式,有意识培养学校发展所需要的学生,但上述努力受益面太窄,不具备示范性意义,要改变整个基础教育体系显然还不够。因此,笔者认为,从创新人才培养角度出发,大学需要更深层次参与到中学从教学方法、课程内容以及学制设置等系列管理中。按照中国目前的管理机制,唯一能够达到这种深层次参与的途径就是要从中学的组织架构落脚,选择一批试点学校进行共建创新,让大学中学形成真正血肉融合的关系,从根本上解决大学中学人为分离的栓桔。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