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8年10期目录
非遗文化传承视闽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以常州金坛为例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在当前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民俗观念日益淡薄,有些非遗文化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窘境。相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社区教育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承担着更多的历史使命。金坛区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开发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非遗课程,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非遗文化传承视闽下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以常州金坛为例

摘要在当前传统文化流失严重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民俗观念日益淡薄,有些非遗文化却面临着无人传承的窘境。相对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而言,社区教育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承担着更多的历史使命。金坛区高度重视非遗文化的挖掘、研究、保护和传承,开发形式多样的社区教育非遗课程,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关键词非遗文化传承社区教育课程开发途径

中图分类号G773  文献标志码A

1问题的提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种以非物质形态存在的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人类口传心授、世代相承的无形的传统文化表现形式,被誉为历史文化的“活化石”和“民族记忆的背影”。作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我国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精神与情感的重要载体,是维系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的基础,也是人类智慧的体现

金坛是一座拥有6500年文明、1300多年建城史的江南小城,历史悠久。金坛拥有独特的山、地、湖、泽资源,传统典型的水乡农耕文明,厚重深远的历史文化积淀,多姿多彩的人文生态资源,孕育了金坛独具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今天,在人们的劳动生产、日常生活中,许多非遗文化仍然散发着独特的光彩和魅力,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实用价值、历史价值和科研价值。

但是,随着社会现代化进程和新型农村城镇化步伐加快,当今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们的传统文化受大了极大的冲击原有的生产生活方式、社会关系渐渐逝去,与传统农村文明相适应的非遗文化正在急剧消亡,民族的传统文化和民族民间文化,面临着毫不留情地被现代化淹没的危险,长此以往,人类文化的多样性将不复存在。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文化脉络,也是中华民族实现文化复兴的重要内容。近年来,保护非遗文化、传承非遗文化的呼声越来越高。但是,现实中如何才能够有效传承非遗文化呢?笔者认为,在这个问题上,社区教育责无旁贷,相比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社区教育有其独特作用

2金坛非遗文化现状

2.1世界级、国家级非遗文化

目前,金坛刻纸己成功跻身世界非遗之列,董永传说、金坛抬阁、封缸酒酿造、直溪巨龙则名列国家级非遗。这五个非遗项目都是较早参加非遗申报活动的,涵盖了传统美术、民间文学、传统杂技、传统舞蹈几大门类,充分展示了金坛民间文化的特色和底蕴,是保护和传承金坛非遗文化的良好开端

2.2江苏省级非遗文化

金坛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工作全面开展以后,乾元观道教音乐、指前鱼灯、袖山放灯节、谈庄秧歌灯、树德堂妇科、老人山程氏骨科也相继迈入了江苏省级非遗行列。这些非遗项目的门类相比之前的五项世界级、国家级非遗有所扩展,即使是同类的,也各具特点和魅力。而且,有的非遗项目还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

2.3常州市级非遗文化

在进一步发掘、保护、传承过程中,诸葛八阵图村落、金坛面塑、东浦丝弦锣鼓、金坛嘟当、上阮花鼓戏、朱庄马灯成为常州市级非遗项目。这些项目的恢复和传承各有千秋,命运也各有迥异,有的己被列入政府重点工程,有的通过传承人的努力,渐有起色,还有的陷入了后继乏人的境遇

3、社区教育课程的开发途径

非遗文化视阂下的社区教育课程开发应精选金坛非遗文化中的优秀资源,有机组合,科学编排,优化设计,使课程资源呈现方式灵活多样、教学内容形象生动。课程的目的是普及非遗文化知识,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提高金坛居民保护非遗文化的意识,为非遗文化的传承营造良好的社会氛围。

3.1普及非遗文化乡土课程

中国杰出的革命教育家徐特立先生认为,最原始的、最基本的、最唯物的教材就是乡土教材。学校教育在地方历史文化教育方面是薄弱的,因此,大多数金坛人对自己家乡的历史文化知之甚少。乡土历史文化生动、具体、真实,人们易于感知和接受,也易于引起情感共鸣。因此,社区教育课程可从原点出发,开发出普及金坛非遗文化的乡土课程(读本)《话说金坛老祖宗的遗产》。乡土教材(读本)以老百姓喜闻乐见的文字和图片,展现金坛非遗文化项目的传承区域、历史渊源、表现形态、文化价值,让金坛人了解身边的非遗文化。

3.2传播非遗文化微课程

社区居民的生活己悄然进入“微时代”,他们获取信息的方式随之快速革新。因此,我们可以将金坛刻纸、直溪巨龙、金坛抬阁等适合以微课程形式展示的非遗文化录制成5~10分钟的微视频文件,展现这些非遗项目的精湛技艺、艺术特色、传统工艺及传承人的“工匠精神”,通过社区教育“乐学金沙微信公众号等移动应用平台进行传播_人们可以通过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随时随地观看欣赏、浏览学习。这种微课程表现直观、内容精悍、时间较短、形式新颖、使用方便,兼具淳朴性、大众化、通俗性,针对性和实效性较强,在带给人们强烈的视觉冲击的同时可以有效吸引老百姓对非遗文化的关注和参与,从而能把优秀的非遗文化向更广泛的人群传播。

3.3推广非遗文化网络课程

“互联网+”风暴,正快速向各行各业渗透、融合,使信息、知识更快捷、便利地传递和共享,迅速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学习、娱乐方式。2015年,覆盖金坛城乡的数字化终身学习平台“乐学金沙—终身学习在线”网站应时而生。据统计,11.9%的金坛居民注册了“终身学习在线”平台。面对这样的学习群体,我们可以开发非遗文化社区教育网络课程,以居民兴趣和爱好为出发点,结合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不同文化程度的居民对学习的不同需求设置非遗资讯、非遗大师、非遗百科等版块,突出金坛非遗特色,在学习对象、主题设计、内容选择等方面与社区居民广泛性和分散性的特点相契合,让非遗社区教育网络课程以其独特的人文化、情景化、通俗化、趣味化,吸引更多社区居民的学习兴趣,从而进一步推广金坛的非遗文化。

3.4互动非遗文化慕课课程

慕课,对于社区居民而言可能还是比较陌生的词汇,但在教育领域,慕课作为在线教育的一种新型开发模式己经席卷中国。慕课以其完全的开放性、良好的互动性强势变革着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慕课使得大规模并且个性化的学习成为可能。我们可以依托金坛社区学院支持全终端的泛雅平台开发金坛非遗文化社区教育慕课资源,系统推介金坛非遗文化的独特风貌。慕课富有交互性及趣味性,可以让学习者的学习时间和空间更自由,并能提供兴趣引导式学习社区,让学习者体验一个多元化的学习过程。慕课课程学习资源更丰富,学习方式更灵活,学习者还可获取课程合格证书。与其他课程资源相比,慕课还有一显著优势就是学习者和传授者可以全程互动、交流,藉此学习者将获得对金坛非遗文化全方位的、直观而深入的认识,进而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并回归现代生活。

3.5走进非遗文化游学课程

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做”。我们要开发能让老百姓走进非遗文化、亲自体验非遗文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每一个非遗项目都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人文气息。我们可以把金坛各地的非遗故事、非遗技艺、非遗美食、非遗美景等链接起来,把传承人充分调动起来,通过整合资源,合理规划线路,形成具有金坛特色的非遗文化游学路线。让人们在欣赏着茅山美丽风景的同时也舞一舞直溪巨龙、做一个金坛面塑;在品尝着长荡湖美味螃蟹的同时也跳一跳指前鱼灯、奏一曲东浦丝弦锣鼓……人们在体闲娱乐的同时,可以更深入地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游学课程还可以成为中小学综合实践课程,让金坛的孩子们走近非遗文化,感受非遗文化的熏陶,让非遗文化扎根于孩子们心田,让他们成为弘扬非遗文化的受益者和传承者

4、结语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非遗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遗传,是源远流长的精神血脉,我们不能够丢失,更应该将其传递下去,成为中华文化的瑰宝。社区教育作为文化教育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是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所不能取代的。社区教育植根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是对“教育即生活”“生活即教育”理念的实践,在非遗文化传承保护方面承担着更多的历史使命。我们要有机整合金坛区各类人文资源、人力资源、教育资源,多方合作、集有识之士智慧,共同开发社区教育非遗课程,激励更多的人参与非遗保护,让非遗文化更好地传承并发扬光大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