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
摘要:春秋战国时期文化繁荣的景象被后世称为百家争鸣,这一时期学派林立,出现了儒家、道家、墨家、法家等思想派别。现在,百家争鸣产生的文化思想已经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社会建设当中应当从中汲取营养。
关键词:百家争鸣;原因;社会意义
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思想文化空前繁荣时期,因为奴隶社会的没落,社会结构上发生很大的变化,体现为教育由原来的奴隶主贵族专门享有变为平民大众都可以参与,这种变化促进了文化发展空前灿烂,历史上称这一时期的文化繁荣景象为百家争鸣。百家争鸣为中华文明打卜了最为丰富和影响最大的思想基础,影响着后世几千年的封建社会,甚至可以说成就了整个中华文明的骨架,因此有着重要的历史意义和价值。
1、春秋战国时期出现百家争鸣现象的原因
1.1社会基础的变化。百家争鸣发生在奴隶社会解体和封建社会形成的过渡时期,这一时期内社会的生产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最大的变化是社会由青铜器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牛耕的普遍应用使得统治者更加注重农业生产,铁制农具也使得生产力大幅提升,这样从事农业生产的生产者就会有更多的产品剩余,在食物上能够获得足够的满足以后就开始在其他方面有所追求,最典型的是对知识的追求,表现为对教育的重视。同时,随着更多的从事农业劳动的人有了自己的私有财产,奴隶主的绝对统治地位也有所动摇,慢慢地一个新生的阶级就逐渐形成,这就是封建阶级。封建阶级与之前的奴隶社会当中的任何一个阶级都不同,一方面他们具有一部分财产,另外一个方面这部分人具有一定的人身自由,这样就能够从事除了农业生产以外的其他行为,这些都是百家争鸣景象产生的社会基础。
1.2政治原因。从周朝中后期开始,周土室逐渐衰微,社会动荡不安,社会凋敝,民生凋零,民怨四起,百姓生活苦不堪言。到了春秋时期,奴隶制度逐渐瓦解,新兴的地主阶级逐渐兴起,随之而来的是各个诸侯国的争霸与兼并战争,到了战国时期,这一现象愈演愈烈。在争霸的过程中,各个诸侯国为了富国强兵,振兴自己的国家,客观上需要有思想有能力有抱负的有志之士为国家的发展出谋划策,于是这些有思想的知识分子有了发挥才干的历史舞台。他们大多各成一家,有自己的精髓思想,帮助列国进行改革,革新制度,爱护百姓,赢得了诸侯国的欢迎和优待,这一切都让这些有识之士英雄有用武之地,为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奠定了政治基础。
1.3文化原因。周朝以前,学在官府的现象是理所当然的,但是春秋战国时期,士族阶层的兴起彻底打破了这一局面,各地出现了私塾,许多知识分子有了学习的环境和氛围,各流派的思想得以传播。他们广收门徒,著书立说,为各派思想的传播开辟了宽广的道路。这是百家争鸣的盛况产生的最直接的原因。
就诸子百家的内容上来说,讨论的内容主要是天道、社会伦理、礼与法、政治论、认识论等等,这些问题也都是在社会变动时期才会被人们思考和讨论的问题,因此各家虽然观点不同,但是内容上大致一致。各家之问既是相互独立的,又有相互学习相互摄取的部分,而这些思想之所以能够交流和传播的基础就是当时知识分子的学习氛围和崇尚教育、不分贵贱的学术风气,加之当时不断出现各类学派,百家争鸣的局面就出现了。
2、主要流派的代表思想
2.1儒家学派。儒家学派是由孔子创立的,儒学最初是关于礼仪的学问,后来逐步发展为以仁为核心的思想体系。儒学强调礼治、德治和人治,礼治就是强调社会的差别,对待不同的群体采取不同的约束机制;德治强调用道德感化来治理国家,认为人性没有善恶之分,只要通过道德教化任何人都是可造之材,其强调的重心在教化的程序;人治就是强调人的特殊化,认为人是可以变化并可以有很复杂的选择主动性和有伦理天性的“人”来管理统治的思想,偏重德化者本身,是一种贤人政治。儒家思想是中国正统思想的渊源,也是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思想流派之一。代表人物主要有孔子和荀子。儒家思想的影响体现在,其认为仕途为有理想的知识分子的最高追求,同时用礼来约束社会,体现社会的尊卑等级观念,对统治阶级倡导仁为核心思想进行德治与礼治。儒家的这些思想是封建阶级等级观念的反映,同时也是为了保持社会和政治国家共生的思想,对后世政治统治的影响极大,也是中国传统思想的本源。
2.2道家学派。道家学派产生于春秋后期,地位在中国与儒家相当,同是中华文化的脊梁。道家学派的创始人是老子,主要代表人物还有庄子,因此道家学派又称为“老庄之学”。道家学派是中国古代的哲学思想的精华,其是以道来作为研究和理解万事万物的基础,以道作为世界的本源,世界的一切都源于道,以道来研究自然、社会、家庭和人生之问的关系。道家学派具有朴素的唯物自然观和辩证法因素,主张清静无为,与世无争。道家的这种推崇清静无为和回归自然的思想将人看做最为重要的部分,是一种人本思想,追求个人价值的实现。道家认为人是有心智的,而动物只有欲望,因此人必须注重内心修行,不能只靠欲望,否则就和动物没有区别了,通过修行才能达到通过悟道来审视社会审视世界,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道家的思想是一种辩证的思想,无为的背后事实上是对真理的追求,回归自然并非逃离社会,道家主张出世,实质上是教人们学会出世才懂得入世,相应地,学会入世才能懂得出世。
道家的这种思想对中华文化的影响,在人的思想之中,甚至在很多方面超过了儒家的影响,只是因为道家的无为的外表让人很难重视道家的这种影响。道家思想在后世成为了政治人物处事的思想,使中国知识分子不会因为儒家思想当中对政治理想看做至高地位而将身家性命投入到官场之上,才能够发现进退之道,以出入之问的智慧来处理人生的理想与现实。
2.3其他学派。除了儒家学派和道家学派之外,法家和墨家学派也有自己的思想体系,也是在百家争鸣时期的影响较大的学派。其中,墨家学派的创始人墨翟,是战国时期人。墨家在成立之初是一个团队型学派,有着严密组织性,墨家弟子在任何地方任职的时候都要宣传墨家学派的思想,并且缴纳“会费”。墨家思想前期内容在政治、社会及哲学领域,后期主要在逻辑学领域。墨家思想中影响最大的部分是“兼爱”思想,墨家弟子大多是从事农业劳动的劳动者,因此能够吃苦耐劳,严于律己,严格维护秩序和道义,也因为墨者大多为劳动者,他们反对儒家学派主张的具有等级差别的礼的观念,认为对待所有的人应该是同样的对待。同时墨家反对儒家的宿命论,认为人的命运不是生卜来就天定的,而是自己努力决定的。墨家是一个崇尚科学的学派,虽然在西汉之后墨家学派逐渐消失了,但是墨家的思想在今天仍然有很大的影响。法家是百家争鸣当中的另外一家影响较大的学派。法家的代表人物是韩非子、商靴,法家的主要思想是依法治国,推崇以严刑峻法来治理国家,反对依靠德治礼仪来作为国家治理的根本。法家的思想是中央集权统治的需要,也是春秋战国时代战乱纷争诸侯割据的状况卜寻求国家统一的必经之路,最终也成为秦国一统中国的最大的思想基础,在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的法制建设的思想上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除此之外,百家争鸣中还有兵家、名家、纵横家、阴阳家、农家等学派,这些学派在当时都有一定的社会基础和影响力,使得整个时期呈现文化上多元化,门派林立,相互影响又相互促进的欣欣向荣的局面,对当时社会和后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3、百家争鸣的意义
3.1对当时社会的意义。百家争鸣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具有经济和阶级基础。就当时而言,百家争鸣在经济上促进了农业生产的繁荣,同时封建经济的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文化的进一步繁荣,推动了中国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的过渡;在政治上,百家争鸣的局面也映射了各种力量的壮大崛起,动摇了周天子的地位,丰富繁荣的文化又影响着各个诸侯国的政治改革,逐步满足封建阶级的利益,促进封建社会的发展成熟;在文化上,百家争鸣使文化由原来的教育仅限于统治阶级内部进行的“学在官府”发展成为人人都能够通过不同渠道获取知识,对世界观和社会现象进行思考,使文化传播和文明进步都跨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3.2对现代社会的意义。百家争鸣当中形成的学术派别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在构建和谐社会的今天,社会建设当中也要汲取这些传统文化的精华。道家学派主张通过“柔”的途径实现社会的和谐。道家学派要求的处事原则为:方正且自然,廉洁但不伤人,正直但不能无所顾忌,光明内敛。要通过刚柔相济的方式才能做到人际关系的和谐,才能成就事业。无争不是消极退避,而是以求和谐,达到更高层次目标,是“厚德载物”思想的最好诊释。墨家的平民政治学说,也提出过一个构建和谐社会的思路,他们认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分为三个层次,分别为:尚贤;节用;兼爱。在路径上通过广纳良才,唯才是用;节约资源,避免奢侈浪费;关爱社会每一个成员。儒家所主张的和谐模式是“相濡以沫”,是以“仁、义、礼、智、信”为伦理基础的价值观念。如“民为重,社程次之,君为轻,,的民本思想;“土者富民,霸者富士,仅存之国富大夫,亡国富筐筐、实府库”等国家利益分配观念,都是解决当前社会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社会矛盾的济世良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