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文体特征 凸年段特点——例谈神话教学目标的制定
毛秀萍
关键词:神话 教学目标 文体特征 年段特点
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教学活动的核心和灵魂。它决定着教学内容的确定和安排、教学方法的选择和运用,当然也直接关系教学效果。可见,教学目标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它具有导向、评价等重要功能。所以在备课中首先要确立正确合理的教学目标,然后才是为了这个目标而选择教学策略、安排教学程序、进行教学活动过程。
在我们嘉兴小语“学为中心、关注文体、落实语用”的理念与方向指引下,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更多地以课程标准、教学建议为参照,以“学”、“文体”、“语用”为准绳来设定目标,开展教学、反馈评价。笔者在自己的阅读教学课堂进行反观、实践和总结中,对叙事性神话的文体特征和年段学习特点进行了重点思考和实践,现以《盘古开天地》与《女娲补天》谈几点教学目标制定的看法、做法。
1、神话教学目标设定普遍问题及透析
1.1教师对神话文体的误解导致目标设定偏离
什么是神话?一提到神话,许多人会有一种本能的解释:神话是缺乏科学知识的先民,因为不理解各种自然现象以及自我而编造出来的解释。但神话其实是一个真实的,被构建的,曾经涌现过,并且现在尚未消失的世界。神话同时又是一种思维方式,一套解释系统,一种把握世界的方式。如果教师没有对神话的文体特征有这样的意识,那么在教学中就会出现文本处理的问题:
神话与普通文本相似处理。语文教材体系中,神话、童话、传说、拟人故事等是用混杂编排方式的,常把几种文体放在一个单元,作为组块来展开教学。例如:《盘古开天地》是人教版三上第五组的一篇神话,单元导读表述是:“我们可以认识古代大思想家,了解古代神话故事,欣赏古代建筑和绘画。”所以很多教师在教授神话故事时,教学目标的制定、教法的选择和另外的普通文本是相似的。
1.2教参对神话文体定义模糊导致目标定位笼统
配套的教学参考书,无论是对神话的文本解读,还是教学目标或教学方法的建议,都出现了一些偏离。例如,关于《盘古开天地》,教学参考设计的目标是这样的:
1.2.1认识10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宇宙、黑暗、上升、下降、气息、四肢、肌肤、辽阔、血液、奔流不息、茂盛、滋润、创造”等词语。
1.2.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
1.2.3读懂课文,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培养想象力,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
目标3才涉及到对文本的解读。这个神话表现了盘古的献身精神么?周信东老师对教参《盘古开天地》人教社的目标3是这样认为的:这个目标显然不是这个神话文本的核心教学价值所在。“开天辟地”是一个创世神话,从“创世”这一特点阐发开去,这个故事所要表现的是盘古大神开拓创造的形象,颂扬的是他的创造精神。 这与《赵州桥》不同,对《赵州桥》而言,我们要学的是《赵州桥》,而不是“赵州桥”,但对神话而言,我们要学习的是“盘古开天地”,而不是《盘古开天地》。
2、如何制定神话教学目标
制定教学目标是个经纬交织的过程,教学目标融合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大维度。从教材的角度、学生的角度、文本自身的角度出发制定神话教学目标。
2.1摸清编写角度,显示文本作用。
如果说,童话文本的特点是让孩子完成自居作用,安全地经历一次探险,从而获得启发和内在的成长,那么,神话文本,尤其是创生神话的特点,就是让孩子以整全的方式理解我们生存的世界。能否使神话故事重新变得鲜活,这是神话教学的关键。如此,教学目标便要由此制订。看到干国祥老师曾这样重新拟定《盘古开天地》教学目标:
(1)理解中国先民对宇宙起源的形象解释;
(2)体会盘古这个神灵所象征的开辟、创造的精神,以及万物一体的自然观;
(3)通过多种手段(写绘、表演、讲述等),把这个中国创世神话牢记。
这里的“牢记”,当然不是死记硬背,而是以生动活泼的故事的方式,让这个故事沉入孩子的潜意识之中并发挥隐秘的作用。
2.2紧扣文体特征,定好策略导向。
以笔者执教的人教版三下第八组的《女娲补天》为例,《女娲补天》它是中国创世纪神话最有代表性的篇章。女娲这一形象,既是人类的母亲,又是人类的女神。女娲是神,具有非凡的能力,她补天的的方法既体现了“神”的威力,又赋予了她人的心理,人的情感,人的生活体验,从而使内容既显“神威”,又合人情事理。课文在原有故事的基础上进行演绎与扩充,使得这个古老的神话充满生活气息,焕发出迷人的色彩。作为教材,它蕴含着极强的人文性,当然文本在表达方式上有自身的特点,并突出了人物的双重形象和神话的基本特征。本课基于这样的文本特征把在第二课时将目标定位为:
(1)有感情地朗读故事,并能复述故事。
(2)抓住重点词句,感受女娲为了拯救人类所体现的人性和神性。
(3)认知神话的基本特征,激发丰富的想象和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
重点:感知故事的表达特点,感受神话的基本特征。
3.掐准年段特点,贴合学生心理。
把握年龄特点使神话故事重新变得鲜活,这是神话教学的关键,也是教学目标设定的角度。经过科学主义洗礼的孩子,如何可能重新进入神话,而不是把它当作编造的故事?这确实是个问题,所以神话教学,有一个最适宜的年段:小学二三年级。再小些,是童话阶段,这时候大多数神话是不适宜的。这不仅因为神话不像童话那样美好,而且也因为孩子还无法直觉地理解神话。再大些,接受了一些科学知识后,尤其是抽象思维能力发展起来以后,孩子就难以相信神话了。人教版语文教材的编写上,三年级上册《盘古开天地》是第一次真正进入神话教学。之后,学生课外配套安排有神话阅读的拓展。
《女娲补天》作为三年级下册的一个教学内容,本课又该如何体现中年段阅读教学的特点呢?纵观整个单元的学习要求,我发现几乎每篇课文后都提出了“讲故事”、“演故事”的要求,口语交际的主题又恰好是“神话、传说故事会”。然而三年级的孩子虽然爱听故事,大部分孩子讲起故事来却并不那么生动流畅,还是有相当的难度的。所以指导学生复述故事为经,以感受神话的神奇作纬,经纬交织定目标。
总之,神话它不能混同于别的文体,要遵循他自身的特点,教师要依从他的自身特点正确制定教学目标,并选择与此匹配的教学活动,有效达成教学效果。一言蔽之,神话就是神话。
参考文献:
[1] 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中国神话故事》百度文库
[3] 《领着学生读“神话”——例谈神话类书籍阅读指导》余科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