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8期目录
中小学课堂简易乐器教学构思与优化策略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音乐课堂引入乐器教学已经成为当今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共识,其不仅可以普及乐器知识,同时有利于提升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部分条件较好的学校已经开始进行相关的实践教学,且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同时也反映出一些问题。文章以笔者近几年研究成果与实践总结为基础,探讨中小学课堂引入简易乐器教学的必要性及教学现状,同时从引趣、化难、添彩三个递进层次系统探讨中小学课堂简易乐器教学构思与优化。

 中小学课堂简易乐器教学构思与优化策略

关键词:中小学课堂;简易乐器;乐器教学;教学构思

乐器教学指的是教师教导学生如何用乐器来展示音乐的魅力,从以前简单的唱和听转变为演奏。詹姆士·莫塞尔是著名的音乐教育心理学家,他指出乐器教学是孩子们接触音乐的另一途径,对孩子们的学习有着良好的教育价值。在乐器教学过程中,可以激发孩子们在音乐领域的潜能,将音乐转变为属于自己的东西。

1 简易乐器进入中小学课堂的必要性

《新课标》对于学生的自主学习有了新的要求,把乐器教学作为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进行学习。在乐器教学的过程中,不仅激发了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而且提高了课堂学习气氛。新课标内容指出,在音乐教学过程中,要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乐器使用为重点,以孩子们的发展为方向,尊重每个学生对音乐的体验与学习。如何培养学生对音乐教学的兴趣,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提高审美能力,是目前我国中小学在乐器教学过程中需要深入探讨的问题。

其次,乐器教学与传统音乐教学相比,乐器教学在音乐课堂上更占优势,其有助于开发孩子们的智力,促进身心健康。对于传统音乐教学,其只是进行简单的唱歌、示范、欣赏等,创新性差,达不到孩子们学习的效果。因此,乐器教学越来越受到广大家长和孩子们的青睐,其拥有传统音乐教学不可取代的优势。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教师讲学生听,缺乏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没有激发学生的创新潜力,而乐器教学不仅能够实现教师与学生的互动,更重要的是能够让学生亲自动手、动脑,切身体会学习过程中的快乐,这种教学方法具有更高的学习效率,另外,在这种学习方式下,教师没有完全的干预学生的学习,学生可以主动以小组的形式通过分工合作来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这有助于发展学生的情商和智商,提高同学间的合作能力和协调性。可见,乐器教学比传统的音乐教学优点更多,更加有助于学生的学习和发展。

2 中小学乐器课堂教学现状

2.1教师的乐器使用水平有限

传统的音乐教师一般以钢琴专业为主,其教学过程是教师在台上演奏,学生在台下欣赏,或者台下的学生随着教师的伴奏合唱,这样难以实现学生的学习需求。首先,音乐教师需要掌握多种乐器的演奏,其中包括打击乐器、弦乐器和管乐器等,只有这样才会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觉得有新鲜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另外,学校需要加强乐器教学的配套设施,让每一位学生能够切身接触乐器,实现对乐器的深入了解。

2.2对乐器教学的认识程度不足

目前,将乐器教学看作是音乐教育的重要部分并没有得到广泛认可,很多学校仍然把基础学科作为最重要的学习内容,把学生成绩和升学率看作评判学校水平的唯一指标,忽略了音乐教育。部分学校不得不相应教育部要求,将乐器教学引入音乐课堂,但对于乐器来说,只有那些简单的钢琴、电子琴、笛子等乐器,或者根据教师的特长专门采购一些别的乐器,但数量是那么的稀少,学生根本没有机会接触乐器,更没有学习机会,总之,学校对乐器教学的认识程度仍旧不足。

2.3家长配合不到位

素质教育逐渐成为了很多家长的教育方向,家长们不惜重金邀请音乐领域的专家来单独培养孩子。而学校在音乐课堂上对孩子们的音乐教育与专家教授的指导是没法比的,这样就使得音乐教师和音乐专家在教育上有巨大的的差异性。音乐教师可能专向于某个乐器,但对其他乐器不是很熟悉,没有掌握其精髓所在,如果教学有误就会影响其专业的学习。另外,部分学生对音乐课不感兴趣,听课不认真,这也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质量。

3 简易乐器进入中小学课堂的教学构思

乐器教学是近年来引入音乐教学课堂的新的学习方式,更加需要重视其引导的正确性和安排的合理性,来提高学生学习音乐素养的效率。本文凭借对多年的乐器教学实践分析,归纳乐器进课堂的三点注意事项。第一,乐器的选择性。教师要挑选那些简单小巧的乐器作为入门乐器,培养学生的兴趣,在兴趣的推动下,学生开始主动动手实践,在实践中获得进步,从进步中获得成功,最终培养学生的自信心,进而激发他们对音乐学习的欲望。第二,问题的解决。把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看作是一次进步的机会,每解决一个问题,自己就能往前进一步,如:如何调节音准、如何辨别音普等。在乐器教学的过程中,以旋律为核心,以具体实践为手段,练就谱子直映大脑,这样识谱能力就会大大提高。第三,特殊群体特殊对待。处于青春期的学生们,声音的特殊性(变声期)、年龄和心理的特殊性(叛逆期)等,不愿意接触音乐,这样的特殊群体可以通过乐器的学习来增强其对音乐的主动性。乐器的加入不仅能够陶冶同学们的情操,而且能提高学生个人的音乐素养。

3.1引趣——乐器的选择与导入

自古就有名言:“知之者不如乐之者,乐之者不如好之者”,这也就说明“兴趣是学习最好的老师”。兴趣可以为音乐学习提供动力,也是将来从事音乐领域的根本前提,兴趣的产生受多方面的影响,其中包括教师的教学思路、教学途径、教学手段等。本文通过对具体课堂教学实践的分析,凭借多种不同教学方法,寻找激发学生学习音乐兴趣的有效途径。

1、选择合适乐器,实践中激发兴趣

乐器选取轻巧易学的乐器,如口琴、笛子等。这些乐器的优点是便宜(可以人手一个)、发音简单(吹气就能发声),学生不仅能够切身接触,而且练习起来游刃有余,比较容易掌握。如口琴,熟练吹奏一个简单的儿歌在三节课内就能完成;五节课内,就能独立演奏初中中等难度的歌曲;在八节课内,学生们就能学会演奏一首抒情柔美的流行音乐。在如此短的时间内,学会独立演奏一首歌曲,能够激发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欲望,对音乐教学产生浓厚的兴趣。

本文把口琴的教学作为具体实例进行分析。当孩子们第一次拿到口琴这个乐器时,就开始试着简单的吹奏,显然,这已经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教学工作还没开始,乐器本身就勾起了学生的学习欲望,为后续的学习过程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通过简单的“吹”和“吸”音符规律的练习,随后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练习中音区的音阶。如下图。

苏霍姆林斯基指出:“培养兴趣,亲身体验,掌握知识,这三步是唤醒少年对知识的渴望的有效途径”。因此,音乐课堂引入乐器教学完全符合以上的三步,能让学生本身在学习的过程中体验音乐的柔美和喜悦。

2、搭建乐器表演平台,提高自信心

自信心是对自身能力的充分认可,能激励个体向着自己的目标不断前进,它为人一生的规划指引着方向。因此,在课堂的学习过程中,也要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其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从心理学分析,一次成功的喜悦往往能激发无止境的追求梦想的力量,作者认为,学生在音乐课中获得的自信心能够激发学生在音乐领域的创新性。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其心理和年龄都属于特殊时期,在陌生人面前都比较羞涩,难以展现自己的才能,归纳其原因主要有三个:第一,表现机会少,没有自信心;第二,接触领域少,不清楚自己的特长;第三,没有人指导,没有表演经验。因此,本文拿葫芦丝引进课堂的具体事例进行详细分析。在几堂课后的测验中发现,班内大部分学生胆怯,不敢展示自己的能力,在这种情况下,教师要积极主动的鼓励学生,随后在教师的鼓励下,一位同学用葫芦丝吹奏了一曲《金孔雀轻轻跳》,虽然这位同学对音准和旋律方面还有待欠缺,但老师和同学们都给于了赞赏,这极大的提高了他的自信心,再次主动吹奏了《茉莉花》,与前面的《金孔雀轻轻跳》相比明显有了进步。音乐课给他们找回了自信,他们为音乐课带来了气氛,在此后,越来越多的同学开始喜欢音乐课。

3.2化难——系统的引导与学习

中学里的学生来自不同的地区(有城里的,有农村的,还有山区的),再加上学生间在家庭音乐背景上的差异,导致在音乐水平方面学生间有显著地不同。偏远地区的孩子甚至不懂什么是音符,什么是音准。由于家庭的贫困不敢动手接触昂贵的乐器,更谈不上学习和练习了。针对这些问题,作者通过对乐器进课堂的具体实践研究,提出了减少课堂问题的有效方法。

1、把握音准

歌唱能够展示自己的嗓音,也能表达自己的情感,因此成为初中音乐教学的重要课程。对音准的把握自始至终困扰着初中生对歌唱的热爱,有些学生不知道什么是音准,有些学生不清楚什么是旋律,还有一些学生天生就是五音不全。对于这些特殊学生,就需要借助乐器来辅助唱歌,如口风琴等,其具有固定的音高,能够降低唱歌对音准和旋律等的要求。借助具体事例,作者将口风琴引进课堂来辅助音乐教学,结果令人大吃一惊。第一节课上,在练习音阶的过程中发现很多学生不懂音阶。第二节课上,将口风琴引进课堂来辅助音乐教学,首先对音阶做详细的讲解,在此基础上练习音阶,与此同时练习口风琴技巧,之后再次练习音阶,此时在口风琴的帮助下学生都能准确的唱准音阶。

2、稳定节奏

节奏是一首歌曲的骨架,有了节奏才能掌握旋律,才能深入理解歌曲的灵魂。有些学生在家庭音乐背景的熏陶下有很强的节奏感,有些学生则不然,他们对节奏的变化一无所知,因此在团队合作的过程中往往出现问题。出现这种节奏问题的原因一般是学生对音乐接触少、对节奏时间间隔的长短掌握差、容易混淆等,如:部分学生不清楚什么是附点节奏,什么是切分节奏,也不明白哪个属于四分音符,哪个属于八分音符,即时能感觉出节奏长短的不同,可内心没有具体的划分界限,所以不能把心中所想的旋律和节奏表现出来,在歌唱中就容易出错误。为了解决学生在节奏感方面的问题,教师可以选择将打击乐引入音乐教学,辅助学生的节奏问题,用打击乐来稳定音乐节奏。

在对《踏雪寻梅》这首歌曲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就引入了铃铛和双响筒来稳定节奏。第二声部旋律较快,学生可能跟不上,第一声部与第二声部的衔接点需要把控时间,容易出错,所以,用铃铛引领第一声部;用双响筒来稳定第二声部的节奏。在这两件乐器的协助下,练唱几次后,学生就能整体的把握歌曲的节奏,对歌曲有更加深入的了解。

3、提高识谱能力

乐曲是歌曲的血液,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中提出,初中学生不仅要会唱歌,还需要具备一定的识谱能力,但就目前的现状来看并不乐观。对于单个的音符,学生学起来简单,当音符组成旋律,学习就出问题了。在有限的学习时间,巨大的学习任务下,教师一般会先教唱歌,再教曲子,作者认为这种教学方式实在不可取,学习了唱歌,歌曲的节奏旋律已经在脑中呈现,此时嘴巴只需把脑中的音乐唱出来即可,根本达不到练习识谱的目的。在学习乐器的过程中,学生必须在识谱的基础上演奏旋律,谱子直接转换大脑,虽然学起来有些吃力,但能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识谱能力。

一个文化课成绩优秀的班级在识谱的时候却特别困难,尤其在学习《青春舞曲》这首歌时问题尤为严重,作者本以为这么熟悉的曲子,只要跟着唱两遍就能学会了,可实际上反复唱了多次仍不能单独唱下来。分析其原因,学生没有从根本上理解这首歌的乐谱,即使听的次数再多也无法演奏出来。之后,作者将口风琴引入课题,从音符和节奏开始,旋律和练习紧随其后,经过一个学期的不断练习,学生在识谱方面的能力有了质的飞跃。

3.3添彩——激发学生的创造力

在音乐课上,教师要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创造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新课标在教学目标中提出,初中生需要具备独立、有感情的音乐鉴赏能力,不仅会唱、会听,还要会演奏。初中生处于青春期有着多方面的特殊性,需要格外的考虑:第一,年龄和生理方面的特殊性,青春期意味着变声期,要以保护声带为主,尽量安排清唱和合唱的歌曲;第二,特殊人群特殊对待,部分学生天生五音不全,缺乏对音乐的兴趣,此时需要乐器的辅助来延续他们对音乐的激情,在对《红河谷》这一歌曲的学习过程中就充分运用了这一点,选择几个同学担任伴奏的角色,这样就可以发挥他们的团队作用,从成功中获得喜悦,培养他们对音乐的喜爱。从中发现,歌声与伴奏声此起彼伏才是一首完美的歌曲。

4 结语

课堂的乐器教学在中小学音乐课堂已经盛行,但其合理、有序的发展还需要学生、老师、家长和学校的密切配合。在学生方面,要听从教师指导,认真学习;在教师方面,选择合适的教学内容、高效的教学方法和灵活的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在家长方面,支持学校的制度,听从学校的安排;在学校方面,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和谐的环境。本文以沈阳市中小学乐器教学为切入点,展开实际调查,通过对发现的问题的学习分析,为提高课堂乐器教学质量提供了一条行之有效的方案。虽然还有其他问题的存在,这就希望大家给音乐教师多多建议,为课堂乐器教学贡献出自己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李亚梅.中小学课堂乐器在高师的教学现状——四川省第五届高校音乐教育专业学生基本功比赛新增项目评析[J].黄河之声,2016(11).

[2]周世斌.不应再被忽视的器乐教学——我国中小学器乐教学弱势状况分析及改革思考[J].人民音乐,2012(8).

[3]周鹰.在新课程理念下深化高师器乐教学改革[J].人民音乐,2004(5).

[4]朱则平.湖北省中小学音乐学科器乐教学实验报告[J].黄钟,1999(3).

[5]顾天亮.中小学课堂器乐教学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以沈阳市为例[D].沈阳师范大学,2014.

[6]小原光一,飯沼信義,浦田健次郎.小学生的音乐(1-6)[M].日本教育艺术社,2004.

[7]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S].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8].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音乐课程标准[S].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