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困境与出路(3)
(1)是课程化还是全面渗透
课程化是指将心理健康教育看作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如同数学、语文一样开设专门的课程,也就是将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这样,专职的心理教师是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但是,心理健康教育学科化,很有可能出现这样的情况:一方面在心理教育课上教师教给学生如何健康发展,另一方面在其他学科教育中,由于科任教师缺乏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的知识而继续对学生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不利于学生健康发展的环境没有改变,使得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难以完全实现。教育辅导模式应该注重心理健康教育的全面渗透性,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识渗透到各个学科之中,渗透到各个教师的教育观念中,让广大教师成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者。
(2)是传授系统知识还是创设成长环境
目前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主要内容大多是以科普化后的普通心理学知识或变态心理学知识为主要体系的,向学生讲授知觉、动机、焦虑症、抑郁症等等,而对学生在学校生活中表现出来的方方面面的问题以及种种需要却难以顾及。我们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关注的是学生心理的健康成长,学生的很多素质都需要通过活动、实践、训练才能获得。因此,在实施心理教育时,在适当传授相关知识的同时要注重创设利于学生成长的环境。成长环境应该包括宽松、和谐的心理环境和灵活多样、切实具体的物质环境。心理环境主要通过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来建立。物质环境主要指通过活动促进学生的成长,如让学生在同伴合作中学会如何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在自我认识中培养自信心等。
(3)是整体原则还是局部原则
这实质上是关于如何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的问题。中医医理强调医疗对象的完整性,注重对整体的调节,主张“有症无病”,是一种整体性原则。而西医则是以一种分析性的局部原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注重的是症状的消除。我们在处理学生的心理问题时,要借鉴中医学的观点,看到学生是一个完整的、具有社会性的人,要把学生的问题放在一定的背景中去考虑,以学生的长期的健康发展为目标,遵循整体性原则。而不是西医式地将学生独立于环境,满足于表面症状的消失。如果出现问题时,只是单方面从学生入手,通过改变学生来解决问题,而不去考虑学生所处的环境是否存在与学生发展不相宜的地方,那么一方面可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另一方面也可能抹杀了学生的个性,抑制了其主体性的发挥,给学生的发展带来更大的障碍。比如学生有严重的学习焦虑,这可能是由于学习能力低下造成的,也可能是父母的高期望带来的巨大压力造成的。在处理这个问题时,如果仅从消除焦虑出发,教给学生一些放松办法或者进行系统脱敏,也许能暂时解除焦虑,但问题的主要症结仍然存在,并没有根本性地解决问题。
三、关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方向的思考
1.专业化及其局限
“专业化”是指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教师掌握心理咨询和治疗的理论与技巧后,承担起心理医生的职责,通过专业的心理诊断、咨询与治疗来帮助学生解决心理问题。曾指出走“专业化”道路必须要满足几个前提条件:
第一,心理教师必须具备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技能,对什么是心理疾病及相关因素有深入了解。心理咨询与心理治疗是十分复杂的,目前世界上存在着200种以上的心理治疗方法。从事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人一般必须受过医学训练。从这些条件看,学校中的心理教师显然存在着先天不足。
第二,学生的心理障碍必须足够普遍。心理健康的对应物是心理疾病或心理障碍。如果我们开设心理咨询室,试图借助心理咨询技术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其主要应针对的是心理障碍,即心理不正常的个体。事实上,一些所谓的心理异常的学生,只不过是情绪控制不当、不会应对的表现,并非特质性的人格障碍。而近年的一些心理咨询工作所依据的只是一些估计:如有的估计中小学生当中有心理障碍的人数为10%到16%,有的高达20%。其实这些估计一般缺少必要的信度和效度。
第三,在学校中开展心理咨询与治疗还必须假定,心理疾病是能加以解决的。可事实上,18像强迫症、偷窃狂等心理障碍,即便是具有专业技能的心理医生,其治愈率也是很低的,较严重的心理疾病只能通过药物加以控制。反观学校中的心理教师,面对真正的心理障碍,既缺少经验,又缺少技术,恐怕难以胜任。
上述几个局限已经妨碍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我们也不可能期待教师由品德课的施教人摇身一变成为专业的心理医生。因此,目前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还不宜采用以心理咨询与治疗为主的医学模式,“专业化”并非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的正确方向。
2.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我们认为我国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当以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为基础,建立一个分层次确定重点的多层教育体系。这个教育体系按照专业化程度从低到高,可以分为三级队伍:第一级队伍是广大学校教师,以从心理健康角度教育辅导学生为主要任务;第二级队伍是学校心理学家,以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咨询为主要任务;第三级队伍是专业心理医生,以心理治疗为主要任务。其中广大教师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教师要承担起“充当学生心理保健医”[5]的任务。每位教师、每个学科都要担负起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而且要贯穿于整个教学活动的全过程。
实施全员、全科、全过程参与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的基础是培养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能力,这就要求丰富教师的心理学与教育学知识,增进教师对学生心理和行为的了解,提高教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策略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