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5期目录
紧关注,慢教学,促实效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追求 “像呼吸一样自然 ” 的生态课堂 。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安静地听,慢慢地想,用心地领悟和发现 。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慢自己的脚步,去读懂学生的风景,要把握教学的节奏,学会紧关注,慢教学,才能真正促实效 。

 

紧关注,慢教学,促实效

吴明卿

数学是思维的体操,数学教学追求 “像呼吸一样自然 ” 的生态课堂 。 因此,数学课堂教学必须慢一点,再慢一点,让每一个学生能够安静地听,慢慢地想,用心地领悟和发现 。 教师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放慢自己的脚步,去读懂学生的风景,要把握教学的节奏,学会紧关注,慢教学,才能真正促实效 。

一 、 关注 “切入点 ” ——新知慢点儿现好的“切入点” 不仅起到“敲门砖” 的作用,还能在课程的进一步展开中发挥一定的导向作用。 我在教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 时从游戏“猜猜猜” 引入。师: 老师发现大家对这张人物集体照特别 的感兴趣, 里面一定有你最喜欢的人物吧。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玩一个“最喜欢的人物猜猜猜” 游戏。 要求不直接说出最喜欢的人是谁, 而用一句 带有数字的话来描述他的位置, 让大家来猜一猜。生: 我最喜欢的人物在第 一排第 个, 请你猜猜他是谁?生: 我猜是孙悟空。生: 老师我不同 意, 我猜是诸葛亮。(生集体发出 质疑: 怎么 会这样呢? 最喜欢的 人物应该只有一个呀)师: 是啊, 最喜欢的人物只有一个, 那谁猜对了呢——请揭示谜底。生: 老师, 我最喜欢的是孙悟空呀。师: 那——为什么 会猜错呢? 想想看。(学生有的 独立思考, 有的和同 桌小声 讨论, 还有的对着图片 比划 着)生: 老师他们数的不一样。生: 一个是从上往下数,一个是从下往上数, 结果当 然不同 了 。生: 他们数的方法和顺序不同 。师: 同 学们分析得特别 到 位, 也就是说每个人都有自 己的数法, 这是由于不统一造成的。 怎样才能准确 又简 明 地确 定位置呢, 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继续学习 确定位置。 (板书课题: 确定位置)教学中我从学生喜闻乐见的 《四大名著》 人物图片引入,创设“最喜欢的人物猜猜猜” 游戏情境,既激发了学生积极参与学习的兴趣,又有效地唤起了学生已有的用“第几组第几个” 或“第几排第几个” 的知识确定位置的经验,通过“ 想想看为什么会猜错呢”,让学生实实在在地体验到由于标准不同,结果也不同,从而引起学习和探索统一描述位置方法的必要性。 由此可见,数学课堂上新知引入急不得。

二、 关注“倾听点” ——交流慢点儿来教育是从倾听开始的。 教学中师生双方都要认真倾听,教师对学生的发言要及时作出回应,回答好的给予掌声,不好或不够完整的要及时提问、 及时质疑、及时补充,融倾听、 思考、 交流、 判断为一体。 例如教学 《正负数 (二) 》 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相对的“0” 时,我是这样做的。师: 同学们, 表格中的这些正数和负数你是怎样得来的?生: 我们 把每天的 水位和警戒水位进行比较, 8月 日 水位是 41.80 米, 比警戒水位 42.00 米少了 0.20米, 就记做 -0.20 米。师:大家听明白了 吗?生: 我听懂了 , 比如 月 日 水位 42.60 米比警戒水位 42.00 米多了 0.60 米, 就记做 +0.60 米。 比警戒水位多 的就用正数表示, 比警戒水位少的就用 负 数表示。师:大家同 意这样的算法吗? 有不同 的方法吗?生: 我把每天的水位减去警戒水位, 够减的用正数表示, 不够减的用 负 数表示 。师: 谁听明白了 她的发言?生: 我知道 月 日 她是用 41.80 米减去警戒水位 42.00 米, 不够减用 负 数 -0.20 米来表示,和比较差不多 。师: 你听得很仔细。教学中教师以“身教胜于言教” 的方式潜移默化地指引着学生,并不是强制地要求学生“ 听别人发言”,而是以 “ 大家听明白了吗?”“ 有不同的方法吗?”“谁听明白了她的发言?” 等问题为驱动,并以评价为引领“你听得很仔细” 等来实现“要我听” 与“我要听” 的统一,让展示交流的节奏因充分倾听而慢点儿,从而实现了课堂的真交流。

三、 关注“生成点” ——结论慢点儿给课前学生对所学知识的感觉是“ 我知道一些”,通过与小组同学、 全班同学交流,分享各自的想法,在交流、 交锋、 质疑、 补充、 总结、 提炼等过程中,学生丰富了各自的认知,由 “ 我知道一些” 提高到“我知道得更多”;教师只是穿插其中交流、 点拨、 引发再思考,让学生自己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自己得出结论。 例如在教学 《用数对确定位置》 的数对概念引入前,我让学生充分经历了以下过程。师: 请在圆圈图上找到自 己的位置并涂上颜色。师: 请说说你的位置在第 几组第 几个。生: 我的位置在第 组第 个。师: 说对了 吗? 老师把你的位置写出 来。 (板书:第 组第 个)生: 老师, 你写得太慢了 。生: 我们说的比你写的快多了 。师: 唉, 老师写的速度明显跟不上同 学们说的速度, 有没有更简 洁的表示法呢?(分小组讨论交流,师巡视, 分组汇报)生: 我们小组认为可以写“组 个”。生: 我们 小组认为 , 组和行可以用 符号来表示,写 后面画竖线, 再写 一个 后面画横线。 大家请看是这样的 (生边写边说“313—”)生: 快是快, 可这样写很容易看成 313。师 : 还不够 合理是吧, 但是能够 想到用 符号 代替, 已经很了 不起了 。生: 我们的想法和他们小组的有共同 点,用 竖线表示组, 横线表示行, 只是我们认为这个竖线要写 在数字的上面, 横线也写在数字的上面。生评: 这样会更好些, 至少不会读错。师: 有创 意又更加合理了 。 同 学们的想法, 跟数学上规定的已经很接近了 。这一环节教学创设了“书写太慢,有没有更简洁的表示法?” 的认知冲突,从而激活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小试牛刀” 尝试创造“数对”,循序渐进、 层层深入,为数对概念的“登场” 奠定了基础。 因此,我们要学会关注“生成点”,让结论自己浮出水面,这样必然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四、 关注“应用点” ——习题慢点儿评更多时候教师充当的只是教书匠的角色,回想我们批改学生作业的过程,总是那么迫不及待、 一扫而过,极少去思考。 张文质先生曾这样提醒教师: “教学是一种慢的艺术。”“慢” 是要求教师放慢节奏,给学生留出独立思考的时间与空间, “慢” 是要求教师放慢脚步,给学生解释自己想法的空间。 特别是在知识点应用方面,我们更应当放慢脚步。在 解 决 找 规 律 “△△○□☆△△○□☆△△○□☆……△ 有 18 个时,其他三种图形一共有 ( )个” 的这道练习时,班级中大多数学生先找出每 个图形为一组,把 18÷ 2(组),9× 327 (个) 。 见学生能顺利得出准确答案是 27 后,我松了一口气,话锋一转准备接下一道题,忽然看见一个学生举起手又放下又举起好像有什么话要说,于是我走到他旁边鼓励他说: “ 你是不是发现了什么?”“ 这道题的答案24 也行啊。” 他抬起头来看着我说。“能说说你的想法吗?”“我认为当△ 有 18 个时,其他三种图形也可以只有 组,8× 324 (个) 。”“也就是说这时图形的排列规律是 组余 个是吧,同学们你们说行吗?”全班学生呆了一下,随即便自发地鼓起掌来。

走得快的人,容易错过好风景。 数学课上的“风景” 要靠教师和学生共同去创造。 在教学中,我们要学会适度地“慢” 教学,才能焕发学生积极参与的热情;恰当地“慢” 教学,才能让探究更自主、 思维更灵活、 课堂更精彩;只有把握好“慢” 教学,我们的课堂才能蕴含着鲜活灵动的生命力。

(作者单位:大田县城关第 二小学, 福建 大田, 36610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