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5期目录
回归写作原点,摆渡语言之舟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文章分析了 作文原 点流失的现状和原因 , 从“走进生活密林, 丰富写作素材; 关爱生命发展, 真情展示原生态; 鼓励多 维开放, 创意表达生活; 弹性习 作时间, 呵护心理需要” 四个方面指出 了 作文回归写作原点的途径。

 

回归写作原点,摆渡语言之舟

胡燕萍

【摘 要】 文章分析了 作文原 点流失的现状和原因 , 从“走进生活密林, 丰富写作素材; 关爱生命发展, 真情展示原生态; 鼓励多 维开放, 创意表达生活; 弹性习 作时间, 呵护心理需要” 四个方面指出 了 作文回归写作原点的途径。

【关键词】 原点 原生态 生活

作 文,通俗地说,就是把我们日常生活中的见闻 、 感受和与之相关联的事物以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的一种语言表达形式 。 这本来不是件很困难的事情,但是常被学生戏称为 “ 作难 ”。 原因何在呢?笔者认为,这与我们平时的训练偏离学生的习作原点,缺少与自然生活的接触密切相关 。

一 、 作文原点的流失日趋严重

习 作不能脱离真实的生活环境与经历,即使是作家,也不能靠闭门造车就能创造出经典的著作 。 习作应该是自然 、 生活与个体的心灵相互体验产生的美妙情感,并以自己的文字丰富生动地表达 。 可当我们直面现在学生的习作现状时却发现存在以下问题 。

1. 生 活经历 的流失愈演愈烈我们的学生是在象牙塔中长大的,几年前,曾经有一位四年级的家长得意地告诉我,她的女儿背下了描写一年四季景色的范文,作文考试无论考到哪一个季节,都能应付自如 。 我感慨不已,她的孩子是从书本上死记硬背四季,而没有写出自己的观察和感受 。孩子长时间地生活在四角房间里,甚至没有时间也没有情趣去感受一年四季大自然的变化,他们麻木地写着 “秋天真美啊 ”,却从来没有感受到秋天的果园此时正孕育着成熟的秘密,他们的生命也正如果实一样可以交换着生命的密码 。 只有自己有了经历去写作,才能写出自己眼中的世界,自己心中的故事 。 在国内,好几次媒体报道,高考作文中出现了谎言,例如为了写出自己如何克服困难,竟然编造在一个事故中失去一条腿,或编造从小失去母亲 。 这种现象让我们痛心疾首 。 单一的生活方式,势必造成了生活经历的流失,而导致习作原点的偏离 。

2. 自 我语言的流失悄 无声 息当孩子无米可炊时,家长便向书店求救,书店里琳琅满目的各种作文范本,做家长的恨不得买回后都藏到孩子的脑子里,可是孩子这类标准的作文读多了,会找不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 。 写着写着,总写得和别人的一样了 。 题材一样,思想一样,主题一样,表达的语言也一样 。 与其如此,还不如少买作文书,多带孩子到大自然中去,给孩子玩耍的时间,参与家庭劳动,多和同学交往,相信他们不但会寻找到自己的语言表达方式,而且更会有自己的真实的感受 。 我们的习作训练应该让孩子学会怎样表达自己的思想,而不是重复别人的话 。

3. 生命情感的流失不容忽视习作的意义应该是生命情感的真实表达,它就如一个你找到了另一个你,文字寄托着你的真实情感,每一个生命的瞬间都是不可复制 、 转瞬即逝的,但文字是脚印,留下了你的生命足迹 。 阅读它,就如同看见过去的自己,触摸自己的心灵,看到最真实的生命轨迹 。 经常有家长问我,好作文的开头 、 正文 、 结尾怎么写才是标准 。 我想,如果习作都能这样一一按标准来写,那么习作的过程,和操作机械的过程有什么区别?更为可怕的是孩子的作文和机器生产的产品有什么区别?文字是内心的一汪泉,而不是量身定做的服装可以标准化,对于孩子来说,我觉得最主要的是帮助孩子观察事情,体验生活和大自然,鼓励他们表达出内心的真实感受,而不是急着为他们设置标准 。有首写百灵鸟的诗说: “百转千声随意移,山花红紫树高低 。 始知锁向金笼听,不及林间自在啼 。” 自然,人鸟也同理,只有放开孩子的手脚,打开捆绑他们思维的锁链,遵循习作的原点,打破常规作文教学的模式,与多彩的生活相融合,记生活之事,抒体验之情,才能真正把习作的过程当成生命表达的过程 。

二 、 呼唤原点的意义

1. 唤回生活真实的体验如果一个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户外的大自然,教师教他认识书本上的动植物,教他们什么是鸟类,却从来不带他们到野外观察自由飞翔的鸟;教他们什么是植物的茎 、 叶 、 果,却不领他们去观察一棵从土地里生长出来的活的植物;教他们动植物有什么作用,却从不教他们欣赏大自然的美,那么学生从书本上学到的是死的知识,永远不能触及或打动他们的心灵 。我们的习作也正是如此,学生的习作应该是自然与心灵的产物,而不是一种模式 、 一种套路 、 一种规章,只有尊重作文的原点,才能真正去思考该怎样打通学生与生活的链接,去发现 、 去经历 、 去体验各自的内容,唤回生活真实的体验,畅写真实丰富的文字 。

2. 唤回生命真正的价值没有生命力的文字,即使再丰富的表达顶多也是苍白的喋喋不休 。 真正能触动人心的,往往是有灵魂的文字 。 读者爱读的,往往是能与生命发生共振的文字 。 文字能够圣化成物,而穿越时间,成为经典与永恒 。 没有真实情感的文字,必然是浮光掠影 。 呼唤与遵循作文的原点,就是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世界,不矫揉不造作,不夸张不越界,不偏离不浮华,我思故我写,写作是我生命表达的自由方式,是我情感世界的唱片,跳动着我内心世界的喜怒哀乐,牵动着我细腻的秘密,探索着生命的本质 。

三 、 守护写作原点,摆渡生命之舟一位哲学家曾经说过: “当我们顺应人的天性来做事的时候,一切都将变得非常简单 。” 做任何事情如此,那么习作更是如此,当我们守护了写作的原点,就会找到打通文字与内心的路径 。 习作回归于学生的生活 、 学生的活动 、 学生的心灵,文字即是他们生命的缩影,浓缩了他们的旅程,文字即是他们生命的镜像,放大了他们内心的细节 。 他们的生命之舟徜徉在文字之海,享受着表达的温情 。

1. 走进生活密林, 丰富习 作素材陶行知先生曾指出: “作文是生活的一部分,它离不开生活 。” 生活如源泉,文章如溪水,泉涌丰盛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地流个不停 。 可是,学生天天在生活,却往往感觉粗糙,没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没有敏锐的捕捉能力,这时教师就要通过巧妙的引导,让他们在平凡的生活中捕捉习作的素材,激发他们创作的热情 。例如,有一次我和学生聊起,我们天天走着路,穿越过平湖的大街小巷,那你有没有留意过一条你自己熟悉的路,你追寻过它的历史吗?它也有着自己的生命结构,或许就在这条路你目睹过一些感人的故事,甚至自己经历过难忘的事情,在你心里,去一个地方不止这一条路,但是你会情不自禁地选择这条路,如果让你给这条路取个名字,你会取个什么名字 。 我也告诉孩子,在我记忆深处,一直有一条小路在我心里延伸着,它狭长而幽静,我从 岁开始沿着这条路去上学,一直走到了 16 岁 。 春暖花开,冬雪寒冰,在这条路的尽头,会永远站着我的父亲,远远地,我就会看到他等待我回家的身影 … … 我的话语,打开了他们的生活的过往,勾起了他们的回忆 。 课后,他们有的查找资料,有的询问家人这条路的前身与当下相比较有什么变化,交上来的作文,都把自己观察到的,体验到的或是想到的都写了出来,很真实,很感人,有的写到了曾在这条路上和妈妈一起看过瓜灯,有的写到了城南路的历史,以及希望有关部门铺上盲人道 … … 我边看边想,遵循了习作的原点,就该如此,回归生活,寻找素材之源 。

2. 关爱生命发展, 真情展示原生态作文教学难,首先难在学生没有原始的 、 基本的冲动和兴趣,其次是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对他们而言,确实觉得没有什么可写 。 所以激发学生的表达欲望显得尤为重要,这也体现了作文教学的核心价值就在于:真诚地去关爱每一个生命的发展 。 因为尊重了他们的生命需求,我们的学生才能做到生命原生态的表达,即没有任何扭曲和约束,没有任何遮掩和伪装 。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童言无忌 、 童真可贵 。例如,在一次语文课上,突然教室里来了一位不速之客,一只绿色的昆虫爬上了一位女生的书桌,大家都非常好奇,好些男生伸长了脖子,此时原先设计的阅读教学被打乱了秩序 。 但是学生就是这样对变化充满好奇,我想既来之,则安之 。 既然学生对这位不速之客这么感兴趣,何不把阅读教学课改为自然生成的习作课呢?于是我让学生放下书本,过来仔细观察昆虫的外形,猜测它真正的名字 。 我还请了科学老师一起过来和学生进行研究,现场打开教室的网络,查找它的资料,它的真实身份终于被揭开了,原来它叫豆蛾 。 这天,虽然阅读教学的课程被打乱了,但是学生一篇篇生动的文章也诞生了,那真是原生态的创作,字里行间流露着他们对生命的感动与欣喜 。原来, 它还有自 己的名 字, 叫豆蛾, 现在它还是幼虫 ,主要吃大豆与 绿豆 。 它昼伏夜出 ,主要分布于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 。 在连云港地区 , 它还是一道美味佳肴, 叫灌云豆丹 。 既然它来到 了我们的教室,是与 我们冥冥之中有着不解的缘分吧,胡 老师和我们一样, 尊重它的到来, 还为 它安了家,小豆蛾呀, 你就在这里和我们朝夕 相处, 做好朋友吧 。这些文字,都是学生没有经过教师任何习作的前期指导,完全是自发地抒写出来的,我庆幸自己那天没有做一个扼杀生命的冷漠之人,而是友好地善待这位不速之客,并尊重了学生的创作原点,给予了他们自由的时间与空间,才保护了他们真性情的流露,真性情的创作 。

3. 鼓励多 维开放, 创意表达生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 (2011 年版) 》 要求我们在紧扣学生生活的基础上,为学生的自主写作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减少对学生写作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鼓励学生写想象中的事物 。加强平时练笔指导,改进作文命题形式,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 。 因此,在平时的习作训练中,要让学生言之有物,挥洒自如,就要放开学生的作文思路,让他们有话可说,有话可写,对于作文的命题不能搞 “一刀切 ”。 只有这样,学生的写作思路才会宽泛,在写作时才会眉飞色舞,才会写得特别有劲 。

1) 开放命题,创意表达 。 讲到开放命题,我也曾尝试过类似的作文训练,如设计一些带有 “( ) ”类型的作文题目,如我对 “( ) 的了解 ”,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某一事物或一个国家 。 这样的作文,目的在于让他们进一步开扩视野,多了解社会,多了解世界,通过查阅有关资料,积累更多的文化 。 我给学生的时间是两个星期,从学生交上来的习作看,有描写美国军事方面的,有描写西欧风土人情的,还有描写某一个国家国旗知识以及经济发展情况的,等等,可谓千姿百态 。 我读后不禁感慨万千:谁说学生的能力有限,你瞧,他们对世界充满了探索的欲望 。

2) 开放文体,个性表达 。 学生到了高段,在阅读教学的学习中,已经学过了小说 、 说明文 、 访谈录 、议论文 、 儿童诗 、 词等不同的文体 。 在课外阅读中,肯定也阅读过散文 、 小品文 、 小说等更丰富的文体 。阅读的过程,也是不断吸收 、 借鉴 、 学习的过程 。 鼓励学生多形式地表达,亦是遵循了创作的原点 。例如,到了十月,便是秋的季节 。 在一个月的时间里,我和学生尽情观察,享受秋之旅 。 我安排四堂体验课,分别是秋之声 (聆听秋雨 、 落叶 、 秋虫 、 果农笑声) 、 秋之美 (到学校的小花园踏秋 、 赏秋) 、 秋之思 (鉴赏关于秋的诗歌) 、 秋之韵 (欣赏关于秋的乐曲) 。 四堂丰富的体验课上下来,学生对秋天不仅有了观察与认识,而且更有了文化的熏陶,我让他们以秋为主题,可以写诗歌,可以写散文,可以写童话,可以写绘本,可以在文字上方配上精美的插画 。 学生很感兴趣,跃跃欲试 。 尽管与大师的文学作品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但是他们充满了创作的欲望和成就感就是一笔宝贵的财富 。

4. 弹性习 作时间, 呵护心理需要学生作文时要像安徒生童话中那个敢最先指出皇帝没穿衣服的小孩那样,不但有敏锐的观察力,更需要有强烈的如实表达的欲望 。 著名教育心理学家赞可夫指出: “只有当学生有敏锐的观察力,并在情绪高涨时,才能产生想把自己独有的想法表达出来,才能产生出使儿童作文具有丰富多彩的那些思想 、 感情和词语 。” 反之,学生对写作毫无激情,不感兴趣,自然只能敷衍塞责,即使勉强成篇,这种 “强扭的瓜 ” 又怎能甜呢!

当学生一时没有灵感与创作冲动的时候,不要强求学生,不然学生绞尽脑汁写不出,他就会通过另外的途径来应付作文,例如去编 、 去骗 、 去抄袭 。 所以有时教师也要适度延长学生的习作时间,在有效的作文训练中,要给予学生作文时间的保证 。 这样也就满足了学生的心理需要,使他们能够有时间进行构思和修改 。 尤其是对于一些作文水平本身不高的学生,更需要足够的时间去构思 、 查阅资料及反复修改自己的习作 。 甚至如果能够人性化地规定作文上交有先有后的话,不仅照顾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而且让学生认识到了作文不是应付的 。 同时允许学生课外完成作文,他们才可以去图书馆查资料或走出校门调查访问,甚至同学之间可以协作完成 。 这样学生就不会胡编乱造,还可以把自己在实践中的切身体验和真情实感融入到作文中去 。 只有回归原点,学生才可以写出有真情实感的作文 。

(作者 单 位 : 平 湖 市 钟 埭 小 学 城 北 校 区 , 浙 江 平 湖 ,

31420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