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4期目录
教学暗示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教学暗示艺术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多 种含而不露的暗示方法, 达到育人无痕的功效。幼儿园 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 为 教学暗示艺术提供了 极大的发展空间 : 运用 语言暗示, 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通过动作暗示, 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 效率; 巧用 艺术暗示,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 潜能; 通过环境暗示, 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 热情; 借助榜样暗示, 可以拓展幼儿的学习 途径。

 

教学暗示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策略研究

黄 俊

【摘 要】 教学暗示艺术是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 它通过多 种含而不露的暗示方法, 达到育人无痕的功效。幼儿园 阶段儿童的身心特点, 为 教学暗示艺术提供了 极大的发展空间 : 运用 语言暗示, 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 通过动作暗示, 可以提高幼儿的学习 效率; 巧用 艺术暗示, 可以激发幼儿的学习 潜能; 通过环境暗示, 可以激发幼儿的参与 热情; 借助榜样暗示, 可以拓展幼儿的学习 途径。

【关键词】 教学艺术 心理暗示 身心特点

一 、 教学暗示艺术概述

作为一种艺术化的教学方式,教学暗示艺术是在灵活运用心理暗示原理基础上, 借助语言及各种非语言符号, 在不对抗的情况下, 含蓄 、 间接地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 使其在心理 、 情绪、 意志等各方面发生变化, 从而调动他们内在的潜能,提高学习行动力。教学暗示艺术在幼儿园的运用主要是为了激发幼儿潜意识的需求, 使他们在愉快而不紧张的情绪状态下接受教育。 教学过程中 暗示的种类繁多, 根据暗示效果不同可分为消极暗示和积极暗示, 根据暗示手段不同可分为语言暗示 (包括言语内容、 声音的高低长短、 语气的轻重变化等) 和非语言暗示 (动作暗示、艺术暗示、 环境暗示、 距离暗示、 权威暗示、 人格暗示、 衣着暗示等), 根据暗示主体不同可分为自 我暗示与他人暗示, 根据暗示目 的不同又可分为无意暗示和有意暗示。在幼儿园教学中实施教学暗示艺术, 不论是有意的还是无意的, 都在幼儿的接收之列。 由 于无意暗示的产生及效果具有不确定性,教师应极力避免在课堂上产生无意识的暗示, 而有意暗示虽然效果有积极和消极之分, 但因其具有可控性, 因此有意识的积极暗示在幼儿园教学中可以被教师用来增强教学效果。

二、 幼儿园不同阶段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

幼儿的可塑性极强, 通过积极的教学暗示有利于帮助他们树立自 信心, 形成良好的行为习 惯。 因此,了解这一阶段幼儿的身心特点是有效运用教学暗示艺术的前提条件。对于幼儿园小班儿童来说, 他们通过直觉行动思维认识世界, 认识活动建立在行动基础上, 但行动主要由 情绪控制; 他们的主要学习方式是模仿, 在模仿中掌握经验, 习得行为规范; 他们对教师有强烈的依恋感, 开始关注教师, 认同、 接纳同伴; 他们对新鲜事物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感知觉发展迅速。 对于幼儿园中班儿童来说, 他们的思维具有具体、 形象的特点,动作能力明显发展起来, 游戏能力发展很快, 他们活泼好动; 有了与同伴交往的要求, 并且交往能力逐渐形成,会自 觉结交朋友; 他们通过主动地摆弄、 操作具体实物进行学习。 对于幼儿园大班儿童来说, 他们能协调地控制动作, 语言表达能力明显提高; 他们能够主动地调控自 己的情绪; 大部分幼儿已经形成了固定的同伴圈; 他们有强烈的责任感, 好学好问, 有极强的求知欲望;个性初具雏形,社会性有很大发展,合作意识、 规则意识逐步形成; 自 理能力和劳动能力明显提高。

三、 教学暗示艺术在幼儿园教学中的运用幼儿园儿童身心发展特点为实施教学暗示艺术提供了依据, 对于认知水平有限的儿童, 正面的说教并不能发挥较好的作用, 只有间接、 含蓄地运用多样化的教学暗示手段, 才能让幼儿体验到积极情感, 帮助他们发挥潜能, 培养学习兴趣 。 结合对幼儿身心特点的了解, 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实施积极的教学暗示艺术。

1. 运用 语言暗示, 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幼儿园阶段的幼儿学习动力、 学习行为主要受情绪影响, 但他们还无法主动调控自 己的情绪, 因此教师的引导尤为重要。 教师可以通过语言暗示激发幼儿的学习能动性, 让他们产生“向学” 的动力。 教学语言暗示可从以下三方面着手。第一, 言语内容暗示。 言语内容暗示指教师语言所传递的信息, 这些信息具有积极的暗示作用。 比如有些幼儿能顺利地完成任务,教师可以采用赞赏性的语言——“真棒, 做得非常好”, 激发幼儿继续努力的动力; 对于通过不懈努力完成任务的幼儿,教师可以采用鼓励性语言——“加油! 再接再厉, 你可以做到”,增强幼儿战胜困难的信心; 对任务完成得非常好的幼儿, 则直接用语言夸奖, 给其他幼儿做表率, 让幼儿体验成功的快乐。 语言暗示可以调动幼儿的积极情绪,对幼儿行为产生一定的催化作用, 尤其当 幼儿遇到困难, 失去信心时只需用鼓励性语言暗示, 就能带给他们积极探索的力量。 幼儿体会到进步的喜悦, 成功的希望, 必然会激发他们继续探究的欲望。“积极的暗示性语言对于即将失去信心的 幼儿来说, 无疑是一股强大的 支持性力量, 可以 成为 幼儿解决问题的动力,坚定完成任务的信心” [1]。 第二, 运用语言的声音要素暗示,主要指教师语言表达过程中的音高、 音重、 音长、 音距、 语速、 语调、 语气等的变化。 教师可以利用声音的高低变化刺激幼儿的听觉, 将注意力集中 到学习中, 还可以通过变化的语调、 活泼的语气、 儿童化的语言表达, 使幼儿感受 到轻松愉快的学习 氛围。只有采用儿童化的语言, 生动形象的表达, 才会使幼儿的学习感觉不到压力,学习变成了乐趣而不是任务。第三,教学过程中的 一些功能性发声 暗示, 如笑声、掌声、 欢呼声、 呐喊声等。 课堂上掌声雷动,会让幼儿兴奋, 受到鼓舞。 功能性的声音暗示能营造积极的学习氛围, 调动幼儿主动学习的热情, 使幼儿乐意接受, 愿意参与活动。

2. 通过动作暗示,提高幼儿的学习 效率对于抽象的语言教学, 幼儿往往因为无法理解而转移注意力, 此时教师若能巧妙地运用动作暗示便能起到较好的辅助理解作用。 动作暗示包括表情动作和肢体动作, 它们主要借助于面部表情的丰富性及肢体语言的形象性诠释言语的内涵。教师的表情暗示是指教师充分运用眼睛、 眉 目 、面颊、 嘴唇等面部表情传递具有 期待性的情感信息,引导幼儿更加投入地学习。 比如教师对犯错误的幼儿一个凝视、 对表现好的幼儿一个微笑、 对开小差的 幼儿皱一皱眉头、 对想说又不敢说的幼儿眨一眨眼都暗含着对幼儿的关注、 尊重、 鼓励和期待。 教师的肢体动作暗示是指教师运用手势、 头部、 身体、 腿脚等动作使幼儿获得具体、 生动的形象构思和联想, 从而促进他们学习。 动作是一种辅助性表达, 能对语言进行生动形象的诠释, 甚至可以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 要学会将语言内容和身体各部分表情相协调, 可以 运用较为夸张的动作和表情吸引 幼儿的注意, 同时要发挥动作暗示的情感效应, 鼓励儿童积极参与学习, 利用动作的 直观形象性, 加强幼儿对知识的理解, 从而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3. 巧用 艺术暗示, 激发幼儿的学习 潜能艺术暗示是指将音乐、 舞蹈、 表演、 游戏活动等艺术元素融入到教学环节设置中, 通过艺术的内在魅力和独特感染力来激发幼儿的主体意识, 促进幼儿的主动性、 创造性、 想象力和思考力的发挥。幼儿园中班的幼儿非常活泼好动, 相对于小班幼儿来说, 他们动作的稳定性和灵活性更强, 并且具有形象性的思维特点, 他们对游戏、 表演活动异常感兴趣。 艺术暗示的作用正是借助于幼儿感兴趣的东西,调动学习热情, 激发学习潜能。 比如 《认识动物》 的活动设计,教师首先把各种动物图片发给幼儿, 让他们各自 做图 片上的动作, 然后教师说: “请昆虫上来。” 一些幼儿学着各种昆虫的动作来到了前面, 只见昆虫类的 幼儿张开双臂当翅膀, 飞上来做自 我介绍:“我是蝴 蝶, 我有一对触角、 两对翅膀”“我是蜻蜓”,当请野兽上来时, 扮作野兽的幼儿都学着野兽的样子,聚拢到一块, “猴子” 抓耳挠腮, “兔子” 蹦蹦跳跳。 [2]幼儿们都玩得十分高兴, 注意力也都很集中,学习非常投入。 这种设计将知识学习与趣味性游戏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了每个幼儿的潜在能力。小班幼儿的注意力容易分散,经常被有趣的声音吸引 住。 艺术暗示中音乐、 故事等元素非常契合幼儿的喜好。 比如 《音乐的瞬间》 这节课,教师抓住曲子欢快的风格, 引导幼儿想象“什么东西会有这么欢快的节奏”,于是幼儿就猜想是兔子在跳, 鸭子在边走边叫, 青蛙在唱歌。 接下来教师又引导幼儿: “他们为什么 要这样做呢?” 幼儿就说, “ 他们在一起开联欢会 ”“他们要表演节目 ”, 紧接着教师就让幼儿欣赏音乐的中 间 部分, 让幼儿听听 “他们都表演了 哪些节目 ? ” 幼儿听完之后就认为 “在跳舞 ” “在戏水 ” “在吹 笛子 ”。 [3] 这一环节的教学设计充分展示了艺术的魅力, 不仅使课堂充满着幻想和童趣, 而且也充分发挥了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激发了幼儿的学习潜能 。艺术暗示通过 “引 人入胜的图像 、 美妙动人的音乐、 色彩鲜艳的影像, 将艺术诉诸人的直觉与感情” [4],借助韵律、 节奏、 音乐等特色让幼儿感受到学习是快乐的, 从而更加投入。

4. 通过环境暗示, 激发幼儿的参与 热情环境暗示是一种经常的、 不知不觉的‘ 熏陶’ 方式, 它主要是利用客观具体的设施对学生产生积极的影响。 [5] 幼儿所处的教学环境具有潜在的暗示作用。首先, 幼儿园外观环境要呈现给幼儿良好、 积极的视觉暗示, 带给他们感觉器官的刺激, 满足幼儿好奇的天性, 适应他们多方面发展的需求。 比如有的幼儿园设计成一个童话般的城堡、 变成一个汽车的世界、仿佛一个动物的天堂。 这些设计都极具特色和创意,迎合了幼儿的幻想需求。 幼儿园环境布置要干净整洁,色彩协调, 还要充满趣味, 随时随处能调动幼儿的好奇心, 并能吸引 他们主动去感受、 探究。 其次, 幼儿园主题活动环境的暗示要具有满足幼儿认识活动建立在行动基础之上, 通过主动地摆弄、 操作具体实物进行学习的特点。 教师要为幼儿提供支持性的学习环境,在创设的主题活动环境中尽量满足幼儿内心的渴望,激发幼儿参与的热情。 在这样的环境里渗透“语言”“数学”“社会” 等多项内容的教学。 再次, 幼儿园小区域活动环境要能增强幼儿的学习热情。 比如有的幼儿园在校园某处开辟一个小区域环境“与长颈鹿比高”, 要求小朋友们早上进入校园时都要和长颈鹿比高。 这种设计激发了幼儿的兴趣, 每天都能听到幼儿们高兴的声音“我又长高了, 哈哈”“我比你长得高哦”, 甚至有小朋友跑到教师面前兴奋地说自 己都高过长颈鹿了。 这一小区域环境创设的效果非常明显, 既让幼儿学习了数学知识, 又让幼儿每天都保持愉快的心情。环境暗示要求教师积极创设有助于幼儿成长和学习的良好条件,发掘环境资源优势,探寻环境创设的独特方法, 激发幼儿的参与热情,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

5. 借助榜样暗示, 拓展幼儿的学习 途径幼儿喜欢模仿, 通过对他人的观察、 模仿, 幼儿能习得知识, 掌握经验, 形成习惯。 榜样暗示能很好地顺应幼儿这一学习特征。 儿童从幼儿园小班开始认同与接纳同伴和教师, 到中班已 经能自 动结伴交友,大班形成固定的同伴群,会选择自 己喜欢的玩伴。 教师和同伴良好的榜样作用无形中会影响幼儿的行为及表现。教师在幼儿心目 中的地位是不可侵犯的, 幼儿表现出极强的亲师性, 使得他们对教师的言行举止尤为关注, 并在潜意识中暗自 模仿。 所以,教师要树立一定的行为榜样, 同时又要创设积极的学习情境, 使幼儿有意或无意地模仿, 从而形成自 身良好的行为习惯。所谓同伴的榜样暗示是指将好的行为习惯, 通过幼儿的相互模仿获得。 幼儿园里小朋友之间会进行比较和学习, 当他们发现有小朋友的行为获得奖励或得到老师赞扬时, 幼儿就会模仿。 通过榜样暗示可以使期望的良好行为在幼儿身上得到强化, 反复出现。总之, 幼儿园 阶段儿童的教学需要多样化的环境、 趣味性的方式和形象化的表现手法, 只有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暗示手段, 通过含而不露的暗示艺术激发幼儿的学习热情, 才能让他们自 觉自 愿地学习, 将学习看作轻松的事情, 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注: 本文系 南 京 师 范大学 泰州 学 院院级课题“教学暗示艺术的行动研究” (编号: Q201211) 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单位: 南京师范大学泰州 学院, 江苏 泰州 , 22530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