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4期目录
“疑”“趣” 相通,情理相融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疑 ” 与 “趣 ”, 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息息相关 、 相辅相成 。 小学数学课堂若能以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 联系两者,找准 “ 疑 ” 与 “ 趣 ” 的生长点 、发展点 、 相通点 、 相融点,学生就能体会于疑趣 、 沉浸于疑趣 、 享用于疑趣,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品质,从而达到 “科学性 、 思想性 、 艺术性 ” 的和谐统一 。

 

“疑”“趣” 相通,情理相融

顾颖菊

“疑 ” 与 “趣 ”, 都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两者息息相关 、 相辅相成 。 小学数学课堂若能以趣味性的数学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质疑能力,就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 。 联系两者,找准 “ 疑 ” 与 “ 趣 ” 的生长点 、发展点 、 相通点 、 相融点,学生就能体会于疑趣 、 沉浸于疑趣 、 享用于疑趣,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品质,从而达到 “科学性 、 思想性 、 艺术性 ” 的和谐统一 。“疑 ” 与 “ 趣 ” 相通的课堂其基本特征是所有活动都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中心展开,师生围绕 “发现问题 —理解问题 —解决问题 ” 的基本过程展开活动 。这个过程将充满质疑与挑战 、 惊奇与快乐,这样的数学活动可以促进 “趣味 ” 与 “思维 ” 的自然渗透,这样情理相融的数学课堂一定能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释放学生的学习潜能,形成真正意义上的生动活泼 、自主学习的良好局面 。

1. 由疑生思:设计核心问题, 探求方法, 启思解疑掌握了探究质疑的方法,学生就会启思解疑,就可以自主独立地去探索思考 。 结合教学目标和数学学科的特性设计核心问题,把握好由疑生思的发展点,学生就能大胆质疑 、 自主释疑 。 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让学生在 “疑趣相通 ” 的课堂中构建相对完整的 “学的活动 ”。以六年级下册 《解决问题的策略 — —转化》 的教学为例,例题通过比较两个不规则图形面积的大小,向学生揭示“把不规则的图形通过适当的变化,变成规则的图形,使原本比较复杂的问题变成了比较容易解决的问题,这样一种解决问题的策略叫转化”。 接着引导学生回忆在哪些知识的学习中应用过转化策略。通过回顾和梳理,帮助学生发现“学习新知识时,几乎都是通过转化,把未知的变成已知的,从而获得新进展的”,从而明确转化的方向——化复杂为简单,化未知为已知。 学生在以前的学习过程中已经有能力解决这类问题,并且积累了多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材把这个问题作为例题的用意是什么?基于这点考虑,并综合策略教学的独特性,这节课的重点是将以往运用的一些数学方法上升到策略的高度,以深化对策略的认识和意识。 教师向学生抛出一系列思维难度递增的问题:为什么要把原来的图形转变成长方形?为什么这两个长方形的面积相等,就能说原来两幅图的面积相等了呢?转化之后什么变了,什么没有变?什么情况下会用到转化策略?运用转化策略要注意些什么?学生在一个个问题的导向下从一开始的质疑,到结合例题的解决,自然而然地释疑,体会到转化策略的优势,并发展为能够主动探究。 这个阶段就是教师引导学生自我监控学习的过程,并自然而然地鼓励学生:“领略了转化策略的神奇,同学们愿意用它来解决数学问题吗?” 学生欣然接受。

2. 疑中有趣:设置问题情境, 自主生疑, 体会创新趣味的火种可以激发思维的火花,思维的训练和发展可以提高和升华兴趣。 学生只要对学习有了兴趣,就会自主生疑,主动探究。 找准“疑”“趣” 互融的相通点,两者相得益彰,能使学生学会质疑、 体味乐趣,把学习过程中有思维价值的疑难问题准确地提取出来,并从中提升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仍以 《解决问题的策略——转化》 的教学为例。策略教学有别于方法教学,不能仅仅满足于方法与建模,还要帮助学生学会在面对实际问题时,知道从何入手,怎样选择合适的策略。 要在学生自主尝试运用个性化的策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通过相互交流、 比较不同的策略,促使学生自主优化、 选择并正确运用合适的策略。 在例题后“试一试” 的环节中出现了这样的一道计算题: 12 + 14 + 18 + 116 。 学生尝试计算后出现了通分后计算、 裂项法计算、 数形结合法计算等多种方法。 尝试并全班交流的环节结束后,我抛出了一个问题: “你更欣赏哪种方法?” 学生各抒己见,更有学生大胆质疑: “ 画图帮助理解的方法比较繁琐,还不如通分呢。” 如果教师生拉硬拽,灌输最佳方法,思考仅止于此,这与一般的解题教学没有区别,更不用 说向学生渗透数形结合的思想了 。 这时教师可以向学生提出挑战: “谁能将这道题稍微调整一下,使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的方法? ” 学生的兴奋点一下子就被提起来了,并在调整出题的过程中体会到一些规律:数字比较简单或项数较少时可以用通分;如果出现了像“ 12 + 14 + 18 + 116 + 312 + 614 + 1128 + 2156 ” 这样一长串的算式时,数形结合能使思考和计算的过程简洁 。这样一个思辨的过程正是体现了策略的应对性,并能借机渗透要遵循式子本身的规律来选择合适的转化策略 。 如此水到渠成,又充满乐趣的一个小挑战,使学生在 “疑 ” “趣 ” 相通的数学活动中,体会了数学的乐趣所在,并能在成功经验的激励下更勇于创新 。

3. 由 思得趣: 恰当 总结方法, 拓展运用 ,主动创造数学学科有着和其他学科不一样的理性特质,怎样让不同思维水平的学生都能在数学思考中获得乐趣,并达到 “情 ” “理 ” 共进的情感目标呢?我想只能借助于丰富而又有趣的数学活动,生成数学理性知识,体验学习的幸福感 。 鼓励学生有意识地拓展运用 、 主动创造,更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活学生思维的火花,改善学生的课堂生活品质 。以六年级上册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为例 。 为使学生进一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基本特征,培养空间观念,在学生理解并总结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后,创设了几个生活情境:一是链接家中的电器,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二是根据已知的长 、 宽 、 高,想象这是什么物体;三是当一本数学书的高缩短到 0.1 毫米时,想象一下又是什么物体 。这样的三梯度的练习,每一次结束都引导学生反思 、总结方法,尽量鼓励不同层次的学生来参与,在一次次提取表象,对比数据 、 方法的过程中,综合运用了已经积累的空间观念和经验,展开联想 。 结束阶段,引导学生回顾学习过程,提出问题: “如果请你来介绍长方体和正方体,你有什么话想说? ” 学生兴趣盎然地参与到原本显得枯燥的练习环节中,引导他们运用多种感官,协调活动,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成功学习经验,发展数学思考 。

“疑 ” 与 “趣 ” 相通的课堂核心是智力挑战和思维训练,有助于形成 “先学后教,以学定教 ” 的 “学教模式 ”,凸显的是以学生的 “学 ” 为本的教学理念,承载的是 “以生为本 ” 的价值内涵 。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有效地打通 “疑 ” 与 “趣 ” 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在 “疑趣相通,情理相融 ” 的课堂中构建相对完整的 “学的活动 ”,释放自身的学习动力与潜能,使教与学成为师生精神幸福充实的活动,这样的课堂对培养创新型人才具有重要价值 。

(作者单位: 启东市实验小学, 江苏 启东, 22620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