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6年1期目录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为探讨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 394 名 儿童施测社会支持问 卷、 应对方式问 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 卷。 研究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得分与 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 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罗贵明

【摘 要】 为探讨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对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影响, 对 394 名 儿童施测社会支持问 卷、 应对方式问 卷和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 卷。 研究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得分与 非留守儿童存在显著差异,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 心理健康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 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变量。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通过社会支持与应对方式可以显著预测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关键词】 留守儿童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 心理健康

留守儿童是指因父母一方或双方长年在外务工,不能和父母双方共同生活的未成年人。 根据国家统计局第六次人口 普查数据推断, 至 2010 年,全国 岁及以下的农村和乡 镇留守儿童数量已高达 7300 万人, 其中绝大部分为农村留守儿童。 而在农村留守儿童中,仅父亲在外务工的约占 30 %, 仅母亲在外务工的约占10 %, 而父母双方全部外出 打工的农村留守儿童比例则高达 60 %。 我国农村地区留守儿童的分布比较集中,其中河南、 四川、 湖南、 安徽、 江西和广东六个省的农村留守儿童在中国农村留守儿童总量中所占比例超过半数, 达到了 53 %。江西是农业大省, 农业人口 占总人口 的 77 %左右。随着社会的发展, 江西越来越多的农民常年离家进城务工, 留守儿童的数量也越来越多。 在留守儿童的成长过程中, 相比非留守儿童, 由 于常年缺少父母的关爱、 照顾与帮助, 他们更容易 出 现更多的心理问题。研究表明, 由 于缺少父母的教育, 留守儿童容易 出现性格缺陷和社会适应问题, 如自 卑、 冲动、 敏感等。 [1]同时, 留守儿童在面对外界突发事件时, 由 于缺乏至亲成年人的支持与帮助, 倾向于采取较为消极的方式解决问题。 [2] 近年来, 农村留守儿童心理与行为问题频发, 引 起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社会各界正在着力建立留守儿童扶助体系, 力争改善留守儿童的生存与发展条件,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促使他们发展良好的行为模式。 毫无疑问, 调查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状况, 了解他们解决问题的应对方式, 对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大有帮助的。 本研究拟对农村留守儿童进行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和心理健康问卷调查, 为全面了解留守儿童的心理及行为问题,提高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提供依据。

一、 对象与方法

1. 对象抽取江西省宜春市农村地区 所农村小学, 以班级为单位, 对小学 4~6 年级的学生进行整群抽样调查,共调查 411 名 学生, 得到有效问卷 394 份, 有效率为95.86 %。 问卷经过整理, 把父母全部在外务工的学生列 为留守学生, 其中留守学生 274 人, 非留守学生120 人。 留守学生中 , 四年级 89 人, 五年级 93 人,六年级 92 人; 男 148 人, 女 126 人。

2. 研究工具(1) 应对方式问卷。 采用由 肖 计划等编制的应对方式问卷。 [3] 该问卷包括 62 个项目 , 有解决问题、 求助、 自 责、 退避、 幻想及合理化等 个因子。 本次调查中各因子与总问卷的信度分别为 0.73、 0.79。(2) 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采用由 周步成等人修订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问卷。 [4] 问卷共有 100 个项目 , 包括对人焦虑、 学习焦虑、 孤独倾向、 自 责倾向、过敏倾向、 身体症状、 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等 个因子。 被试分数越高, 表示心理健康水平越低。 各因子与总问卷信度分别为 0.76、 0.81, 信度较好。(3) 社会支持问卷。 采用由 肖 水源设计的社会支持评定问卷。 [5] 该问卷共有 10 个条目 , 包括客观支持、 主观支持和对社会支持的利用度等 个因子。 本研究只统计社会支持总分, 各因子得分不单独分析,各因子和总问卷的信度分别为 0.72、 0.753. 数据处理全部数据采用 SPSS 11.5 软件进行统计分析,主要统计方法包括平均数差异分析、 相关分析和回归分析。二、 结果1. 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差异分析表 是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得分差异分析 表 , 表 中 显 示 留守儿童在对 人焦 虑 ( t=12.42,P<0.01) 、 学 习 焦 虑 ( t=4.63, P<0.01) 、 孤 独 倾 向(t=12.68, P<0.01) 、 自 责倾向 (t=4.39, P<0.01) 、 过敏倾向 (t=4.38, P<0.01) 、 身体症状 (t=2.73, P<0.01) 、恐怖倾向 (t=4.53, P<0.01) 、 冲动倾向 (t=2.33, P<0.05)共 个方面的得分均高于非留守儿童, 得分有统计学意义, 表明农村留守儿童的整体心理健康水平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注:**P<0.01, *P<0.052. 留守儿童与 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的得分差异分析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得分差异分析如表 所示。(注:**P<0.01, *P<0.05)表 显 示 , 留 守 儿 童 的 社 会 支 持 ( t=-3.11P<0.01) 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 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留守儿童获得来自 外界的支持与帮助少, 而自 己主动寻求的支持与帮助更少。 在应对方式中, 留守儿童的解决问题 (t=-4.85, P<0.01) 、 求助 (t=-4.05, P<0.01)得分低于非留守儿童, 有统计学意义; 而自 责 (t=4.78P<0.01) 、 幻想 (t=3.28, P<0.01) 、 退避 (t=4.14, P<0.01) 、合理化 (t=4.32, P<0.01) 得分高于留守儿童, 有统计学意义, 显示留守儿童以消极、 逃避的解决方式去应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

3. 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的性别、 年级得分分析在心理健康得分上, 留守儿童男 女学生得分不具有统 计学 意 义 ;不 同 年 级 中 , 对 人焦 虑 ( F=4.52P<0.05) 、 自 责倾向(F=3.86, P<0.05) 、 恐怖倾向 (F=4.14, P<0.05) 存在年级差异, 有统计学意义。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得分不存在年级和性别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

4. 留守儿童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 心 理健康的相关分析留守儿童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与心理健康的相关分析如表 所示, 留守儿童的解决问题与对人焦虑、自 责倾向 、 过敏倾向 、 恐怖倾向 、 冲动倾向 负相关,有统计学意义; 自 责、 幻想与心理健康 个因子全部正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求助与对人焦虑、 学习焦虑、孤独倾向、 自 责倾向负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除孤独倾向外, 退避、 合理化与心理健康其他 个因子全部正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 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与对人焦虑、 学习 焦虑、 自 责倾向 、 过敏倾向 、 身体症状、冲动倾向负相关, 有统计学意义。

5. 留 守儿童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分析为探明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影响,结合相关分析, 以心理健康总得分为因变量, 以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各维度为自 变量, 进行逐步回归分析。 社会支持、 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的逐步回 归分析见表 4,社会支持、 合理化、 退避、 幻想、自 责可以较好地预测心理健康。(注:** P<0.01, * P<0.05)三、 讨论本研究发现, 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远低于非留守儿童, 存在显著差异。 其他研究也表明了这点。 [6] 在心理健康各因子中, 与非留守儿童比较, 留守儿童的对人焦虑因子得分十分突出, 表明留守儿童在与人交往中, 存在较高的焦虑水平, 恐惧、 害怕与他人交往。 同时, 留守儿童的学习焦虑因子得分超过分, 依据本研究所使用的心理健康诊断问卷的记分标准, 超过 分表明存在严重的学习焦虑行为, 这可能与留守儿童的家庭教育有关。 调查中发现, 留守儿童的父母对孩子的学习要求较非留守儿童的父母更为严格, 他们一直希望自 己的孩子能够努力学习,考出好成绩, 以后不要重复自 己的生活道路。 留守儿童不同性别之间心理健康得分不存在显著差异, 表明在留守儿童中 , 无 论男 女 , 普 遍 存在 较 低 的心理 健康水平。在本研究中, 农村留守儿童的社会支持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这与高文斌等的研究结果相一致 [7],表明留守儿童获得来自 外界的支持更少, 也不知道如何去寻求外界的支持和帮助, 这点从现场调查中也得到了体现。 现场调查中发现, 许多留守儿童在学习 、生活中遇到问题, 首先想到的是打电话向 父母求助,其次才是向身边的同学、 教师进行求助。 然而, 远在外地的父母根本无法解决问题, 许多留守儿童干脆放弃寻求帮助, 自 己想办法解决问题。 但是, 由 于缺乏成年人的帮助, 留守儿童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自 己经常无法解决, 这些留守儿童开始寻找回避, 留守儿童应对方式消极应对得分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也验证了这点。在应对方式各因 子得分中 , 留守儿童的解决问题、 求助得分显著低于非留守儿童, 再次说明留守儿童获得外界的帮助较非留守儿童更少, 寻求外界帮助的积极性和可能性也更低。 同时, 留守儿童在自 责、幻想、 退避、 合理化等因 子的得分显著高于留守儿童, 表明留守儿童在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时以消极方式为主。 这也说明, 父母不但是孩子的抚养人, 而且也是孩子生活中的老师。 面对外界事件, 缺少父母的引领, 孩子会显得不知所措, 更不知如何去解决问题,只能通过逃避的方式来保护自 己 。 通过相关分析发现,社会支持得分越低,心理健康水平也越低; 积极的应对方式可以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而消极的应对方式不利于心理健康。 回归分析显示,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是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预测源, 通过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可以较好地预测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水平。 这些结论启 示我们,建立强有力 的社会支持网络, 向农村留守儿童传授解决问题的生活技巧, 能够有效地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减少不良的心理与行为问题。

【注: 本文系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 规划项目

“农村学校留守儿童攻击行为研究” (编号: 14YB093

的研究成果之一。】

(作者单位: 宜春学院师范教育学院, 江西 宜春, 336000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