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方琪
【摘 要】 教育管理主观论是对教育管理科学论的批判, 强调人的意图 、 价值、 习 惯和信念在组织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将价值的观念引 入教育管理当 中,发掘人内 心的道德性。 教育主观论观点下分析 B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有充分发挥主观因素作用 、 关注人的道德伦理的优势, 但也有依靠主观偏好做决策的弊端。 因 此, 应该吸收价值论和整合论等其他教育管理理论的长处, 把握教育管理理论发展趋势,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管理水平。
【关键词】 教育管理主观论 心理健康教育 案例研究
一 、 教育管理主观论及 其主要观点
1.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产生晚于教育管理科学论, 产生于 20 世纪 60 年代末 70 年代初, 并在随后的 20 多年里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 20 世纪 70 年代以来,经由“教育管理理论运动” 而建立起来的教育管理理论观遭遇到了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学者和教育组织管理批判理论范式的严厉批评。
2. 教育管理主观论对科学论的批判教育管理科学论的两个基本假设是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批判对象。 其一,教育管理科学论依靠“假设—演绎” 机制来说明教育管理科学论的客观性的依据不足, 并且认为其是最好的理论范式与其科学至上的倾向相悖。 其二,教育管理科学论断言社会科学与自 然科学本质上是相同的, 自 然科学为社会科学提供榜样的观点也是没有可靠根据的。
3. 教育管理主观论的主要观点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认为, 与其把教育管理理论看成是由管理科学家们建立起来的,用来解释管理行为和探寻管理规律的理性大厦, 倒不如将它看成是一套用来理解人们的现实管理世界及其自 身行为的意义。 教育组织管理主观论最重要的理论家是格林菲德(T.B.Greenfield), 他认为教育管理理论“就是用来洞察、 理解人们行为的一套套意义”, 这种理论不是单一的、 统一的, 也不是神圣和高不可攀的, 而是五花八门和紧贴学校日常管理生活的, 在一定意义上就是引导人们 如此思、 如此言、 如此行的内 在力量和信念。 [1] 格林菲德强调,教育管理只有从人们的行为信念出发才能得到理解, 如果我们要理解教育管理, 就必须理解教育组织中的人,理解这些人所持有的关于什么是对的、 什么是适合做的种种观念和看法。
二、 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主观论分析B 中学的管理者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上, 表现出了强烈的发展与变革动机, 既发挥了有力的领导作用, 又在多项工作中大力 支持、 积极配合相关专门教师工作的展开。 下面从教育管理主观论的角 度对 B中 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组织管理工作进行分析。
1. 重视主观因素作用 的发挥在调查的 B 中学我们了解到, 自 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以来, B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受到校领导的高度重视。 在以前的教学改革实践中, B 中学就已经提出要“跟踪每一位学生的学业成绩和心理状态, 进行有针对性的分类指导” [2], 将对学生心理问题的关注提到重要的工作内容中。 在之后的探索中,对学生心理成长的关注逐渐融入到了学校特色文化的生成中。 从 B 中学心理活动组织发展历程中可以看出,学校对心理活动的关注度不断提升, 从零散的以完成区里下达的任务为目标, 转变为形成以心理咨询室为主体的心理活动体系。 与其他学校相比, B 中学拥有专业的心理辅导教师, 在技术层面有很好的基础, 而其他很多学校的心理教师都是非专业的教师兼职担任, 可见 B 中学对于心理活动的重视程度正逐步提高。B 中学的管理者意识到人的意图、 价值、 习惯和信念是构成组织管理的重要因素。 他们不是把学校的管理作为简单的自 然客体, 独立于自 身的行为、 情感和目 的的真实存在。 [3] B 中学的管理者的管理行为体现了学校是被人所创造和发明的社会现实的观点。
2. 关注人的道德伦理B 中学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始终坚持以学生为出发点, 重视学生心灵的健康与成长。 首先, B 中学的生源素质相对其他中学而言比较低, 有的学生是因为考试失利而进入到该中学的, 而有的学生则是学业成绩一向不好, 因而大多数学生的学习态度相对消极。另外, 在家庭、 社会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下, B 中学学生的厌学现象也比较普遍, 所以学校非常有必要开展关于学生自 信心、 端正学习态度等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来解决学生厌学的问题。 其次,学校教师反映B 中学的学生还面临着同伴交往、 早恋等问题, 尤其是女生, 容易掉入青春期早恋的矛盾漩涡里, 对自 身的成长造成很大的影响, 因而需要通过长期的心理健康活动的开展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 让其对早恋以及同伴交往的问题有正确的认识。 再次,学校专业心理教师调查发现学生有着开放的性态度和错误的性认知, 某些语言往往都和“性” 或“青春期敏感问题”沾边, 因而需要开展有关性知识方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 健康的青春期性观念。总之, 由于 B 中学学生中存在多方面的心理问题亟待解决, 因而学校积极开展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 希望通过活动的长期影响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从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由此可以看出, B 中学管理者是以一种文学艺术的方式把握着教育管理世界,关注的是美丑、 善恶与人的道德伦理关系, 通过形象的形式表达出管理者的管理理念。 [4]
3. 以主观偏好做出 决策通过调查我们发现, B 中学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存在着这样一个问题, 即心理健康教师身份的特殊性在实践工作中呈现出微妙的情形。 作为 B 中学心理活动组织的主要执行者,心理咨询室 H 老师有着双重的身份——科研主任和心理课任课教师, 这样的混合角色让 H 老师常常感到很无奈。 比如, 在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 中的征文活动时, H 老师是以心理教师的身份接到区里教研员的通知来落实这个活动的。 但在实施的过程中, H 老师需要学校初中和高中两个语文教研组组长的配合。 从学校的行政级别的角度来讲,心理教师是比教研组组长低一级的, 没有权力要求教研组组长做事情。 但是当 H 老师向两个语文教研组组长寻求配合时, H 老师又因为科研主任的身份而得到支持。 虽然最后的结果是征文活动顺利进行, 但是不得不对心理教师的角色问题进行重新思考。然而, 由于这种情况并没有或者说还没有对实际工作产生大的负面影响, 甚至从短期看还有利于工作的开展, 因此校领导对这种情况只是表示无奈, 并没有认为这是很严重的一件组织管理上的问题, 也没有要改变这种情况的强烈意图。 正如教育管理主观论的观点, 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 没有客观的理论选择 [5],管理者自 身的趣味、 价值、 主观偏爱等从根本上决定了管理者的选择。
三、 教育管理主观论在应用中的借鉴与完善
1. 科学地把握道德价值与教育管理价值论相比,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的过程中,管理者在主观论思想的影响下, 有认为价值完全异于事实且价值只适宜理解的倾向。 在 B 中学心理活动组织的开展中, 单一的组织关系使得活动的开展缺乏监督和反馈, H 老师的工作以及班主任、科任教师对于各项心理活动的落实情况缺乏客观有力的评价机制, 组织成员都以专业来判断人的能力, 其他教师认为只有 H 老师是心理学专业的教师, 因此不会轻易对他产生质疑, 而 H 老师在落实类似征文这样的活动时, 又会因为涉及语文老师的专业, 从而找到语文教研组组长开展征文活动。 这种组织虽然有利于发挥各人的优势, 但是难以建立客观的评价体系, 在向上级汇报成果时可能会在自 己 的领域将情况加以美化, 而不被他人指责, 不利于进行反思和完善。在此, 可以借鉴在教育管理主观论之后产生的教育管理价值论的观点, 指导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实践。 教育管理价值论认为价值正如事实一样, 同样可以科学地把握和研究。 [6] 因此, 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要重新审视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价工作,制定相应科学的评价模式与方法。
2. 整体审视教育管理理论与实践教育管理主观论认为, 所有的观察都涉及一定程度的解释, 解释就其本质而言, 不过是通过特定的理论透镜查看现象的行为, 不存在所谓的客观的理论选择。 从 B 中学心理活动组织发展的历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B 中学的心理活动组织人员结构基本呈直线型上传下达, 特别是心理教师与班主任之间几乎没有联系。 在 2012 年之前,学校的心理活动仅限于完成区里的活动任务, 没有形成学校自 身的心理活动体系。2012 年心理健康月 活动开展以来, 也主要以 H 老师为主线进行操作。 心理健康活动月 是区里统一规定的活动, H 老师接到通知后,会首先拟定一份策划,上交给校领导讨论,经审批通过后又通过 H 老师协调班主任或科任教师进行落实, 形成“一条线” 的组织模式。 心理健康活动月 开展的目 的是解决学生的问题, 但由于活动的策划过程没有班主任或科任教师的参与, 不能很好地保证活动的意义; 而在活动的落实中, 班主任或科任教师只是作为活动的执行者, 并没有贡献出自 己应有的智慧, 使得活动的举办更像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开展。 可以看出, B 中学心理活动虽然经过了三个阶段的提升,结构有了一定的改善, 但效果不甚明显,心理教师、 班主任、 任课教师之间缺乏沟通, 组织关系单一。教育管理整合论倡导管理理论与教育理论之间的统一, 强调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建立一种更富成效的关系, 反对在管理理论与管理实践之间做简单的二元区分, 呼吁从一元的、 整体的观点审视他们的关系。 [7] 在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 B 中学应该注意到组织结构管理上的欠缺, 将实践中遇到的发展停滞不前的问题与管理理论的掌握和更新结合在一起, 促进组织的改进和发展。
3. 注重教育管理学理论发展趋势21 世纪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呈现出 五个基本趋势, 即教育管理学理论将从单一的简化体系走向多元综合模式, 将从以 “ 管” 为 中 心的 研究走向 以“理” 为中心的阐释, 将从物化、 被动、 惟利是图的人的假设走向现实的互助体的人的假设, 将从描述解释取向走向批判反思, 将从效率理性追求走向价值伦理表达。 B 中学的管理者应深刻把握教育管理学理论的发展趋势, 而不是拘泥于某种教育管理理论, 采用多元综合的模式, 以更加具有包容性、 灵活性和温和性的理论, 来解决日 趋复杂的管理实践问题。 与此同时, 那种 以 对话文化行动 理论为原则 根据的, 以“理” 为中心的管理学理论 [8], 应该越来越受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管理人员的重视。
(作者单位: 华东师范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上海, 20006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