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6年1期目录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语法修辞教学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我们读 《红楼梦 》 , 看到好学的香菱向林黛玉请教如何作诗, 黛玉说: “什么难事, 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

 

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语法修辞教学

洪 珏

一 、 从林黛玉教香菱作诗说起

我们读 《红楼梦 》 , 看到好学的香菱向林黛玉请教如何作诗, 黛玉说: “什么难事, 也值得去学! 不过是起承转合, 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 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 黛玉故意说得简单, 其实这几句话就把音韵 、 语法 、 修辞等知识都包含在内了 。古代汉语有语法吗? 当然有 。 对隐藏在字里行间的语法, 起码从汉代开始, 人们就已经认识到它的存在。 例如东汉许慎就已经知道虚词与实词含义和用法的 差 异 。 他在 《 说文解 字》 中 说: “ 曰 , 词 也 。”“矣, 语已词也。”“皆, 俱词也。” 许慎所说的“词”,指的就是虚词, 也称为虚字。 清代学者刘淇的 《助字辨略》、 王引之的 《经传释词》 , 都是专门研究文言虚词的杰作。 王力先生在 《汉语史稿》 中说: “十八世纪中国语言学者把字分为实字和虚字, 这两个术语传到了欧洲, 为西洋语言学家所采用。” 西方语言学研究迅速发展起来之后, 中国学者又引 进他们的理念和方法,建立全新的中国语法学。由于受历史条件的限制, 近代以前的古代汉语一直没有编写出明白可行的语法修辞教科书。 千百年来,汉语的表达和修饰, 都以“意会言传” 的方式而薪火相传。 值得自 豪的是, 我们的先人根据汉语的内在规律, 另辟蹊径, 创造出富有特色的传习方法, 即通过“对课” 等富有操作性的方式, 也就是林黛玉所说的“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 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让一代又一代的人在严格的属对训练过程中潜移默化,心领神会, 有效运用。

二、 旧时代书塾里的“对课” 教学为什么要对儿童进行“对课” 教学? 主要目 的不在于做文学意义上的“诗”, 而在于为写作应试的八股文和试帖诗打好基础。旧时代的书塾里, “调四声平仄” 或“对对子”“对句”“对课”, 是必修的教学内容之一。 清代崔学古在 《幼训》 中, 把“对课” 的具体教学方法讲得十分清楚:近 来父兄欲速, 对偶一项, 竟置高阁 。 不知辨四声 、 明 虚实, 为 将来对股表启 、 诗联对仗张本,所当究心。一曰 训字。 先取对类中要用 字眼,训明 意义。 戒本生勿轻翻对谱, 须先立意, 方以训明 字凑成。 勿轻改, 勿轻代作。一曰 立程。 语云: “读得古诗千百首,不会吟诗也会吟。” 学举业者, 必多 读先正名 文, 以为 楷模。 何童子作对, 而止以刻 成死字相绳耶? 须多 选古今名 对,如诗话者, 细讲熟玩, 方可教习 。一 曰 增 字 。 假如 出一 “ 虎 ” 字 , 对 以 “ 龙 ”。“虎” 字上增一“猛” 字, 对亦增一字, 曰 “神龙”。“猛” 字上再增一“降” 字, 对亦增一字, 曰 “豢神龙”。“降” 字上再增一“威” 字, 对亦增一字, 曰“术豢神龙”。“威” 字上再增一“奇” 字, 对亦增一字, 曰 “异术豢神龙”。 从此类推, 自 一字可增至数字, 为通文理捷径。……一曰 句 眼。 古人以“轻风细柳”“明月 梨花” 二句 , 令人补一字, 推敲再四, 如“吹”、 如“漂” 等字俱未妥, 惟用 “ 扶”“ 失” 字 , 方 足为 “ 轻” 字 、“明” 字传神。 从此类推, 有眼在首尾者, 有眼在中间者,不能尽举。崔学古在讲述“增字” 的教学方法时, 解剖一副对子“奇威降猛虎, 异术豢神龙”, 详细地解释逐字加码、 循序渐进的具体步骤。 这个过程, 虽然只到五言为止, 但是已经可以作为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中“对课” 教学的印证: “对课也渐渐地加上字去, 从三言到五言, 终于到七言。” 少年鲁迅的属对基本功就是这样循序渐进地训练出来的。这个过程, 既涉及音韵知识 (平仄四声), 也涉及语法知识 (词类、 词性、 短语、 句子结构等), 还涉及修辞知识 (对偶等) 、 逻辑知识 (事物之间的主从关系 、 对立关系等), 是综合性的训练 。这个综合性的训练独特之处, 还在于它是以潜移默化的方式进行的 。 先生不讲什么名 词、 动词、 形容词, 也不用什么短语、 句子结构之类的术语,主要诱导学生自 己感悟。 例如,教学一字对仄声名 词“雨”,可以对平声名 词“风”, 也可以对同样是平声的名 词“云”“烟”“雷”“霞” 等; 教学二字对仄声短语“骤雨”, 可以对平声短语“狂风”, 也可以对同样是平声的短语“浓云”“轻烟”“惊雷”“明霞” 等。 学会了“天文门” 对课, 还可以进行“地舆门”“人事门”“器物门”“草木花鸟门” 等的对课教学。 通过反复的训练,学生对语法、 修辞、 逻辑等知识心领神会, 熟能生巧地养成属对的能力。 传统教育的语法修辞教学, 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完成的。

三、“对课” 教学的依据崔学古强调在教学时“戒本生勿轻翻对谱”, 所谓“对谱”, 就是属对的教材。 明代已出现较成熟的属对教材, 例如司守谦的 《训蒙骈句》、 佚名 的 《时古对类》 等。 属对教材以清代编写的最为成熟。 其中最常见的“对谱”, 有 《笠翁对韵》 《声律启蒙》 等。对谱的编排, 都按“诗韵” (“平水韵” 一百零六韵) 的顺序, 这既是为了适应查检, 也是为了给儿童营造出一个相宜的氛围。 这些韵目 是:上平声 十五韵一东 二冬 三江 四支 五微 六鱼 七虞 八齐九佳 十灰 十一真 十二文 十三元 十四寒 十五删下平声 十五韵一先 二萧 三肴 四豪 五歌 六麻 七阳 八庚九青 十蒸 十一尤 十二侵 十三覃 十四盐 十五咸这里的“上平声” 和“下平声”, 是把平声字三十个韵分为前后两部分的意思, 不是现代汉语普通话的阴平声和阳平声。 此外, “平水韵” 还有上声二十九韵、 去声三十韵、 入声十七韵, 但是这些仄声韵字一般不充当格律诗的韵脚, 因此, 对谱不用编排顺序。对谱通常以“○” 表示平, “●” 表示仄, “◎”表示在“一三五不论” 的地方可平可仄,平仄交替或对立, 一目了 然。 例如清初李渔的 《笠翁对韵》 中“一东” 韵开头几句:天对地, 雨对风, 大陆对长空。○对● ●对○ ●●对○○山花对海树, 赤日 对苍穹。○○对●● ●●对○○雷隐隐, 雾蒙蒙, 日 下对天中。○●● ●○○ ●●对○○风高秋月 白, 雨霁晚霞红。○○○●● ●●●○○牛女双星河左右, 参商两曜斗西东。◎●○○○●● ○○●●●○○十月 塞边, 飒飒寒霜惊戍旅;●●◎○ ●●○○○●●三冬江上, 漫漫朔雪冷渔翁。○○◎● ○○●●●○○儿童熟读“对谱”, 不仅可以从中获得古典诗歌的韵律感 (如平仄的交替和对立), 而且还可以积累诗词常用语汇, 熟悉其中的典故和文化常识 (如牛女双星、 银河、 参商两曜、 北斗), 掌握属对技巧。 崔学古为什么强调“戒本生勿轻翻对谱”? 其实, 他并非反对“翻对谱”, 只是强调要让自 己的学生 (“本生”) 独立思考, 不要养成依赖对谱的坏习惯, 这正是传统教育“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原则的体现。

四、 传统教育“对课” 教学的启示正如张志公先生在 《传统语文教育教材论》 所说: “属对是一种实际的语音、 语汇的训练和语法训练, 同时包含修辞训练和逻辑训练的因素。 可以说,是一种综合的语文基础训练。”这个道理, 国学大师陈寅恪在 《与刘叔雅论国文试题书》 中早就强调过了。 他主张清华大学的国文试题, 应该包含考“对子”, 他给出的四大理由是: 一是“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知分别虚实字及其应用”,即考查学生的语法知识; 二是“对子可以测验应试者能否分出平仄音”, 即考查学生的语音知识; 三是“对子可以测验读书之多少及语藏之贫富”, 即考查学生的文化积累; 四是“对子可以测验思想条理”, 即考查学生的逻辑思维。

看来, 对子 (属对) 确实是传统教育中一份珍贵的遗产,值得我们深入学习 、 积极开发、 认真传承,让它为今天的人才培养和帮助青少年学生提高理解和正确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发挥应有的作用。今天已 经进入 21 世纪, 中小学语文教学已 变得丰富多彩, 但是传统教育中的“对课” (对对子、 属对) 教学, 仍然值得我们借鉴。 我们的母语教学课程,应该不应该进行语音、 词汇、 语法、 修辞以及逻辑的教学, 大概是不会有争议的。 但是应该怎么样进行教学, 才能符合汉语的特殊规律, 又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这就值得我们深思了。 应该从课程设计入手, 还是从教材编写切入, 或者从教学方法方面着手改革? 这个问题, 希望能唤起更多仁人志士共同关注。

(作者单位: 南宁市教育科学研究所, 广西 南宁, 530012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