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6期目录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小学数学是初级的逻辑推理与抽象化学科,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分析

 

小学数学是初级的逻辑推理与抽象化学科,是后续数学学习的基础。小学数学教学不仅要传授数学知识,同时要培养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和独立解决问题的精神。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探究性学习就是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数学学科的特点而进行的创造性教学。、

探究性学习浅析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个体的主动性。学生为了达成某一目的,而主动地获取知识,得到新旧知识的重新构建,形成相关科学概念,并掌握探究技能。小学数学不仅在公式、法则与概念上需要学生熟练掌握,同时也不能忽视思考与探究性。小学生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好创造、好表现和好动的特点,这也正与探究性学习的要求不谋而合。任何知识的构建都是建立在原有知识基础上的,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则是建立在个体原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通过自主学习、相互交流的形式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并由此认知、掌握数学理论和方法。   

探究性学习的基本特点是重应用、重参与。重应用,要求学以致用,在实践中应用知识,培养技能,获取经验。重参与,要求班级学生人人都有机会参与到问题的讨论中来,排除精英式教育,重视均等教育;中心为学生,教师为指导;结果与过程并重。有人容易将探究性学习与发现学习混为一谈,探究性学习除“发现”之外,还包括了问题的解决、技能的培养、抽象事物与概念的描述等。另外,“教师提问,学生回答”也与发现学习有着天壤之别,要知道,翻阅书本或死记硬背而应付的回答不符合“探究”要求。问题过于深奥、陌生,不适应小学年龄段学生的智力发育。问题创设时,要坚持联系数学现实、有趣味性、打破认知平衡等原则。例如,数学就是现实生活的抽象浓缩,学习数学又能促进现实进步。在教授“角的知识”时,教师可要求学生观察哪些生活物品有角、有什么样的角。通过画一画、摸一摸,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发现,如此,角的知识被潜移默化地引入,学生也提前对角有了浅显的认知。对于趣味性,教师不妨采用多媒体技术、多种教学方式等。例如,“平而图形”课程中,教师可做如此设计。   

教师提问:“图1被遮住的是什么图形?”学生的猜测五花八门,有梯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教师再问:“那该图形不可能是什么呢?”学生认为没有直角,排除正方形、长方形。    教师再问:“图2被遮住的是什么图形,排除哪些图形,为什么?’’学生的答案千奇百怪。在学生猜测结束后,教师再提问:“你们二、依托情境创设,开展探究性学习    对于小学数学的探究性学习来说,情境创设主要指的是问题、任务情景。所以,数学问题应当承载于问题情境当中,即问题不可漫无边际,问题要有明显的导向性,具有数学方法凸显、知识经验唤醒和获取、认知提高的功效。有的教师虽然积极创设情境,但是对被遮住的图形有各自的看法,但是答案也难以肯定,这在于图形之间的共性,你们能回答出其中的关系吗?’’    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将猜谜形式融入到问题中,给学生以轻松、有趣、新鲜的感觉,猜测过程中,学生开动脑筋,对比书本,心理有着对被遮住部分的强烈求知欲,符合探究学习的要求。   

对于打破认知平衡,即让学生摆脱原有知识的束缚,构建新的认知。例如,讲授“被3整除的数”时,首先要求学生列出与3相乘后的整数,依次求出所得整数的各个位数之和。然后要求学生回答:“判断能被25整除的数主要参考其个位,那‘被3整除’的数呢?’’该问题让学生陷入了认知困境,打破原有知识结构,激发了探究体验的兴趣。

三、为探究性学习选择合理内容虽然传统课堂存在着不足,探究性学习优点众多,但是并不意味着需要处处探究、时时探究。探究学习受学习内容、教师与学生综合性的影响。其中,学习内容决定了探究的内容。   

1.数学内容直观性强应当探究   

小学数学学习的初级几何知识,如图形方向、位置、特点以及计量单位等,都与现实生活密切相关,让学生以比一比、折一折、测量、议论、观察等方式进行探究,有助于知识表象积累、数学思维萌发以及动手操作能力的提升。例如教学苏教版小学六年级第八单元《可能性》时,教师可将几只颜色不同、形状一致的球装在一个口袋中,让学生摸,每次摸出的物体颜色可能和自己想象的存在差别,学生困惑不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引出数学知识,答疑解惑。可见,直观性的内容让学生不再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陌生,相反却近在眼前,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   

2.学习内容规律性明显应当探究   

在小学数学中,分数、小数、加减乘除运算规律、比例、商的不变特性等知识,有较高的规律相似度,让学生寻找共性、类比例举、观察分析,利于内化规律,为学生月佣。例如,在“减法的简便运算”的教学中,首先要求第①组、第②组学生分别解答以下题目:第①组解答134-36-24, 362-83-17;第②组解答134-<36+24) , 362-<83+17)算①组学生完成速度慢于第②组学当。在完成解答后,我让学生观察第①组、第②组的特点,发现数字相同,运算顺序存在差异。我再提问:“三个数之差是否与前数减去后两个数之和相同?’’学生陷入思考。最后,我再引导学生做实际算式验证:45-23-3=45- (23+3},并再次在黑板上列出几个算式,得到的结果都相同。这时,提示学生以字母形式归纳规律,得到了a-6 -c =a- <6 +c}。随后又以规律指导学生去解答实际问题,不断尝试。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