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业结构性矛盾下的教育改革与调整
[摘要」由人力资源供给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的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反映出当前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正面临严重的就业结构性矛盾。解决这一矛盾需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方面,推进产业升级,改变对人力资源需求;另一方面,通过教育改革,培养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多层次的、不同规格的人才队伍,满足企业转型升级的不同需求。应深化教育内容调整和教学模式改革,构建协调发展的多层次教育体系,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高教学质量,使教育真正适应经济转型和产业升级的需要,化解人力资源供给丰富与短缺并存的悖论式问题。
「关键词」就业结构性矛盾;就业难;用工荒;教育发展方式;教育改革
由于资本短缺、技术落后,我国经济增长高度依赖充裕、廉价的劳动力资源。低成本竞争战略推动了我国近几十年的高速增长,确认了制造业大国的地位。研究结果显示,劳动力数量增长对经济增长率的贡献率为24%,劳动力素质提高的贡献率为24%,劳动力转移的贡献率为21%,合计占全部因素的近70%0}l」但廉价劳动力也使得许多企业缺乏革新技术的动力,安于低价劳动力成本投人,陷人“比较优势陷阱”和低端产业的恶性循环,在全球产业链和价值链中处于弱势地位,导致“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全球价值链受控于人”,陷人“低端设计、虚弱品牌、微薄利润”的格局。为此,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在“十二五”时期要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把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与科技进步和创新作为主攻方向和重要支撑。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积极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和企业转型升级,努力从依靠廉价劳动力的“要素驱动”转向通过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等来提高劳动生产率的“创新驱动”,从过度依赖“人口红利”转向依靠技术进步形成“技术红利”。
产业升级与就业结构的调整是紧密相连的。产业升级就是就业结构从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转向知识密集型产业的过程。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要以人力资本作为技术与运营管理的支撑,在技术集成和服务不断向高端化发展过程中,技术从业人员占从业人员比重会随其有一个卜升的过程。f}l这就需要人才供给结构做出相应调整,为产业升级提供相匹配的人力资源供给。然而,我国当前社会就业结构性矛盾严重,大量的中小企业面临“招不到人、留不住人、用不起人”的难题,成为困扰产业升级的典型问题。
当前,大量劳动者在求职过程中出现避“重”就“轻”的心理,追求轻松、“体面”的工作,希望成为“坐办公室”的自领,而回避一些苦、脏、累、“低人一等”的工作,导致有的企业百人竞一岗、千人争一职,而有的企业又门庭冷落、无人问津。一方面“有人无事做”,另一方面新兴岗位“有事无人做”,特别是有职业习惯、职业纪律和职业技能、“会动手”的实用性技术人才和熟练劳动者严重短缺。中国人力资源市场信息监测中心数据显示,我国拥有技术等级职业资格的求职者比重始终低于对技术等级有明确要求的企业比重,各技术等级和技术职务的人才需求均大于求职人数。其中,高级技师(职业资格一级)、技师(职业资格二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高级工程师)尤为突出,岗位空缺与求职人数的比率长期处于高位,表明高技能人才严重供不应求。(见表1)而大量不愿到生产一线只愿坐办公室的“眼高手低”的“会动脑”的人又严重过剩,一些毕业生甚至因为“高不成低不就”而索性放弃参加工作,成为“啃老族”。《中国劳动统计年鉴2010》数据显示,2009年全国失业人员中有23.3%的人从学校毕业后未参加工作。按年龄组划分,16-19岁年龄段失业人员中毕业后未工作的比重为74.7% , 2024岁段为62.6%;按受教育程度划分,受过大学专科教育、大学本科教育和研究生教育的失业人员中毕业后未工作的比重分别为47.1 %、62.8%和59.1%。
大学生“就业难”和农民工“用工荒”是由劳动力结构与就业需求不匹配造成的。人力资源供给的类型及结构与其需求类型及规格结构出现不匹配,必然会出现人力资源供给丰富与短缺并存的悖论式问题。就业结构性矛盾是一种劳动力市场供求的动态性失衡,一方面反映了在产业结构变化的条件下,农村剩余劳动力总体规模变化、农民工群体结构改变导致劳动密集型产业的劳动者供给不足;另一方面,反映了在技术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不快的条件下,高等教育大众化、高校扩招引起高学历毕业生相对过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