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义务教育从失衡走向均衡:责任主体构建运行机制
[摘要」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为推进我国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作为义务教育的责任主体,必须勇于担当,努力构建义务教育发展的运行机制,例如实施资源配置的保障机制、强化均衡发展的联动机制、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机制、改革中考招生指标的分配机制、提升内涵发展的激励机制、完善均衡发展的评价机制、启动均衡发展的问责机制、探索义务教育的发展机制、创新义务教育的管理机制、建立均衡发展的奖励机制等。
当前,农村义务教育仍然是我国义务教育的短板,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政府作为责任主体,要勇于担当,构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运行机制,补齐农村义务教育这块“短板”,解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瓶颈”。本着弱势优先的原则,借“三部委”“全面改薄”的契机,积极构建有效运行的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机制,推进农村教育适度超前均衡发展。实施资源配置的保障机制费投入的倾斜政策,保证义务教育经费的落实。物力倾斜主要体现为建立资源配置机制,对农村及薄弱学校校舍建设及办学标准化配置的倾斜。信息资源倾斜主要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通过远程教育及信息化教学手段更新农村教师封闭的教育思想、教育理念,采用现代化的网络教育教学方式,实现优质课程全覆盖,通过多媒体应用技术,实现教育资源共享机制。使上述倾斜政策成为推进农村学校均衡发展的常态机制。 实施资源配置可持续倾斜的长效机制,政府应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方案》。任何政策都是有代价的,新的政策举措是在对失误或者过时的教育政策矫正过程中形成的。制定《农村义务教育学校资源配置方案》,主要是对农村和薄弱学校有更多实质性的倾斜政策,通过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四种资源的倾斜性政策体现出来。人力倾斜主要体现为建立教师交流和补充机制。国家、省、市、县不同层次都应在教师培养、交流、编制、职级、待遇等方面制定鼓励性措施,建立健全城乡校长、教师定期交流制度,创新教师补充机制;财力倾斜主要是建立经费投入保障机制。理顺教育转移支付的管理与使用,制定对农村教育和薄弱学校经二、强化均衡发展的联动机制 建立义务教育均衡发展联动机制,主要是为了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合力推进均衡发展。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在政府的统一领导下,依靠有关部门的协助和配合,整合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多管齐下、多措并举、合力攻坚才是解决均衡发展的治本之策。李克强总理多次提出打破部门利益,反复强调打破、超越部门利益,要以改革为重、以人民利益为重,要求“超越部门利益”,保证“整体工作”的顺利实施。从一个县域范围来说,推动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必须加强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工作的组织领导,成立以县长任组长,主管副县长任副组长,县直相关部门负责同志为成员的县教育改革和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研究解决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问题,县域内涉及教育的部门各履其职,财政局、发改委、国土局、规划局、国资委、公安局、住建局、人社局、编制办、交管局、食监局、卫生局等部门应及时协调解决教育经费、纳入规划、审批编制、整治学校周边环境等教育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形成领导牵头,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分工协作的联动机制。建立县级领导包保联系学校制度、教育工作联席会议制度、教育工作目标管理责任制度和教育工作绩效考核制度,签订目标管理责任书,把教育发展水平纳入县政府各职能部门和乡镇政府党政领导绩效管理评估体系,与经济工作同部署、同落实、同考核,评估结果在全县党政负责干部会上通报,督促各部门落实教育工作责任,形成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强大合力,力争均衡发展取得实效。热心关怀留守儿童,体贴照顾、爱生如子,中午安排教辅人员帮助走读学生解决午餐、饮用水及午睡等问题。班主任做爱心妈妈,关爱留守儿童的学习与生活,架起留守儿童与父母之间沟通的桥梁。学校建立心理咨询室,及时疏通留守儿童的心理障碍。对留守儿童群体做到关爱对象不遗漏、关爱措施不空泛、关爱联系不间断,使留守儿童在关爱中成长、成人、成才。四、改革中考招生指标的分配机制三、构建对弱势群体的人文关怀机制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化是国家的刚性政策,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是惠及亿万农民群众的民心工程,是促进农村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治本之策,对构建和谐社会和建设新农村具有重要意义。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各级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学校要努力做到对弱势群体实施人性化管理,保障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流动人口子女、留守儿童、残疾儿童等弱势群体接受教育的权利。一是实施贫困救助工程。认真落实义务教育“两免一补”政策,让儿童上得起学。二是落实营养餐计划。有效解决农村中小学走读学生中午就餐问题,促进农村中小学生体质健康发展。三是强化校车管理。设立校车安全管理办公室,专项负责校车安全管理工作,制定校车管理实施方案、校车管理考核细则等校车管理工作制度,有效保障乘车学生的安全。四是建立“学困生档案”。制定因材施教方案,执行学困生帮扶计划,让全体学生共同愉快地成长。五是实施“控辍”工程。建立包保责任制,层层签订责任书,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不让一个学生掉队”,巩固义务教育成果。六是建设“留守儿童”家园。将学校建设成学生的精神家园、学习乐园,坚持开展文体活动,使学生体验到童年的快乐。鼓励教师 改革中考招生制度,实现升学机会均等化。建立和完善学业水平考试与综合素质评价相结合的学生毕业评价机制和综合评价、择优录取的高中招生制度。高中统一招生指标一次性全部分配到初中各个学校,改变由原来的只分配重点高中统一招生指标扩大到一般高中统一招生指标。为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行城镇与农村学校按不同标准分配指标的办法,适当照顾农村初中,原则是先按照各校初中毕业生人数分配基本指标,再按照教育督导部门对各初中办学水平评估的结果增减指标。高中录取时,未达到最低控制线的,指标调剂到其他学校,所调剂的指标顺序为先考虑综合素质评价等第,然后考虑学生学业成绩。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结果以等第形式呈现,A等有资格录取为重点高中的统一招收学生;B等以上,有资格录取为重点高中自费择校生和一般高中的统一招收学生;C等以上,有资格录取为一般高中的自费生和职业技术高中统一招收学生;综合素质为D等的高中不予录取。体育测试成绩分四个等第分数计入升学总分。对将升入重点高中、普通高中、职业学校的学生同等对待,这种导向避免了初中学校只注重升入重点高中的人数,忽视普通高中和职业高中的倾向,同时也促进了职业教育的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