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初等教育的新定位
摘要:普及初等教育是世界全民教育的重要目标和指标之一。初等教育经历了慈善初等教育、公共初等教育和全民初等教育的发展和演变。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中的初等教育具有全民性、适切性、平等性和发展性。我国在建立比较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初等教育应当重新定位。实现最优先、高水平、高质量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基础教育的重心由普及初等教育上升到普及初等和初级中等教育。这两个原先作为学制系统中的不同教育阶段和层次逐渐被“义务教育”、“基础教育”、“中小学教育”等一些上位概念所涵摄。两者更加直接地连贯和衔接,其不同的学制地位、任务、目标渐渐地被人们淡漠了,以致于从政府的文件和政策、学者的研究和探索到教育管理和实践工作,都极少以初等教育为单独对象和内容。
世界全民教育大会(1990,宗滴恩)掀起的“全民教育运动”把普及初等教育的独特意义和价值凸显出来,并作为2000年实现全民教育的主要目标之一。“全民教育运动”与我国的“普九”是根本一致的,我国的“普九”也正是要实现我国政府向世界教育大会的庄重承诺。所区别的是,世界全民教育大会以及“全民教育运动”,更加强调了以普及初等教育为主要目标的全民教育的特殊意义和价值。不待言,“全民教育”与“终身教育”对于世界教育的未来发展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是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重要基础。 本文通过历史研究和比较研究,对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形成和发展基本历程进行回顾和钩弦,以把握初等教育性质、价值和任务目标等方面演进的线索,探索我国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形成较为完善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过程中,初等教育如何得到重新定位和发展。
一、现代国民教育体系的发展与初等教育的演进
现代国民教育体系是近代以来工业化和社会发展的产物,最早产生于欧美一些先行实现现代化的国家。随着现代生产发展和社会进步,现代国民教育体系不断改变自己的形态,提高水平和质量。它的发展既成为现代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又是现代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动力。在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变革和发展过程中,初等教育作为最为基础的一级和基本组成部分,其性质、形态和水平随之而不断改变和演进,并形成自身特有的规律和内在逻辑。
1.慈善初等教育
17世纪中期以后,随着工业革命和资本主义制度的逐步确立和巩固,与之相应的现代国民教育制度也开始形成和发展。但直到20世纪初以前,西方的国民教育体系一直是双轨制的。初等教育一直作为双轨制的一轨,主要由教会控制,是一种“慈善的事业”,为劳动人民子弟提供一种普及性、终结性的谋生教育,而与双轨学制中的另一轨—精英教育的学校系统(大学及其预备学校—文科中学)相隔离。19世纪上半叶,初等教育开始初步的国家化,如法国1933年颁布《基佐法》,英国在宪章运动的推动下颁布工厂法并规定工厂必须为14岁以下的童工开办学校。此时的美国,正处于欧洲殖民时期,在教育上也主要是欧洲特别是英国双轨制的移植。
总之,这一时期的初等教育是为劳动人民开办的,主要是在教会控制之下的一种慈善性事业,是工业革命的发展与当时社会政治矛盾共存的产物。
2.公共初等教育
19世纪后半期至20世纪40年代,科技的发展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要求各种类型和专业的中、高级专门人才,传统的大学精英化教育规模不断扩大,并开始向下延伸,中等教育得到大力发展;同时,现代生产对劳动者的知识和能力要求也不断提高,成年工人和童工的知识水平、劳动纪律以及教育问题开始成为资本主义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问题。 在此之下,义务教育由初等教育阶段延伸到中等教育阶段,原先的双轨制学校教育制度已不能适应生产发展和社会结构变化的需要,两种相互隔离的学校体系开始打通壁垒、走向并轨,逐步发展成为由国家主要投资和统一管理、同一性质和体系的公共教育制度。在贺拉斯·曼的积极推动下,19世纪30年代开始,美国就兴起了“公共教育运动”,为培养国家公民而广泛设立学校,使人人享有平等的教育权利;通过征收教育税来维持公共教育的经费,实施免费义务教育。南北战争以后,美国进一步形成了幼儿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构成的完备的单轨制的国民教育机构和制度体系。英国1870年的“初等教育法”,1944年的“巴特勒法案”正式建立了单一的学校制度。德国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在初等教育阶段设立了统一的“基础学校”。法国1881年颁布“费里法令”,规定建立普及、义务、免费、世俗化的双轨制国民教育制度;20世纪初设想在小学建立“统一学校”,1946年这一目标得以实现。日本自明治维新开始,将教育作为“立国之本”,1972年颁布《学制令》,建立单轨制的国民教育体系,实施4年义务教育。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苏维埃政府宣布扫除文盲和实施免费义务教育的教育改革方案。至1932年,原定1934年普及8一12岁儿童的初等教育(4年)已提前完成。这为苏联的社会主义建设奠定了十分重要的文化基础。 3.全民初等教育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各国普遍进行经济的恢复和政治的变革。由于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经济发展和国际竟争中作用的凸显,人们纷纷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教育,加大智力投资。1948年《世界人权宣言》宣布“应当实现小学义务教育”,“初级和基本教育应当免费”。20世纪60年代后,教育进入大发展、大改革的时期,现代国民教育体系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如延长义务教育年限,改革中等教育结构,推动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加强成人教育、社会教育等。 70年代,随着终身教育的兴起和“学习化社会”目标的提出,一个具有优先发展地位的高水平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在发达国家竞相形成。在发达国家风起云涌终身教育浪潮、建立学习化社会的同时,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掀起全民教育的世界性运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提出:在向学习化社会前进的教育策略考虑的一个基本问题,是“必须保证所有的儿童有接受基础教育的实际可能性”。并将“根据需要与可能,采用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普及的基础教育”摆到70年代教育政策的头等优先地位。川(P234-235) 1985年,亚洲及太平洋地区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