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议幼儿的动物情结
[摘要」幼儿都喜欢小动物,他们在与小动物的交往中能得到极大的满足和快乐。这种特殊的动物情结产生的原因与幼儿思维的发展特点、幼儿理智感的发展特点以及幼儿交往的需要是分不开的。幼儿的动物情结对幼儿的心理发展既有积极意义,也有消极意义,成人要注意适当的引导和教育。
每个幼儿都很喜欢小动物,他们喜欢看《动物世界》、喜欢动物玩具、喜欢去动物园看小动物、喜欢跟小动物说话等,有的小朋友还在家里养了各种小动物。只要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幼儿在与动物玩耍时,他们对动物有无法抑制的热情,脸上会流露出发自内心的兴奋神情。以上这些都说明了动物在幼儿的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认为,幼儿的思维具有自我中心的特点。自我中心指儿童在前运算阶段((2}7岁)只会从自己的立场去认识事物,而不能从客观的、他人的立场和观点去认识事物。自我中心使得幼儿的思维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幼儿由己推人,由人推物,世间万物都具有了生命,在他们眼里,往往是“万物有灵,万物有情”。他们把自己的行动经验和感情加到小动物身上,跟它们讲话、做游戏,从中得到快乐。幼儿的思维单纯天真,小动物在他们的眼里也是单纯可爱的。
幼儿喜欢近距离观察小动物,成人可以引导幼儿观察小动物的各种行为和表情,有条件的还可以做好“观察记录”,从而提高其观察能力。成人适时地传授一些生命科学中最基本的知识,满足其好奇心和求知欲。例如黄鼠狼放臭屁吓跑敌人、萤火虫发光吸引同伴、蜜蜂通过跳圆圈舞或摆尾舞通知同伴蜜源的位置……幼儿会惊叹动物的神奇本领,增长有关小动物的知识,而且他们在与动物的进一步交往过程中,还会提出更多的问题,成人可以和孩子一起上网查资料,获得更多的有趣又有益的知识。
国内外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喂养动物有助于提高儿童的自尊心、自信心、i司情心、责任心和交际能力。我们可以利用幼儿的动物情结,在家中或幼儿园喂养小动物,让幼儿在亲自照料小动物的过程中,学会体贴人微地照顾弱小的生命。对于幼儿来说,可以喂养的小动物很多,例如蚕宝宝、金鱼、小鸟龟、兔子、小白鼠等。养动物之前,要和幼儿商量好他的职责范围,他应该负责喂食、换水、打扫卫生等力所能及的事务。成人的态度要非常郑重,让幼儿知道养育小动物是一件责任重大的事情,注意潜移默化地培养他的爱心、耐心、责任感。提前告诉幼儿,既然想养小动物,就应该对它负责到底。小动物虽然很小,但它也是一条生命,要为它的生命负责。小动物生病了,成人要和幼儿共同想办法医治、细心照料。在这样的过程中,幼儿完成了从被照顾者到照顾者的角色转换,他会感到自身的重要性,极大地增强自信心和责任感。我们有理由相信,会善待小动物的孩子,是善良而有爱心的孩子。
在幼儿和小动物的交往过程中,尤其是在幼儿喂养小动物的过程中,成人可以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和知识水平,用深人浅出的方式生动形象地给幼儿讲述相关知识,让他们了解生命诞生、成长、衰老和死亡等自然现象,了解生命的来之不易和坚强,培育正确的生命态度和生命尊严的意识,让幼儿认识到所有的动物、植物和人一样拥有宝贵的生命。幼儿在细心呵护生命成长的过程中体会到生命的可贵、脆弱和伟大,并理解抚育生命成长的艰辛,从而体会父母的艰辛。
幼儿的动物情结若不能很好地引导或受到某种不良因索的干扰,就会出现另一个极端,最常见的就提虐待小动物。对待这种行为,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边行分析:一方面,是幼儿认知能力的制约。从幼儿JL;理学角度来看,不少儿童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往往尸是儿童求知的一种行为反应。由于好奇,他们开始澎手“折磨”小动物,其实正是由于认知能力的限制雨进行的一种“科学研究”。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5岁之前的幼儿在道德判断方面还不成熟,头脑中还缺少所谓的“道德”“人道”等概念。另一方面,心理学家认为幼儿虐待小动物的行为实际上是一种心理障砖的表现,是幼儿发泄压抑、不满、紧张情绪的一种式。}s{人具有攻击和破坏的本能,当遭遇心理压力}l挫折情境时,就可能激发出侵犯动机,出现攻击性这种幼儿常生活在一个不健康、不和睦的家庭环境中经常受歧视,温顺可爱的小动物自然成了其缓解心班压力的发泄对象。此外,模仿他人行为也是不可忽}J}的因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