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6期目录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意识的主要途径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亲情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缓解这一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需要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亲情意识。学校德育中亲情意识的渗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明确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第二,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权意识

 培养农村留守儿童亲情意识的主要途径

 

【摘要】亲情缺失对农村留守儿童的身心健康成长会产生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缓解这一影响需要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尤其是留守儿童所在的学校需要承担相应的德育任务,培养留守儿童正确的亲情意识。学校德育中亲情意识的渗透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进行:第一,明确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第二,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权意识

    农村留守儿童亲情缺失是目前社会的热点话题,非正常的家庭环境对留守儿童健康成长造成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长时间的亲情缺失不仅会淡化家庭成员的情感依赖,而且会造成留守儿童情感抑郁、性格多变及心理偏执,更有甚者,会引发怨恨的对立情绪,造成留守儿童亲情观的错位或缺失,更不利于亲情的维系和家庭的和谐稳定。因此,减缓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是社会工作者及教育工作者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    

农村中小学是留守儿童最为集中的教学和管理单位。由于留守儿童特殊的家庭结构导致学校教育成为他们身心健康成长的重要保障性手段,农村教育工作者在关注留守儿童的同时,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亲情观,培养他们积极的亲情意识,将对留守儿童的未来生活带来巨大的影响。农村教师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亲情观教育:第一,明确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第二,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权意识。

一、明确留守儿童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   

留守儿童家庭情况异于普通家庭,作为家庭核心成员的父母长期离家外出打工,势必会对留守儿童的亲情意识带来较大的误导。从近年发生的部分个案可以看出,大部分留守儿童在成长的过程中都经历了亲情渴望、失望、绝望和接受现实淡化情感这一过程。而在这一心理和情感历程中,家庭教育应当赋予他们的关于爱与被爱的基本能力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从而造成留守儿童自私、冷漠、孤僻等负面的心理倾向。要避免出现这种情况,农村教育工作者首先要做的就是让孩子明确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让他们对家庭情况有一个积极乐观的认知。教师教育留守儿童明确家庭成员的角色定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1.明确家庭中每一位成员的角色定位   

通常留守儿童最迫切需要的是来自父母对自身的关注和爱,而与父母的空间距离成为了这一亲情表达的障碍。为了避免留守儿童产生被弃心理及疏离意识,正确看待父母外出的行为及家庭成员的现实处境显得尤其重要,同时这也是教育留守儿童树立正确亲情观的重要前提。为此,教师要通过不同的形式使孩子明确家庭成员的家庭责任与社会角色定位。   

首先,教师可以以群体讨论的方式,让留守儿童明确父母在家庭中应当承担的责任和义务,并告诉他们父母承担责任和履行义务需要有实际的行动来支撑,让孩子理解父母外出打工的做法是对其他家庭成员的一种付出,是为了更好地维系现有的家庭关系。其次,教师需要让留守儿童了解其他家庭成员(如爷爷、奶奶等)在留守期间的责任和义务,让孩子举例说出家庭成员在照顾和关爱自己的过程中所做的点点滴滴,从而强化和明确孩子的感恩意识,避免留守儿童亲情意识的狭隘化。再次,教师要将焦点回归至留守儿童本人,通过对话引导他们明确自己在家庭中需要承担的义务,从而培养孩子的责任意识,让他们懂得为家庭成员的付出是一件有意义并且是十分快乐的事。

    2.明确留守儿童与家庭成员的角色关系定位

    在我国家庭成员的相互关系中,子女与父母的关系通常被摆在中心的位置上,这一关系充分体现在儿女对父母的依赖和信任以及父母对儿女的爱护和包容上,留守儿童家庭也概莫能外。但是由于家庭成员的阶段性分离,导致这种互动关系存在的人际基础较为单薄,从而使留守儿童较少感受到父母的纸犊之情,进而对父母产生一定程度的不理解,甚至怨恨情绪也伴随而来,严重影响了子女与父母的感情表达。教师需要教育留守儿童明确与家庭成员(尤其是父母)的角色关系定位,从而为留守儿童正确处理与家庭成员的关系打下良好的基础。   

首先,教师可以通过传统文化的渗透,教育留守儿童应当持有什么样的家庭人际意识,告诉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怎样对待其他家庭成员是正确的,从而让孩子找准处理家庭各种关系的道德基点。这种教育同时也是针对每一个在校学生进行的,是中小学校德育的重要内容。其次,针对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进行专门性教育,可以通过个体关环等形式进行。通过倾听留守儿童比较困惑的家庭关系问题,指导他们如何正确处理可能存在的危机。如果学校有条件,可以进行阶段性家访,了解留守儿童家庭状况,指导留守家长主动参与与孩子的良性互动。再次,为留守儿童设置应对自身状况的能力培养空间。可以着力培养孩子的独立意识和抗压能力,培养孩子换位思考的意识和挖掘家庭成员个性和优点的能力,培养孩子对人对己的豁达意识和辨别是非的能力等。这些做法对于留守儿童与家庭成员的交流互动将大有裨益。   

3.为留守儿童寻找亲情正能量标杆   

人的社会学习在儿童阶段具有模仿性和直接性等特点,因此,在教育过程中为孩子树立榜样并指导他们努力与之看齐是学校德育中贯穿始终的教育手段之一。农村教师在留守儿童亲情观的构建上可以采用类似的方式进行,即为他们寻找亲情正能量标杆。正能量标杆的引人不仅可以有效地起到亲情关系处理的示范作用,而且相应的标杆在发挥激励作用的同时,也可以积极地维护和促进其标杆形象的进一步提升和完善。这种标杆的示范作用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对留守儿童发挥应有的作用。   

首先,教师可以以社会环境为背景,在新闻媒体的报道中甄别和寻找亲情标杆形象。这种社会标杆事迹较为典型和具有代表性,适合作为家庭道德的楷模。通过学校德育活动对留守儿童进行宣传和讲解,让留守儿童能够明确家庭道德中的是非标准,搭建起亲情教育的基本道德框架。其次,教师要调动自身道德标杆的作用。作为留守儿童德育的主要引导者,教师一旦成为良好亲情的演绎者和示范者,那他对孩子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教师榜样示范作用的发挥不仅会在日常与孩子的接触中潜移默化地传递道德正能量,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教会孩子如何在现实环境中适当地表达亲情行为。再次,教师要适时地树立留守儿童群体中的亲情标杆。这一标杆对留守儿童会起到积极的激励作用,教师可以通过引进标杆、阶段性替代等竞争机制来激发留守儿童努力践行正确的亲情观。二、培养留守儿童的家庭责权意识    在我国,家庭教育的现实状况偏重于年长者承担责任而年幼者享受权利,一旦家庭结构发生阶段性变化,尤其是年长者暂时性偏离家庭的核心位置,家庭责权平衡被打破,年幼者往往会因权利的缺失而无所适从,甚至由于“瞬间断奶”而导致心理和情感发育出现“营养不良”,我国大量留守儿童家庭正是面临着这样的现实。培育留守儿童“断奶期”的独立意识,培养留守儿童良好的家庭责权观念,是帮助他们适应现实家庭环境,形成健康的亲情观的重要环节。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