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归因与对策
[摘要]随着城镇化的深广推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现象愈发凸显,这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义务教育的质量,动摇了西部农村基础教育的基石。围绕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现象,从经济层面、文化层面、心理层面和管理层面来进行归因;结合双因素理论,从保健因素和激励因素来解决问题,以缓解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严重的问题。
城镇化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和空间结构的变迁引发的人口社会流动,它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形成了多元的价值理念,塑造了新的聚落形态,激起了人们的心理预期,同时也改变了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功能和形态,在某种程度上导致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教育是强国之基,教师是强教之本,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流失无疑使本己相对薄弱的教学现状雪上加霜。因此,对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问题进行研究既是激发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执教热情的需要,也是建立一支结构合理、业务精良、相对稳定的教师队伍和促进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管理科学化、规范化的需要。制约了西部农村中小学的发展和义务教育目标的实施。教师的流失属于社会流动的一种,从社会宏观的视角来审视,合理科学有序的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动是实现人才质素效能最大化的途径,优化了人力资源的结构和配置,但是从微观的角度来审视,无序的教师流失对流出学校的发展和义务教育质量的提升都是有害的,更动摇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质量结构和数量结构。
二、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的归因一、有关概念界定
本文关注的中小学是指义务教育阶段西部农村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中小学,这些中小学是实施西部偏远农村义务教育的中坚力量,但是在区位分布、师资队伍结构和资源配置等方面,在我国基础教育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教师流失是在中小学教学岗位上的教师由于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而离开了教学岗位,空缺岗位没有及时补充或根本没有办法进行有效补充的社会现象,导致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在质量和数量上呈现日渐萎缩的状态,严重 ()经济层面
资源的稀缺性和人类需求的无限性是经济学所关注的。同样,教育系统资源的短缺性,分布的不均衡性和差异性导致本地的教师之间和不同地区之间展开持续的竞争。fil与此同时,“经济人”的理论假设告诉我们,经济利益最大化是个体作出理性选择时唯一考虑的因素。勿庸置疑,在城镇化的巨大推力下,虽然农村地区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是城市和农村的经济发展在西部偏远农村地区依然形成了鲜明的反差,农村的生活环境和发展机会较之城镇远远不及,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工资收入较之城镇差距依然不小,即便是同为农村地区的教师工资收入差距也是明显的。教师这一职业给予社会的刻板印象往往是安贫乐道、教书育人,是太阳底下最光辉的职业,但是教师也是一个不完全的“经济人”职业,同样也面临着生存的现实和发展的需求,从这个角度来审视,西部农村中小学教师流失是情理中的必然,是一种“趋利性”的流失。
文化层面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然而城乡、区域文化发展不平衡等突出问题依然存在叭在城镇化的推力下,传统乡村文化的式微和乡村文化的功能渐失是不争的事实,农村公共生活形式的消逝日趋明显,乡村文化生活逐渐失去其独特的精神内涵。对西部农村中小学而言,学校文化是学校发展的血脉,是师生的精神家园;对教师而言,学校文化具有自我内聚、自我改造、自我调控、自我完善和自我延续的功能。学校文化与学校所处的区域文化存在着密切的关系,文化特质的区域差异直接影响着学校文化的具体形式团,这一点在西部少数民族聚集区的学校管理方式、师生行为方式和管理理念上表现得尤其明显。面对生态恶化、邻里漠然、社会安全感缺失的生活环境,理性的学校管理模式发展较困难,对学校归依感和对自己认同感较低,乡村和学校文化无法对他们产生亲和力,于是他们内心深处向往着城镇的文化,以给自己的精神找到归属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