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进程中的理论创新
[摘 要]总结过去是为了更好地谋划未来。改革开放30年来,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创生了许多符合中国实际、基于本土实践的教育理论与思想。分析现在,新时期基础教育呈现出新特征和新矛盾,时代的发展也向基础教育提出了新期望与新要求,基础教育肩负着重要的时代使命。面向未来,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需要我们认真审思,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需要我们科学把握。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进入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改革是30年来我国社会生活的主旋律。2008年是中国改革开放30周年,同样,基础教育也经历了30年的改革洗礼。30年是一个可以稍作总结评价的时候了。因为客观而理性地评价过去,有助于审慎而乐观地展望未来,使我们对未来改革的方向和理路增添几分憧憬和把握。30年间,我国的基础教育改革举措多、力度大、冲击力强。可以说,基础教育改革的30年,既是教育理论蓬勃发展、锐意创新的30年,更是基础教育实践大胆探索、革故鼎新的30年。
“要革新,先革心”。在教育发展史上,任何教育改革无不以教育观念的更新为先导。一个国家确立什么样的主导教育观念,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国家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水平。基础教育改革30年来,萌生了许多新理论、新思想,这些理论对引领和指导教育改革实践发挥了重要作用。
(一)“三个面向”与教育观念的历史转变
1982年党的十二大的胜利召开,标志着我国开始全面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与此同时,人类社会正逐步迈进新技术革命、知识经济和信息化社会,我国也面临着新技术革命的巨大挑战。1983年,通过拨乱反正,教育的正常秩序已经恢复。当人们正在思考教育前进方向的时候,邓小平同志为北京景山学校的题词“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十分适时地为中国教育发展树起了一面伟大的旗帜。
“三个面向”内涵极为丰富,是辩证的统一,互相渗透,相辅相成。“教育要面向现代化”,立足时代背景对教育发展的需要,强调了教育与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关系,指明了教育要全面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要求,培养造就符合时代需要的“现代人”;“教育要面向世界”,是在空间维度上强调教育的改革和发展既要立足于国情,也要放眼世界,大胆吸收人类文明的一切先进成果,积极借鉴世界各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有益经验,为我所用,进而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进步;“教育要面向未来”,是在时间维度上强调教育要面向我国经济发展的长远需要,要求教育工作者用系统工程的思想考虑当前,着眼长远,具有前瞻性,使教育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前面。
“三个面向”的提出为统一和更新教育观念,展开教育改革,创新教育实践指明了正确方向。它解决了我国基础教育发展以什么思想为指导、走什么路、朝什么目标前进的根本问题。其一,“三个面向”是教育领域思想解放的先声和旗帜。
它开阔了中国教育工作者思考教育问题的视野,加速了教育观念的转变革新,激励人们冲破因循守旧的教育观念樊篱,使得千百万教育工作者开始用广角思维去重新思考当时难以突破、创新的教育实践,并尝试从国际横向比较的广阔视野和人类历史发展的纵向演进上,去把握党的教育方针,探索新的教育理念,继而加速了教育观念的转变。在此思想下产生的“以人为本”的教育价值观,现代化的教育发展观、全民学习的终身教育观、系统工程的综合改革观等等,都为教育改革提供了先进的理论基础指导和美好的发展蓝图。其二,“三个面向”使基础教育改革有了明确的方向引领。“三个面向”既充分体现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教育的客观要求,又从战略高度指明了跨世纪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方向。它的提出,打破了改革开放之初基础教育徘徊迷惑的困局,引导了我国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如日中天的教育改革实践,启动了教育体制、办学体制、教育结构、管理体制等方面广泛而深刻的变革。
(二)整体改革与教育质量的综合提升
十年“文革”动乱结束,中国迎来了教育发展的春天。基础教育开始针对“文革”给教育造成的破坏,掀起了单项改革的热潮。单项改革主要是针对教育教学中的某一个侧面、某一个局部问题,如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德育、考试等教育中的某一个要素而进行的改革,改革追求即效性。随着改革的深化,人们渐渐开始意识到,教育改革是一项系统工程,那种“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单项改革不能从根本上提高教育质量。由单项的、局部的改革向整体的、综合的改革发展成为改革深化的必然趋势。
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我国基础教育界开始了教育整体改革的探索。京、汉、沪、杭等地较早进行了小学教育整体改革,主要有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与华东师范大学附属小学的“小学教育整体综合实验”,杭州大学教育系与杭州天长小学的“小学生最优发展综合实验”,华中师范大学教育系与湖北十几所小学的“小学教育整体结构改革试验”,北京市教育科学研究所与北京宏庙小学的“小学生全面发展教育实验”。此后全国进行整体改革的实验学校日益增多,并涌现出了“愉快教育”、“成功教育”、“和谐教育”、“创造教育”、“主体性教育”等许多改革实验。中小学教育整体改革的兴起,成为今天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重要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