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 (2)
[摘 要] 基于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 群体四个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一方面,使用教育发展的 宏观数据构建教育均衡指数,运用两种指标体系测度了 1995 — 2010 年我国基础教育均衡 发展程度。 体系一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 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均呈现逐年均衡的发 展趋势,尤其在基础教育机会均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系二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 基础教育的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 依然呈现趋于均衡的态势,但区域教育均衡指数的变化波动较大。另一方面,通过来自河 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微观调研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判断,表明我国基础教育 逐步走向均衡,但城乡之间的生均经费差距较大,不同类别学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不同 群体的入学方式存在差异。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指数
二、实证分析
(一) 1995 — 2010 年中国基础教育均衡指数测度
按照翟博2006年的研究,基础教育均衡发展 的指标体系分两类:体系一是从教育机会均衡、教 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和教育成就均衡 四个维度构建的教育均衡发展指数体系;体系二 是从区域教育均衡、城乡教育均衡、学校教育均 衡、群体教育均衡四个维度构建的教育均衡发展 指数体系。 [1] 两类指标体系的各项指标得分均与 教育均衡程度正相关,即指标得分越高,教育均衡 程度越高,得分越低,教育均衡程度越低。本文使 用同样的测度方法,计算1995—2010年中国基础 教育均衡发展总指数和各分项子指数。需要指出 的是,本文虽然使用相同的指标体系,但计算时由 于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所选取的具体指标与翟博 以前的研究存在一些差异(见表3)。但本文使用 的指标是统一的,可以在时间上动态比较基础教 育均衡的变化趋势。
计算时,将所选的指标转换为在0~1之间取 值的指数形式,计算方法借鉴了联合国开发计划 署有关人类发展指数的计算方法。基础教育均衡 指数体系一的计算结果见表4,依据表4画出了各 项指数的动态发展趋势图。
可以看出,1995—2010年,教育均衡总指数 总体上呈现逐年上升的趋势,说明我国的基础教 育均衡状况是逐年在改善的。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和 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四个子指数项也在随着时序变 化呈现出均衡的发展态势。其中,教育机会均衡 指数在2006年和2007 年达到1,近年来我国基教育在机会均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教育资 源配置指数在2001年稍有下降,但是整体上升趋 势明显。 教育均衡指数体系二的测度结果见表5,依 据表5画出了各项指数的动态发展趋势图可以看出,1995—2010年,我国基础教育的 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 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依然呈现出均衡的发 展态势。区域教育均衡指数起伏不定,1995— 2004年忽高忽低、波动停滞,2004年以来才呈现 出逐年线性上升的趋势;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在 2002—2006年出现了一个平台期,之后也呈现出 逐年均衡的发展趋势。
综合体系一和体系二的测度结果可以看出, 各项子指数和总指数大致的发展趋势一致,都在 向趋于均衡的方向发展,这充分说明我国基础教 育正在逐步从不均衡走向均衡。但区域教育均衡 指数在很长一个时期波动不前,说明实现区域教 育均衡尚需付出更大的努力,这一点应该引起决 策部门的注意。
(二)微观调查实证分析
根据对47所学校和9 966名学生及其家庭的 问卷调查数据,下面从地区、城乡、学校和群体四 个方面分析研究基础教育均衡问题。 1. 地区间基础教育均衡分析 我们主要从各地区之间的生均教育经费和生 均校舍面积差异来衡量其2006—2009年基础教育 均衡度的变化。此阶段各地区生均教育经费的标 准差和差异系数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见表6) 从生均校舍面积分析,生均校舍面积呈现出 逐年上升的趋势,但标准差和差异系数却表现出 波动的趋势,2006—2007年的差异变大,2008年 有所缓解,2009年又进一步扩大。(见表7) 2. 城乡基础教育均衡度分析 衡量城乡基础教育均衡情况,分析指标主要 为城乡生均教育经费差异、城乡生均预算内教育 经费差异。2006—2009年城乡生均经费的比值 整体上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而预算内生均经费在 2007 年波动较大,有一个上升的高点,2008— 2009年则比较平稳,比值接近1,呈逐年均衡态势 发展(见表8)。从2009年分析,各地区的城乡中 小学生均预算内经费比值排序,最低的山东省为 1.38,最高的河南为1.58(见图11);城乡中小学生 均经费比值排序,最低的山东省为1.39,最高的河 南为1.71(见图12)。这说明在各地区内部中小学 城乡生均经费和生均预算内经费差异还很大,需 要各地加大投入,逐步消除这种不均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