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6期目录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 (1)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 要] 基于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 群体四个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一方面,使用教育发展的 宏观数据构建教育均衡指数,运用两种指标体系测度了 1995 — 2010 年我国基础教育均衡 发展程度。 体系一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 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均呈现逐年均衡的发 展趋势,尤其在基础教育机会均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系二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 基础教育的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 依然呈现趋于均衡的态势,但区域教育均衡指数的变化波动较大。另一方面,通过来自河 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微观调研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判断,表明我国基础教育 逐步走向均衡,但城乡之间的生均经费差距较大,不同类别学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不同 群体的入学方式存在差异。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实证研究报告(1)

 

[摘 要] 基于教育发展的宏观数据和微观调查数据,从区域、城乡、学校和受教育 群体四个方面对我国基础教育均衡状况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一方面,使用教育发展的 宏观数据构建教育均衡指数,运用两种指标体系测度了 1995 2010 年我国基础教育均衡 发展程度。 体系一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基础教育的教育机会均衡指数、教育资源配置 均衡指数、教育质量均衡指数、教育成就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均呈现逐年均衡的发 展趋势,尤其在基础教育机会均衡方面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体系二的测算结果表明,我国 基础教育的城乡教育均衡指数、学校教育均衡指数、群体教育均衡指数和教育均衡总指数 依然呈现趋于均衡的态势,但区域教育均衡指数的变化波动较大。另一方面,通过来自河 南省、山东省、陕西省和甘肃省的微观调研数据也得出了相似的判断,表明我国基础教育 逐步走向均衡,但城乡之间的生均经费差距较大,不同类别学校之间发展不够均衡,不同 群体的入学方式存在差异。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均衡发展;教育均衡指数

教育均衡发展,特别是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成 为关系到国家发展战略的重大问题。当前,我国 的基础教育事业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基本普及九 年义务教育,学生入学机会不断增加,区域性差异 逐步缩小,教育公平问题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大人民群众对基础 教育的期望值越来越高,对优质教育资源的需求 也越来越大。基础教育发展的地区差异、城乡差 异、校际差异、受教育者群体差异,以及由此带来 的发展不均衡现象,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广泛关 注。在这样的背景下,各级政府纷纷出台政策,积 极推进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取得 了瞩目的成绩,各地已初步形成了特色鲜明的推 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经验。然而,在我国这样 一个幅员辽阔、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国家,实现 基础教育特别是义务教育均衡发展需要很长的路 要走。我国目前基础教育均衡状况如何?在时序 上是如何变化的?本研究借助我国教育发展的宏 观数据和微观调研数据,构建教育均衡指数,对基 础教育均衡发展的进程进行了测度。

一、研究思路和方法

教育指标是教育实证分析研究的基础,也是 教育决策的重要参考。教育均衡发展包括受教育 机会的均等、教育资源配置和教育条件的均衡、教育过程的均衡和教育结果的均衡。正是从这一基 本思想出发,我们在测度教育均衡度时,可以从以 下几个方面选定考察指标:受教育机会方面,用学 生入学率差异、城乡学生入学率差异、城乡男女入 学率差异等来测量;教育资源配置方面,用公共教 育经费、生均教育经费、生均预算内教育经费、生 均校舍面积、教学仪器达标率、教师合格率等测 量;教育均衡结果方面,用学生毕业率、辍学率、巩 固率、教育普及率等测量。我们可以从教育机会 均衡、教育资源配置均衡、教育质量均衡、教育成 就均衡四个维度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体 系一)。从教育资源配置这个教育均衡发展的最 重要因素出发,我们还可以从区域教育均衡、城乡 教育均衡、学校教育均衡、群体教育均衡四个维度 构建教育均衡发展指标体系(体系二)。

指数(index number)是经济分析的一种特殊 的统计方法,它主要用来反映事物数量的相对变 化。所谓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指数,就是通过对一 定的教育指标数据进行动态分析,通过建立数据 模型,计算出教育发展的一个个数值,再依据教育 均衡发展的目标要求和经济社会发展及教育发展 的实际,确定不同发展阶段的标准和数值。这样 不仅可以从不同发展阶段划分和确定教育均衡的 标准和要求,推动教育的均衡发展,特别是区域教 育的均衡发展;同时,为了促进教育均衡发展,政 府也可以对教育失衡和失误进行及时、准确和有 效地测度、监控和调节,规定指数的最低值(下 限),并通过法律或行政法规方式将教育均衡指数 控制在一定的水平上,以此确保基础教育的均衡 发展。翟博以前在有关基础教育均衡的研究中, 提出了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的指标和计算教育 均衡发展指数的方法,并计算出了19952003 中国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总指数与各分项子指数。

本文使用教育发展宏观数据和本研究调查数 据测度基础教育均衡的现状和动态变化。一方 面,使用官方公布的宏观数据建立基础教育均衡 指数,测度19952010年的基础教育均衡状况, 数据资料主要通过各类统计年鉴获得。 另一方面,微观调查数据通过抽样调查获得,2010年项 目组在山东、河南、陕西、甘肃四省份对47所学校 9 966名学生及其家庭进行了抽样调查。从地 区差异、城乡差异、校际差异、受教育学生群体差 异分析基础教育均衡的现状和问题。 微观数据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研究工具有 学校问卷和学生问卷。学校问卷由学校相关部门 填写,校长审核;学生问卷由学生和家长共同完 成。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先确定抽样地区 (省),然后确定抽样的县(区),在县(区)内确定抽 样学校。抽样地区在东、中、西三个地区选择,东 部选择山东省,中部选择河南省,西部选择陕西省 和甘肃省。在每个地区抽取12个县(县级市、 区),然后选择县域内的一类、二类、三类的高中、 初中和小学作为样本学校。在选取的学校中,每 所小学选取16年级各1个班(共6个班);每所 初中选取初一、初二、初三年级各1个班(共3 班);每所高中选取高一、高二、高三年级各1个班 (共3个班)。问卷发放后由学生带回家中填写, 返校后及时交回,问卷由学生与家长一起填写。 调查共回收47份学校问卷,9 966份学生家庭问卷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