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大丽
从教学实践来看,新课程改革对课堂教学设计的要求越来越高 。 越来越多的物理教师关注和思考如何更好地利用 45 分钟课堂教学时间,实现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知识水平获得提升,又使学生分析问题能力 、 解决问题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以发展的教学目标 。 笔者认为解决这一问题的出路就在于优化课堂教学设计,特别是优化物理问题的设计 。
一 、 优化问题设计的意义
对于物理教学而言,问题设计是为了教学信息更有效地输出和反馈,使学生更好地掌握物理知识并形成物理能力 。 只有不断地优化课堂教学问题设计,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才能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最大的发展 。 因此,优化问题设计对于构建高效物理课堂具有重要的意义 。新课程改革实质上是对传统教学的改造与升级,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 想获得较高的课堂教学效率,教师就必须不断地提高自身的教学素养,注重教学的艺术性 。 而如果教师忽视课堂教学问题的设计,那么不仅谈不上对教学过程的优化,而且连使学生获得知识和能力的进步也成为一纸空谈 。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教师在课堂提问时随心所欲 、 漫无目的;有的教师则只注重课堂表面的热闹,而不注重问题的质量与意义;有的教师则脱离学生的智力和知识实际,问题之间既没有逻辑性,也不考虑问题之间的顺序,诸如此类,屡见不鲜 。
二 、 优化课堂问题设计的一般要求
课堂教学应该是师生共同发现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是各个教学环节的核心 。 科学合理的课堂教学问题设计能够引导学生自主地获取知识 、 提高能力,主动地思考和探究问题,并将物理知识与实际生活生产实例结合起来 。 一般来说,问题设计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
1. 紧 扣教学内 容, 精心设计
课堂教学问题设计切忌随意,应该围绕教学目标和教学中心内容精心编排 。 在设计教学问题时,应该充分考虑到学生主体意识激发的同时,注意教材内容的编排,同时考虑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年龄特征,注意激发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以有利于知识的迁移与应用 、认知结构的构建与完善 。
2. 难易适度, 呈现体系
问题设计应该考虑到学生的认知程度,以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 为原则,所有的学生都应该能够通过努力回答其中的部分问题,各个问题之间应该呈现递进性特点,形成一个体系,引导学生的学习和认知活动不断地深入发展 。 另外,想要实现 “面向人人 ” 的教育目标,就必须注意不同学生之间的思维差异 。 在设计问题时,除了问题本身之间呈现严密的逻辑体系,还应该注意调动所有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处理好 “点 ”与 “面 ” 的问题,既要注意 “点 ”,注意激发尖子生的创新性 、 主动性,又要兼顾 “面 ”,注意保护多数学生的上进心 。
3. 问 题新颖, 注意激趣
好的教学问题应该如一块石头投入平静的湖面,瞬间激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 。 设计问题可以结合生活实际,结合学生的年龄特征 、 兴趣爱好,精选愉快 、 生动的教学情境,让学生心生疑惑 、 产生悬念,形成学习的内驱力 。 要做到问题新颖 、 学生感兴趣,就要对教师的综合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具有丰富的知识 、 开阔的思维,时刻注意激活学生旺盛的精力,及时点拨,善于提问 。 例如在讲到 “滑动变阻器 ” 时,可以播放一段联欢晚会的录像情况,让学生感受轻松的音乐 、 变化的灯光,引导学生思考:究竟灯光的强弱变化是怎样实现的?在学生经过思考之后,教师则可以顺利地带领学生进入到课堂教学的情境当中,使学生的注意力全部集中到物理学习上来 。
4. 紧贴教材, 强化针对性
在创设问题情境时,应该考虑到与教材内容的联系 。 初中物理教材当中的不少内容都是优化教学问题设计的好素材 。 对初中生来说,教材上的概念 、 公式 、定理 、 定律是教师教学的主要内容,教材上的例题是教师优先选取的教学范例 。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加以适当调整,以更适合学生的学习实际,更利于学生展开探究 。 例如在教学 “机械效率 ” 一节中,可以将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找出至少四种将沙子运到六楼的办法,并比较不同方法的利弊,计算其机械效率 。 每组派出一名组员到讲台前讲解自己的分析过程,其他组员进行补充,回答其他学生提出的问题 。 这样一来,学生就会主动地参与到课堂的教学当中,积极进行思考,迸发出思维的闪光点和智慧的火花 。 在此过程中,学生的主动性得以充分发挥,思维也得到了拓展,增强了学生的自学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三 、 优化问题设计的策略
要优化教学问题设计,教师必须精心设计 、 完美实施,使学生以问题为主线思考 、 探究 、 学习 。 考虑到学生思维品质的形成 、 能力培养的不同要求,实际教学中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和策略 。
1. 设计趣味性问 题, 激发学生的学习 兴趣趣味性的问题可以使学生产生跃跃欲试之感,产生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从而对教学内容充满兴趣 。 如在初中物理 “安全用电 ” 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学生司空见惯的问题: “每到用电高峰时,居民家的保险丝最容易被烧断,也最容易出现跳闸现象,其原因是什么? ” 用生活当中的常见现象引发学生的思考,既增强了物理知识的实用性,又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在具体教学中,还应该注意教学过程中生成性问题的收集和整理,使问题的提出和解决自然流畅 、水到渠成 。2. 设计激发性问 题,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传统教学中多倾向于让学生接受已有知识,而忽视学生对知识来源的探究,从而抹杀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研究能力 。 实施新课程应该认识到这一点,并注意设计激发性的问题,不断增强学生的批判性思维 。例如在 “电功 、 焦耳定律 ” 的教学中,我们可以这样设计问题: “一电动机线圈内电阻为 r,其两端电压为U,线圈中的电流 I 是否等于 U 与 r 的比值呢?为什么? ” 问题一出,学生必然会形成不同的意见,借机让学生在课堂之上讨论,各自发表看法,再结合具体实验来验证,则会使学生在批判性思考问题的过程中,对部分电路欧姆定律形成更为深刻的认识 。
3. 设计迁移性问 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思维定势对于物理教学来说,既有利于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和方法,也容易使学生的思路发生阻塞 。在物理教学中,应该引导学生在一题多变 、 一题多思 、一题多问 、 一题多用当中不断突破认识和理解上的片面性,形成正确的 、 全面的 、 灵活的思维 。 例如题目:“装铁块的烧杯漂浮在水槽的水面上,将铁块取出投入水中后,水面的高度将如何变化? ” 这是一道典型的引导学生突破思维定势的题目,除按部就班地得出正确答案之外,我们还应该引导学生将铁块换成木块 、 换成水 、 换成酒精,让学生重新思考问题,掌握其物理实质 。
4. 设计探究性问 题, 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作为一门自然科学,物理学讲究的是由浅入深 、由易到难地解决问题和分析问题 。 初中物理问题设计也应体现这一思想,各问题的设计要呈现层次性 、 系统性,前后问题之间应环环相扣 、 逐步深入,不断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 。 例如在做 “伏安法测电阻 ” 实验时,应该以明确实验目标之后,引导学生自主设计电路图 、 数据表格,依次解答 U、 I、 R 三者之间有何关系、 如何测导体的电阻、 能否直接用 R=U/I 来测电阻等问题,使学生从物理实质上理解伏安法测电阻的实验方法。
总之,对于初中物理教学来说,最为关键的问题是实现教学方式的转变,将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有机地结合起来,将掌握知识、 形成技能与激发兴趣、 提高能力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特别注意教学问题的设计与优化,实现教法与学法的相互统一,不断地更新教学理念,促进三维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
(作者单位: 赣榆县黑林中学, 江苏 赣榆, 222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