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 SH 市 BL 中学阳光教育活动为例
于天贞
【摘 要】 在反驳教育工具性角 色的基础上, 批判理论指出 教育管理应提倡道德科学, 抵制“管理主义”, 应提倡广域的背景分析, 抵制狭隘的“理性” 分析, 应提倡本真教育, 抵制功利 教育。 基于批判理论, 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我们要坚守“道义”“责任” 和“本真” 的价值取向, 秉承“人之为人” 的教育立场。
【关键词】 道义 责任 本真 批判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是指一个人在身体上 、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都处于良好的状态,而不仅仅是没有疾病或虚弱 。 心理健康是人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在学生健康成长的过程中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 但是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在整个教育过程中处于 “被忽视 ” 的地位,扮演着可有可无的角色 。 对于心理健康教育的“鸡肋 ” 境地,批判理论的解释颇有独到之处 。 那么,何为批判理论?它如何应用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与研究?
一 、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概述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思潮产生于 20 世纪 70 年代末,源于黑格尔和马克思的辩证思想,直接与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相连,通过对传统的和现代的教育管理理论进行深入的批判,已成为教育管理理论不可忽视的思想派别 。 澳大利亚的贝茨和美国的福斯特是该理论最有影响的代表人物 。 张新平教授根据福斯特所著的 《范式与承诺:教育管理学的新视角 》 一书,系统地论述了教育管理批判理论的核心观点,简要概述如下:第一,教育管理学应是一门关注人间正义 、 道义 、 平等和公正的道德科学 。 作为道德科学,教育管理必须提供平等广泛的参与创造的机会,必须正视和处理各种道德两难问题,必须抵制 “ 管理主义 ”。 教育管理中的人不是被动的 、 毫无情感的 、 可以任意操纵和控制的机器,教育管理学也必须抛弃那种在教育管理科学论中广泛接受的 、 纯粹技术性 、 应用性工具学科的谬见 。 第二,教育管理批判理论将教育管理问题置于宽广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加以分析 。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认为,20 世纪发展起来的教育管理科学,对文化 、 政治 、 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不够,而教育管理批判理论则将管理实践与其相应的社会问题和文化问题有机地联系起来 。 第三,批判理论家认为,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严重失误是它对本真的教育问题视而不见 。 这个本真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组织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提倡人间正义 、 道义 、 平等和公正,重视文化 、 政治 、 道德和伦理等教育管理的广域视角,倡导本真教育的回归 。 通过对教育管理批判理论基本观点的分析,笔者认为,由管理工具理性的蔓延以及 “管理主义 ” 和 “结构功能主义 ” 的束缚所带来的人道主义的失落 、 教育责任的丢失和本真教育的忽视是目前教育失败的重要原因,也是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失败的主要原因 。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如图 1所示 。
二 、 心理健康教育缘何失败
1. 工具理性蔓延和价值理性的式微 [1]按马克斯· 韦伯的 “ 合理性 ” 范畴,人的理性划分为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 。 [2] 工具理性的特点是强调目的 、 效率,为达目的而不择手段;价值理性的特点是强调目的的合理性,以及使用手段和技术的合理性 。自科学管理产生以来,工具理性一直占据上风,价值理性受到压制 。 受此影响,很多学校追求效率胜过营造人文氛围,追求智育胜过德育,追求应试教育胜过素质教育,追求分数胜过心理关怀,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得不到应有的重视 。
2. “管理主义 ” 束缚百余年来,教育组织管理对 “管理主义 ” 和 “结构功能主义 ” 表现出了一种近乎病态的偏爱 。 “管理主义 ” 把人看作被动的 、 毫无感情的 、 可以任意操纵和控制的机器,很多学校秉承着这种管理理念,把学生控制得过死,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价值观 。 “结构功能主义 ” 理论只重视量的研究 、 数据的收集,只重视将事实从价值中分离出来,并盲目相信科学研究可以很轻松地做到价值中立 。 它不关注人的生存状态,不重视社会公平与人的自由发展,完全将组织管理理论与管理者工作实践中的最富生机 、 最关键的部分 — —道德的、 伦理的和价值的向度割裂开来。 [3] 这就造成了学校发展只注重升学率等可以量化的指标,忽视了学生的道德、 伦理、 心理等隐性指标。
3. 人道主义的失落
“人道主义原则是把人与人的价值置于首位的观念,肯定人的权利或尊严的价值理论,以及倡导人的身心全面发展,主张人与人之间的互助、 友爱的精神的原则。” [4] 教育管理应以人道主义为基本伦理原则,但是在实践中,教育管理者时常以狭隘的“理性思维”管理学生,不能将教育管理问题放在宽广的文化和政治背景中加以分析,忽视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忽视学生人际交往的培养,忽视学生的发展与祖国未来繁荣昌盛之间的联系。
4. 教育责任的丢失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认为,20 世纪发展起来的教育管理科学,对文化、 道德和伦理的关注不够。 教育责任是指教育在学生的健康发展中应承担的责任,教育应该对学生的全面发展负责,教育应该促进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 教育责任是道德伦理的一部分,但是教育管理实践时常忽视教育伦理,出现类似“教育冷暴力” 的事件,给学生的心灵造成极大的伤害。
5. 本真教育的忽视
批判理论家认为,当代管理科学的一个严重失误是它对本真的教育问题视而不见。 这个本真的教育问题就是,学校组织管理活动怎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发展。 学生的发展是教育的目的,而促进学生发展所采用的规章制度、 管理方法等是手段,但是目前我们的教育过于看重功利,看重目的,以至于教育成了目的的奴役,而教育过程本身却被忽视了 。 教育过程即是学生成长的过程,教育过程的忽视直接导致学生成长过程中元素的缺失,心理健康就是其中之一。
三、 拯救心理健康教育
批判理论蕴含着丰富的人文主义情怀,它关注人的价值,关注文化与伦理,将促进人的自主和解放作为理论建构的目的,即卡尔所说的“批判教育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着重要启发意义”。 SH 市 BL 中学倡导的阳光教育活动,在探索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所谓“阳光教育”,就是教师用爱心来关怀、 理解和激励学生,使他们成为性格活泼、 自立自强、 合群合作的一种教育方式。 作为一种正在生成中的教育主张,阳光教育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理解和信任,包含着对学生潜能的肯定和重视,它与“以生为本” 的教育理念相契合。 阳光教育不能仅理解为一种教育结果或教育方法,而更应理解为一个过程,一个多向互动、 反馈和影响的过程。BL 中学的阳光教育活动,是批判理论所提倡的道德科学管理与本真教育相结合的统一体,它注重的是学生未来的成长,是一种高度负责任的教育管理模式。BL 中学的阳光教育活动的开展大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教育责任,重视心理;第二,追求道义,以生为本;第三,本真教育,全面发展。 其采取的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的策略对改变目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局面具有重大作用。
1. 教育责任, 重视心理
第一阶段 (2008 年 1 月 —2008 年 12 月),BL 中学逐步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试图寻找适合本校的心理健康活动的模式。 主要的探索有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完善心理网站的建设,运用“心灵天空” 这个虚拟的空间与学生沟通,主要的模块有心理辅导 、 心理图书 、 社团活动 、 心理期刊 、 心理测量 、 心理训练等 。 其二,开展阳光少年课程,该课程综合了普通政治课 、 心理课 、 德育活动优势,结合本校学生实际情况,成为适合学生学习发展的创新课程 。 以上两个方面虽然是属于微观层面的阳光教育活动的初步探索,但是却表现出 BL 中学承担教育责任的勇气,表明了BL 中学以生为本的决心 。
2. 追求道义, 以生为本
第二阶段 (2009 年 1 月 —2010 年 12 月),BL 中学注重引导自主建设学生组织,试图依靠 “群体交往促进自主发展 ” 的模式强化学生的自立 、 自觉 、 自强能力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其一,建立健全学生心理社团,让学生社团这个组织在同龄人中发挥桥梁作用,把正确积极的理念传送到广大的学生群体之中 。 其二,通过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精神状态,例如在心理教师的带领下,学生参加交通知识宣传 、 争做交通志愿者等活动 。 这两项措施把学生从书本中解放出来,使学生成为生活的主体,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是人道主义的一种表现,是把属于学生的东西重新还给了学生,同时它也注重学生之间的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这是当下很多学校应当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
3. 本真教育, 全面发展第三阶段 (2011 年 1 月 —2012 年 12 月),深化探索,举办家长培训会和班主任培训会,积极引进专业心理教师,探索特色的心理健康活动模式 。 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其一,举办家长培训会,与每位家长共同探讨如何使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包括举办新生家长见面会,为家长说明各个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发展情况,或者定期为某个年级家长发放家长小贴士,内容为相应对学生年龄阶段的心理健康普及知识,或者使用 “家校通 ” 及时为家长输送有关学生心理健康知识 。 其二,开展班主任心理健康培训,例如心理健康知识以及一些处理心理健康问题的常识培训 。 定期召开 “与阳光做伴 、 为心灵导航 ” 主题班会,发动班主任和学生社团成员及时了解学生成长 、 学习 、 生活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带领学生共同探讨解决问题的办法,让学生学会助人和自助 。 其三,开展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 。 学校每学期基本都会举办一个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通过心理健康主题征文 、 心理健康演讲以及各种心理健康讲座来普及全校性的心理健康知识 。这是这个阶段的重头戏,也是学校领导高度重视的一个项目,更是集中普及心理健康知识的最佳时期 。 本阶段所采取的措施重在改变学生健康成长的环境,家长培训 、 班主任培训以及心理健康活动月活动等改变了学校环境,尤其是文化环境,而这正是教育管理批判理论所倡导的 。 这种重视改变环境的管理措施实质上是一种还原教育本真的软管理,它追求的是长远的利益,追求的是学生的全面发展 。教育管理批判理论对心理健康教育具有极大的帮助和启迪作用,当然它也不是十全十美的,批判理论本身也受到了批判 。 然而对现实持有一种清醒的批判意识是必要的,但是批判的目的不在于无休止地发难,而在于有针对性地进行改造,使不合理的现实更加趋向于合理 。 在批判理论的视野之下,拯救心理健康教育的策略更完善了:心理健康教育应坚守 “ 道义 ”“责任 ” 和 “本真 ” 的价值取向,秉承 “人之为人 ” 的教育立场 。 基于批判理论的心理健康教育分析不是一把万能的钥匙,但是可以希冀它为当今的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提供一点新的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