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6期目录
非常“1+3” 铸就高效政治课堂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高效政治课堂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感悟思考,高质量 、 高效率地完成教育部颁布的 《课程标准》 规定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包括知识 、 能力和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非常“13” 铸就高效政治课堂

张端仁

《 国 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 》 (以下简称 《纲要》) 提出,教育要 “树立以提高质量为核心的教育发展观 ”,十八届三中全会根据国内外形势及我国人才培养发展的需要,做出全面推进招生制度改革,实行综合素质评价 、 学业水平和统一高考成绩综合录取机制的决定,目的在于提高学生思想道德修养和科学文化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结合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的特点,实现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 》 (以下简称 《课程标准》) 规定的课程总目标及知识 、 能力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分类目标,提高课堂效率 、 打造高效政治课堂就显得极为重要 。

一 、 教育改革发展力推高效政治课堂

高效政治课堂指在思想政治课教学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引导,学生积极主动感悟思考,高质量 、 高效率地完成教育部颁布的 《课程标准》 规定的高中思想政治教育教学任务,包括知识 、 能力和情感 、 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 长期以来,由于受高考指挥棒的影响,一味地追求升学率 、 片面强调教师的主体地位和主导作用,忽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的培养和综合评价的现象较为普遍 。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现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学习资源日益丰富,人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日益多元化,特别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做出全面深化招生制度改革的决定,对于改进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是难得的机遇,要求高中思想政治课教学在发挥教学功能的同时注重教育功能的发挥,全面提高学生的科学文化修养和思想道德修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教育改革发展力推教师不断创新教育教学理念,明确课堂教学不再是教师单向的传授知识,应培养学生爱学习 、 主动学习的精神,要从浩瀚的题海和无休止的加班加点中解放出来,使教师快乐地教 、 学生愉悦地学,使学生学有所得 、 学有所成,有利于达到教学过程最优化 、 教育效果最大化 。 实现以教师的教学观念和教学方式的转变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引导学生自主学习 、 合作交流,提高辨别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 因此,打造高效政治课堂是贯彻 《 纲要 》 精神,顺应招生制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教育改革发展的必然 。

二 、 转变理念,预设、 互动、 反思打造高效政治课堂评价课堂教学是否高效,主要看课堂教学能否高效地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 高效地实现 《课程标准 》 规定的教育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 、 能力目标 、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及基本要求,它既是一种理念和教学策略,也是我们对课堂教学效率的一贯追求 。 笔者认为,打造高效政治课堂需要教师 “1+3” 在教学实践中的有效实施。“ 1” 指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3” 指教师要进行课前预设、 课堂互动和课后反思。

1. 教师要转变教学理念、 做平等的合作者传统的教学模式中教师是教与学的主体,一味地强调教师的主导作用,教师是学生获得知识的根和源,教师的“水” 越多“灌” 给学生的“水” 就越多,教师“ 一桶水” 教给学生“ 一碗水”,谓之“ 名师出高徒”“根深叶茂、 源远流长”。 新课程改革和新一轮招生制度改革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会学习 、 学会自主探究、 合作学习,教师成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合作者,要使学生真正积极参与合作,教师要转变教育教学理念,放下架子,走下讲台,走近学生,贴近学生,与学生平等交流、 共同合作,营造平等和谐的教学关系。 实践证明,教师教育教学水平的高低不仅在于自身是否有着渊博的知识,而且还要看他能否放下架子与学生平等合作交流,看他组织课堂教学的艺术和能力,激发学生积极思维和调动学生参与课堂互动的方式方法 。 许多教学能手都是和蔼可亲地与学生和睦相处,善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 主动性,能够让学生如痴如醉地学的教师 。 教师转变教学观念与学生平等合作,发挥学生学习主体的作用,既活跃了课堂气氛,又引导了学生积极思维,激发了他们学习政治的热情,适应了新的招生制度改革,他们的综合素质就会得到显著提高 。

2. 课前预设 、 课堂互动 、 课后反思, 打造高效政治课堂(1) 课前预设,有的放矢 。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教师备课主要是备 《教学大纲 》 和教材,而往往忽视学生认知主体的地位,新课程改革和新的招生制度改革要求让学生爱学习 、 自主学习,因此,要上好一堂高效的政治课需要教师课前精心设计备好课,因为课前预设是否充分直接关系到每一节课的课堂教学质量 。它要求教师在备课过程中,深入研究 《 课程标准 》)规定的单元地位 、 内容结构,特别是每节课的教育教学目标,包括知识 、 能力 、 情感 、 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及 《课程标准 》 的基本要求,研究教材内容和重点 、难点,依据 《 课程标准 》 和教材内容对教材整理归类,还要注重研究课堂师生如何合作 、 共同体验 。 教师的课前精心预设是能否打造高效政治课堂的关键 。例如在必修 (2) 《政治生活 》 的教学中,可采取主体归类法和情感感悟法 。 主体归类法是以教材目录为切入点,将全书九课依次归类为国家 、 公民 、 政府 、政体 、 政党 、 民族与宗教 、 国际社会 、 世界主题和我国外交 。 目的在于主体清晰可见,便于学生把握教材模块 。 情感感悟法是使学生置身于政治生活之中,体会我国的国体;公民享有广泛真实的民主权利;政府履行职能惠及广大人民;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确保人民当家做主的地位;中国共产党科学执政 、 民主执政 、依法执政;坚持发展依靠人民 、 发展为了人民 、 发展成果人民共享;党和政府正确处理民族宗教问题,促进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稳定;在国际上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等,有利于培养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 。此外,还要备学生,教师要根据 《课程标准 》、 教材内容的设置,结合学生实际把问题交给学生,在必修(1) 至必修 (4) 的教学中要坚持对单元 、 课题 、 框题 、 目题内容课前提出三维目标 、 教学重点和难点,把所学知识列成预习提纲交给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提前阅读教材 、 自主探究,便于课堂师生互动 、 生生交流,把握教材知识点,实现三维目标 。 总之,课前预设要求教师研读教材 、 驾驭教材,对教材内容及结构精心取舍与提炼,目的在于对课堂教学的精心设计和科学规划,在于针对学生实际设计出让学生高效自主学习的活动,在于让学生课前 、 课中及课后进行长时间的充分思维活动,既有大量知识的认知积累,又有对教材情感价值观的主动感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政治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更好地体现教学目标的适切性 。(2) 课堂互动,情感共鸣 。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课堂教学过程是学生主动参与的过程,体现在教师采取灵活机动的教学策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时间和机会进行必要的师生合作和学生自身主体的展示 。 课堂情境创设力求贴近学生 、 贴近生活,合作探究激趣质疑 。 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地让学生看一看 、 想一想 、 议一议 、 答一答 、 做一做,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堂中来,产生师生共鸣 、 生生共鸣,在共鸣中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在理解中升华情感觉悟,增强判断问题 、 分析问题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而实现课堂教学的三维目标,使学生享受学习成果 。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发挥智慧组织教学,灵活运用现代多媒体教学手段,引导学生积极参与 、 主动探索,为他们创设动脑 、 动口 、 动手 、 释疑解难的机会,让学生感觉学习政治是讲理的心智活动,实现学生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参与 、 主动感悟,其学习效果必会事半功倍 。(3) 课后反思,与时俱进 。 反思使人睿智 。 美国著名学者波斯纳曾提出这样一个公式: “教师的成长经验 反思 ”。 经验固然重要,但反思更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经常反思自己的教学过程,有利于学会改变 、 学会调整,养成多思考 、 爱琢磨的好习惯,才能不断地调整自己 、 不断地适应教学,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 教师只有在新课程改革中不断反思自我 、 提升自我,才能使自己从 “教书匠 ” 迈入 “研究者 ” 的行列 。 它意味着在教学过程中要以学习者的心态置身于教学情境,以研究者的眼光审视和分析教学实践存在的各种问题,不断地使自己的教学方式方法符合学生 、家长和社会公众对政治教师的期盼,适应教育改革发展而与时俱进 。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