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6期目录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 德育目 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 实践。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渗透

——德育范畴、 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李卫华

【摘 要】 文章依据十八大报告“立德树人” 的根本任务, 根据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特点, 提出 加强信息技术学科的德育渗透, 可以从德育范畴、 德育目 标及教学建议三个方面对传统信息技术课堂进行德育渗透的构建、探索与 实践。

【关键词】 德育 信息技术 渗透 信息技术价值观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 “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 将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是对德育的进一步强化,更是对素质教育内涵的深入阐释,也是从全局和战略高度对教育工作者提出的明确要求,这就要求学校教育要将德育为首 、 育人为本作为教育的价值追求,教师教学过程中要注重思想品德教育,将德育渗透到各学科的教学中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的目标是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 。 在学科教学过程中,获得对信息的获取 、 加工 、管理 、 表达与交流的能力 ;对信息及信息活动的过程 、 方法 、 结果进行评价的能力;发表观点 、 交流思想 、 开展合作并解决学习和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遵守相关的伦理道德与法律法规,形成与信息社会相适应的价值观和责任感 。 由此可以看出,在坚守本学科教学目标旨归的背景下,信息技术教学中渗透德育教学成为一种必需,有着深刻的内涵 。

一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范畴

依 据 《 中 小 学 信 息 技 术 课 程 指 导 纲 要 (试行) 》 ,参考 《 江苏省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教学要求》 ,以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 和选修 《网络技术应用 》 两个模块内容载体为例,从信息道德认知 、 信息道德情感 、 信息道德意志和信息道德行为等方面概述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的德育范畴 。第一,通过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和实践,掌握信息的获取 、 加工 、 管理 、 表达与交流的基本方法,根据需要选择适当的信息技术手段进行思想交流,合作互助,解决日常生活 、 学习中的实际问题;恰如其分地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影响,明确自我责任承担,形成与信息化社会相适应的技术价值观,形成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学生的道德渗透起正向显著影响 。第二,通过 “信息的获取 ” 学习,了解信息获取的一般过程 。 引用实例,进行深入剖析,启发引导学生关注信息获取活动,引导学生从思想上和技术手段上进行信息的获取,认识到信息获取活动的多样性和广泛性,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 、 经历 、 经验,掌握信息获取的各个环节,内化为个体自然意识,收集有价值的信息为自己所用,解决问题 。第三,通过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 ” 的学习,明确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重要性 。 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是信息处理和信息交流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信息素养的表现之一 。 在信息的获取 、 加工 、 管理 、 表达与交流的过程中,达到信息的 “再造 ”,发挥信息的价值,让学生感受信息加工的先进性,增强信息加工意识,内化信息伦理 。第四,通过 “信息的管理 ” 的学习,培养学生对信息管理的正确认识,了解信息管理的必要性,能够依据一定的标准对信息进行分类,了解信息资源管理的标准化思想,提高自己的操作能力,养成乐于将信息技术知识和技术应用 于学习和日常生活的习惯,体验到信息技术给生活和学习所带来的便捷 。第五,通过 “信息技术与社会 ” 的学习,逐渐理解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 、 科技进步以及个人生活与学习的影响 。 围绕信息技术与社会的关系,讨论信息技术给个人生活与社会发展带来的影响,以及带来的矛盾和问题,从而用辩证的态度对待信息技术,合理地使用信息技术,推动社会信息化进程文明前行 。第六,通过 “网络技术应用 ” 学习,了解网络对人们生活环境 、 生活方式 、 行为方式和社会互动的影响 。 网络成为我们平时学习 、 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工具,通过学习,达到基础知识理论与基本应用技能的共通认知,强化根据实际需求解决问题的能力的培养,渗透网络应用的道德规范和丰富的技术价值观内容,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二 、 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德育目标及教学建议

(一) 必修 《信息技术基础 》 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1. 德育目 标①认识 “信息 ” 这一事物,从大量客观现实中感受信息,归纳信息的特征,培养学生利用信息的特征分析信息问题 、 甄别信息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②从宏观上了解和把握信息和信息技术,具有整体的认识,通过对五次信息技术的学习,体会信息技术对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 。 ③亲历 、 体验信息获取的过程中的经验与技巧,教育学生获取信息是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并有效地甄别信息,学会有效组织信息和处理信息,为自身的学习 、 生活和发展提供服务 。 ④了解通过计算机应用软件进行信息处理的几种基本方法,认识它们的工作过程与基本特征,通过对这些软件数据进行整合 、 挖掘 、 提炼 、统计和分析,找出其所蕴涵的信息,为学习 、 生活和社会生产服务 。 ⑤在浩如烟海的信息资源中,体会信息资源管理的重要性,了解信息资源的管理方法,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适的工具,有效管理信息,形成科学管理信息的意识 。 ⑥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一丝不苟的科学精神,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 ⑦体会信息 、 技术 、 社会之间的关系,确立信息技术是社会进步的生产力的观点,认同信息技术推动社会的进步 。 ⑧认识信息技术的价值,激发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兴趣,增强学生的信息技术价值观 。2. 教学建议针对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①通过倾听校园中的铃声 、 观看运动场比赛的场景 、 学习资料上的知识和习题 、 浏览报纸上国内外的新闻等活动,发现信息在我们日常生活和学习环境中无时不在,无处不有 。 进一步归纳出信息的一般特征:载体依附性 、 价值性 、 时效性 、 共享性 、传递性等;再通过 《史记》 中 “增兵减灶 ” 和 《三国演义 》 中 “空城计 ” 的典故,指出信息具有真伪性,现实社会中存在某些信息的假象,让学生在遇到不明信息时留意 。 ②人类发展史上有五次信息技术革命,了解发展的节点,让学生感悟在历史长河中信息技术对人类前行起到的推动作用 。 穿插介绍微软公司,微软公司在个人计算机和商业计算机软件 、 服务和互联网技术方面都是全球范围内的领导者,其开发的 GUI (人机交互界面) Windows 系统至今仍是全球操作系统的主导者 。 然后介绍国内红旗 Linux 从 1999 年 月创办到 2014 年 月,成立14 年之久的国产操作系统厂商衰败破产,增加了学生的危机感与使命感,激发了学生认真学习 、 自我发展 、 报效祖国的爱国情感 。 ③一般信息获取,就是搜索引擎的使用 ,是一种相对固化的认识,往往通过平铺式的教学完成教学任务 。 要打破学生这种依附课本知识的拿来主义,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创新意识,增强学生对网络技术发展多一些参与感和期盼感,可以设计以 “家乡特产知多少 ” 为切入点,从学生内联角度出发,打开学生思维的天窗,在体验中掌握多种搜索引擎的应用,这样既掌握了搜索引擎的应用,又培养了学生了解家乡 、 热爱家乡的道德情感 。 ④在信息的加工与表达模块,选择合适的软件加工信息,并以恰当的形式呈现在浏览者面前,在此章节中,教师适当将国产 WPS Office与微软 Office 进行对比,并且说明在一般计算机中大多使用的是微软 Office,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 另外通过激发学生学习和设计 、 展示学生的作品等,达到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 ⑤通过 “ 信息资源管理 ” 的学习,了解从古代的藏书阁 、 户籍管理,到近代的实体图书馆 、 档案管理,再到现代的数字图书馆 、 网络售票机构 、 在线联网学籍管理系统,人类社会的信息资源管理源远流长 。 通过 “选修课我做主 ” 的案例,简单了解数据库的构成 、 表的关联以及创建新的查询表,在教学过程中合作 、 尝试操作数据库,体验数据库的功能,引导学生充分认识到信息技术的强大优势,养成良好的数据管理的习惯和意识,将学生的视域引向技术背后的信息思想和信息价值 。 ⑥在信息的集成与发布的学习中,让学生认识个体应对自己发布的信息承担责任,事先要查询可靠的官方数据库,清楚自己发布错误信息可能产生的不良后果,不轻信谣言,不传播谣言,不误导别人,形成正确的道德信息观 。 ⑦强化信息技术的技术价值观 。 计算机技术是信息技术教学的核心 。 比尔· 盖茨曾经这样说过,计算机在未来社会就像现代社会人家中必备的螺丝刀一样 。 在信息技术课堂必须进行“道德渗透 ”,用好这把 “螺丝刀 ”,才能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 “人生观 、 信息观 、 道德情操 ”,达到培养文明,启迪智慧,培养其敏锐的 、 积极的捕捉信息 、甄别信息 、 处理信息的能力 。

(二) 选修 《网络技术应用》 教学过程中的德育目标和教学建议1. 德育目 标①倡导网络道德自律,养成良好的网络习惯,确立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健康的生活方式 。 ②体会网络与人类社会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认同网络的价值,正确地认识网络 、 网络技术应用与社会之间的关系,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 ③关心网络环境,树立热爱祖国 、 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2. 教学建议针对以上德育目标,笔者提出如下教学建议 。①2013 年 月第 32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调查统计报告显示,10-19 岁年龄段的网民占全体网民的 23.2% ,这表明青少年是网络的庞大群体,他们普遍缺乏自控力 ,痴迷网络游戏和上网聊天 。 这些信息向信息技术教育工作者传递了道德渗透的必要性 、 迫切性,我们应利用课堂的有利条件,有意识地做好道德教育在课堂中的渗透,培养他们良好的网络道德品质,形成网络道德自律 。 ②处在信息化的社会,网络信息高速流通,网络成了一种必不可少的渠道,网络及其衍生出来的新媒体充斥网络环境,为学生的学习和娱乐开辟了新的渠道 。 然而,与此同时,腐朽 、 落后 、 色情文化和有害 、 蛊惑 、邪教信息也通过网络传播腐蚀学生的心灵 。 在消极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学生可能会精神空虚 、 行为失范 、 误入迷途,基于此,我们在信息技术课堂中要明确指出网络的两面性,它既有满足学生学习生活的需要,服务社会的正面价值,也存在危机 、 隐患的负面影响 。 例如网络信息的获取部分,网络为信息的传播和获取提供了很大的便利,也使很多人随意地复制互联网信息,甚至随意地抄袭别人的成果,也使我们的学生过度依赖网络,学生本应该有的想象力 、 创造力消失殆尽,网络的信息资源可能导致学生在海量的信息资源中迷航 。 ③通过网络通信各工作原理,理解 DNS 域名解析的过程 、 网络中数据传输的过程,感受通信技术在网络互联中的核心价值 。 2014 年初,国内部分.com 域名网站 、 腾讯 、 百度 、 京东 、 优酷等大批网站无法正常访问,“断网 ” 的原因与 DNS 故障有关,从本质上说是掌握中国网站命门的 DNS 根服务器控制在美国人手中 。 DNS 根服务器是互联网运行的大脑和中枢神经,谁控制了 DNS 根服务器,意味着谁就有对互联网的最终控制权,这种情况直接威胁着我国的网络安全 。通过这样的内容讲解,使学生认识到,不管难度有多大,都必须迎难而上,建立属于自己的根服务器,从而树立热爱祖国 、 增强振兴中华民族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

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官网:http://www.jcjyyjbjb.com/

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研究杂志社教育论文发表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