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学后教,自主互动” 课堂教学模式的实践
龚常明
余文森教授在 《论有效教学的三条 “铁律 ”》 中讲道,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 (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 。 也就是说,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和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 、 方法 。 这些思想和理念告诉我们在中高年级进行 “先学后教 ” 的必要 。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 “教 ” 与 “学 ” 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 。 通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感到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有效的“学 ” 与 “教 ”。
关键词:先学所谓 “先学 ” 就是学生在教师还没 “开讲 ” 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 。 时间上可分为课前学 、 课堂学和课后学,形式上有独立学 、 小组合作学 、 组员之间的互学和同学的 “教 ” 学 。 不论那种学,对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后如何检查 、 交流 、 展示所学,教师在开始时应给予较为明确的引导,即给学生提示 “先学 ”的提纲 。 这对开始接触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他们初步形成习惯,具有一定先学能力后再适当放学 。
1. 课前学
这与以往课堂的课前预习相似,但是在 “先学后教 ” 的模式中它的内容更广泛,对学什么 、 学到什么程度指向性更明确 。 为了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先学,我的做法是统一要求加个性选择:要求每位学生建立“ 自主学习记录本 ” 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 。 内容分为“ 我会读 ”— —给 课文后要认的字注音; “ 我会写 ”——给精读课文后要求会写的字组两个词; “我的问题”——针对课文提 2~ 3 个问题; “我的体会”——写下自学后的初步体会或感受; “我的积累”——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至少 4 个以上; “我的创造” (选做) ——可对课文中有特点的句段进行仿写、 改写或续编课文内容。“自主学习记录本” 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课前由每组的小组组长负责检查、 批改,并读给同桌或“一对一” 的帮扶同学听,教师随机抽查。 学生按以上的要求“先学”,其目的性、 任务性更明确,并将读、 写、 思、 查相融合,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 (预习) 习惯。
2. 课堂学
这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 、 互学 、 帮学 。“先学后教” 课堂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 探究式学习 。 为让学生学得更加有序、有效,我在每节课都拟定导学提纲,学生依据提纲先自学,再进行组内或全班的交流讨论,这是“先学后教” 课堂的主要环节之一,在拟定导学提纲时要注意层次性、 可操作性,语言的叙述要精简、 易懂,最好要有学法的渗透。 例如 《生命 生命》 的导学提纲:①自由朗读课文,概括第 2 至第 4 自然段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后写到白板上。 ②用横线画出第 2 到第 4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词句,用抓关键词或联系作者、联系生活的方法写写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 学生读了这份提纲后对学什么、 怎样学、学后如何交流等都会有较清晰的认识。
3. 课后学
“ 先学后教” 课堂上较多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式、探究式,独立自主地在课前或课后学。 课前重在文本的学习,课后重在对文本的拓展、 延伸,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 走进文本还要跳出文本”。 课后的“ 学” 也要有法、 有度、 有纲,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到“些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开展集体学习活动,促进教学内容的二次创造 。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人生中难免有挫折 》 时,笔者发现,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他们对 “挫折 ” 有着自己的看法,对 “挫折 ” 给人生带来的影响与启发有着自己的见解 。 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并不着急为“挫折 ” 下定义,不着急对挫折的正能量与负影响作定论,而是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把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正方观点 “ 挫折是财富 ”,反方观点 “ 挫折是灾难 ”。 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 。 课前有的积极查阅材料,有的用心准备发言,有的热烈讨论如何陈述这个观点;课中班级的气氛活跃,不少学生还创造性地结合历史人物 、 诗歌 、 流行歌曲 、 生活实例等展开论述,思维清晰且活跃 。
总之,教学效率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教学考量指
标,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
生身心发展的转折点,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抽象逻辑
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用心营造心理相容 、 气氛活跃
的思想品德学习氛围,以高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