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文森教授在《论有效教学的三条“铁律”》中讲道,当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阅读教材和自己思考的时候(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阶段),就要先让他们自己去阅读和思考。也就是说,当学生处于相对独立和基本独立的学习阶段,具有一定的独立学习能力时,必须先学后教,这是教学的一条规则和规律,而不是一种可以采用也可以不采用的方式、方法。这些思想和理念告诉我们在中高年级进行“先学后教”的必要。在阅读教学中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关键。通过一年多的课堂实践,我感到教师可以抓住时机,通过以下方式来进行有效的“学”与“教”。关键词:先学所谓“先学”就是学生在教师还没“开讲”的情况下进行的学习。时间上可分为课前学、课堂学和课后学,形式上有独立学、小组合作学、组员之间的互学和同学的“教”学。不论那种学,对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学后如何检查、交流、展示所学,教师在开始时应给予较为明确的引导,即给学生提示“先学”的提纲。这对开始接触这种教学模式的学生来说尤为重要,当他们初步形成习惯,具有一定先学能力后再适当放学。
1.课前学这与以往课堂的课前预习相似,但是在“先学后教”的模式中它的内容更广泛,对学什么、学到什么程度指向性更明确。为了能让学生知道如何先学,我的做法是统一要求加个性选择:要求每位学生建立“自主学习记录本”来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内容分为“我会读”———给课文后要认的字注音;“我会写”———给精读课文后要求会写的字组两个词;“我的问题”———针对课文提 2~3 个问题;“我的体会”———写下自学后的初步体会或感受;“我的积累”———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至少4 个以上;“我的创造” (选做)———可对课文中有特点的句段进行仿写、改写或续编课文内容。“自主学习记录本”要求学生在教师讲课前由每组的小组组长负责检查、批改,并读给同桌或“一对一”的帮扶同学听,教师随机抽查。学生按以上的要求“先学”,其目的性、任务性更明确,并将读、写、思、查相融合,有利于学生养成较好的阅读(预习)习惯。
2.课堂学这主要是学生在课堂上的自学、互学、帮学。“先学后教”课堂在形式上最大的特点是以小组为单位进行的合作、探究式学习。为让学生学得更加有序、有效,我在每节课都拟定导学提纲,学生依据提纲先自学,再进行组内或全班的交流讨论,这是“先学后教”课堂的主要环节之一,在拟定导学提纲时要注意层次性、可操作性,语言的叙述要精简、易懂,最好要有学法的渗透。例如《生命生命》的导学提纲:①自由朗读课文,概括第2 至第4 自然段的意思,在小组内交流后写到白板上。②用横线画出第2 到第4自然段中感动自己的词句,用抓关键词或联系作者、联系生活的方法写写从这些词句中体会到什么,并在小组内交流。学生读了这份提纲后对学什么、怎样学、学后如何交流等都会有较清晰的认识。3.课后学“先学后教”课堂上较多的学习方式是合作式、探究式,独立自主地在课前或课后学。课前重在文本的学习,课后重在对文本的拓展、延伸,因为“教材无非是个例子”“走进文本还要跳出文本”。课后的“学”也要有法、有度、有纲,学生才能更好地做到“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如学了《生命生命》一课后,让学生读读霍金、张海迪、雷锋或生活中让你敬佩的人的故事。学了《猫》一课后,让学生学习课文的写作方法,观察自己喜爱的动物,先想想它的特点,再把它写下来。关键词:后教在“先学后教”课堂中有条理、有准备的“教”与以往的课堂相比要少得多,以往的课堂因“教”在“学”之前,“教”带有较大的示范性、引导性、神秘性。“先学后教”式的课堂因“学”在“教”之前,学生在上课前对所要“教”的内容已有自己的阅读体验和个性的理解,并且课堂上也更加注重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教师已由原来的设计者、主控者、主讲者变成倾听者、点拨者、服务者,教师的“教”更具渗透性和间断性。这就要求教师在寻得“教点”后,要抓住时机,进行散却精的“后教”。
1.查中教检查学生的“先学”情况,利于督促学生养成课前先学的习惯,是了解学情、以学定教的重要一步。通过检查学生对字词、课文内容、朗读等的学习情况,在这种以查待测的过程中,教师往往会发现学生在“课前学”中出现的一些较普遍性的问题,然后可以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省时而高效。例如在教学《鲸》一课时,在检查“先学”的情况中发现学生对生字“腭”“肺”的书写和理解不到位,课堂上我用画草图标位置的方法让学生写出“腭”“肺”两字,并告诉学生写“肺”时要上下连贯呼吸才顺畅。学生经过这种有针对性的教学后对这两个字的印象和理解加深了,考查时与以往相比出错的情况减少了很多。2.议中教每节课都有小组讨论交流是“先学后教”课堂的最大特色和亮点。为了能及时了解学生的讨论交流效果,教师要对每组的讨论情况进行巡视,有时还要沉到一些小组中,此时教师会发现学生“学”中的盲点、疑点,这时教师针对讨论交流中出现的问题,采用或集中、或分散、或个别交流的形式进行讲解,将“理应教”的内容有机渗透,既分解了教师教的内容,又因针对的是“议”中的问题,学生听讲的兴趣更浓,达到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例如在教学《猫》一课时,让学生讨论“猫有什么特点,作者是如何把猫的特点写具体的”这一问题时,部分学生不理解“既胆小又勇猛”也是“古怪”的表现时,我采用个别交流的方式来“教”;而对作者是通过具体事例来写猫的特点,大部分学生都不能理解时,我采用了全班讨论、交流的方式来“教”。3.练中教“__________先学后教”的课堂倡导“堂堂清”,每节课都要根据课文特点和学生实际设计“当堂训练”习题。在学生做题及交流中常会发现学生学习中的难点,此时教师为一些学困生、后进组指点迷津或给他们讲讲“悄悄话”,能最大限度地调动每个小组、每一位学生的能动性,能让多数的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例如在教学《飞船上的特殊乘客》一课时,在“当堂训练”中让学生判断下列句子用了哪种说明方法:“1.太空葫芦可以长到1 米长。( )
2.果实有的比篮球还大,有的却比鸡蛋还小。( ) 3.一些植物种子后代朝着人们所希望的方向改变,如果实变大,抗病性增强。( )”对个别学生和部分小组我进行了引导,而对其他学生我只是在全班进行评议,并让学生说说判断的理由。总之,学生“依纲先学”才更有目标性、有效性,教师“寻点后教”才更有针对性、实效性。学生的“先学”是教师“后教”的基础,教师的“后教”是为了促进学生更好地“先学”,是对学生“先学”的提升。(作者单位:光泽县止马中心小学,福建光泽,354101)些具有开放性的探究活动,启发学生以小组合作探究的学习形式,开展集体学习活动,促进教学内容的二次创造。在教学苏教版初中思想品德九年级第三课第一框《人生中难免有挫折》时,笔者发现,现在的初中生思维活跃,个性鲜明,他们对“挫折”有着自己的看法,对“挫折”给人生带来的影响与启发有着自己的见解。因此,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笔者并不着急为“挫折”下定义,不着急对挫折的正能量与负影响作定论,而是设计了一个辩论活动,把班级学生分为两大组,正方观点“挫折是财富”,反方观点“挫折是灾难”。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积极性很高。课前有的积极查阅材料,有的用心准备发言,有的热烈讨论如何陈述这个观点;课中班级的气氛活跃,不少学生还创造性地结合历史人物、诗歌、流行歌曲、生活实例等展开论述,思维清晰且活跃。总之,教学效率是我们不能不考虑的教学考量指标,在初中阶段的思想品德教学中,教师应该抓住学生身心发展的转折点,精心创设有利于学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教学活动,用心营造心理相容、气氛活跃的思想品德学习氛围,以高效率、高质量的教学实践活动促进学生思想品德水平的提高,陶冶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素养,让学生的思想品德自主学习能力与运用能力得到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