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瓶颈与突破 从教条式德育到逻辑式德育的转型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目前学界的理论创新只是拉近了德育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要想从根本上突破德育工作中的瓶颈,需要从教条式德育向逻辑式德育转型。文章论述了德育的本质和德育工作中的十大关系,提出利害关系分析法是逻辑式德育的基本分析方法,阐释了德育的基本逻辑是教会人如何在处理十大关系中找到均衡,指出应将情景教学和主题辩论作为逻辑式德育的主要施教方法,最后谈到如何从历史观的角度把握道德评价,以及如何对德育工作做闭环处理。

 论中学班主任工作的瓶颈与突破

从教条式德育到逻辑式德育的转型

 

【摘要」目前学界的理论创新只是拉近了德育与学生的空间距离,要想从根本上突破德育工作中的瓶颈,需要从教条式德育向逻辑式德育转型。文章论述了德育的本质和德育工作中的十大关系,提出利害关系分析法是逻辑式德育的基本分析方法,阐释了德育的基本逻辑是教会人如何在处理十大关系中找到均衡,指出应将情景教学和主题辩论作为逻辑式德育的主要施教方法,最后谈到如何从历史观的角度把握道德评价,以及如何对德育工作做闭环处理。

一、德育工作的长期瓶颈与突破方向

    1.德育问题的表现

    我国在中学德育工作方面一直投人比较大,无数科研工作者和在职教师先后发表了自己的研究成果,学者冉亚辉在综合往年学界的各种观点后指出:“中国德育学者对中国德育的批判反思较多,但对于德育理论建构较少。批判主要集中在以下几方面:中国德育是一种灌输性的教育方式,中国德育严重影响了个体的创新能力,中国德育忽视了个体的主动性,中国德育有泛政治化的问题,中国德育脱离了学生生活的世界。”l,〕这些问题也恰恰是中学德育工作长期以来形成的瓶颈,但为了学生健康成长,德育工作又不得不继续开展,于是就出现了“鸡肋的德育”。    2.目前理论创新的现状与不足    针对这些问题和新时期的时代特点,近两年来涌现出很多对网络德育、德育信息化管理系统,利用传统道德经典开展德育工作,以及德育生态等方面的探究。这些多点开花的学术创新,在一定程度上为学校更好地开展德育工作提供了指导。然而,网络德育只是德育工作渠道的扩展;信息化管理作为辅助工具只能提高德育工作的“管理效率”;利用传统道德经典可以扩宽德育视野,但需要去粗存精;德育生态则需要依附于生态课堂,而生态课堂目前在构建标准、评价系统等方面的理论还不成熟。    3.瓶颈出现的根本原因与突破方向    新渠道、新技术、新理念方面的探究,可以拉近德育和学生的空间距离,但如何从根本上避免教育灌输化,还应该对德育的内容进行纵深挖掘,寻找出路。就目前来看,德育工作的内容主要呈现出教条性强的特征。从古代提出的八德,到今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于阅历丰富的成年人,理解起来并不难,而中学生只具备片面的社会经验和一定程度的思考能力,情绪和思维比较活跃,叛逆性和好奇心比较强,如何让学生真正理解,让学生将“标签式”的词条“内化”,这是技术工具之力所不及的。所以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德育工作的内容,应该从教条式的道德规范,转向道德思维逻辑的养成训练。二、逻辑式德育的体系初探    培养道德思维逻辑,即逻辑式德育,目前研究成果相对较少,通常只是论证其重要性。本文将从德育的本质出发,探索基本的逻辑框架、分析方法和基本思路,对逻辑式德育进行探析。    1.德育本质的探究    德育的本质是德育基本理论的核心问题。张忠华教授在做教育部重点课题《德育本质研究与反思》时,综合分析前人转化论等理论观点,指出德育本质对简单圆满的回答就是:“培育人的品德的教育活动。”[2]而学者赵志毅、张鹏程在反思“规范说”与“生活说”的基础上,认为学校德育意味着教育学生追求“善的生存”方式。13]在传统德育侧重教条式内容的背景下,这些对德育本质的挖掘都偏重价值取向的教化。根据伶文、田官贵《教育本质论的理论依据》中的论点,人的利益理论是德育本质论的理论依据。因此,从德育的逻辑角度进行纵深探究,就需要基于人类行为的利益诉求。[4]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作为一种生物体,人的行为在根本上是趋利避害的;而作为拥有复杂认知系统的高级生物,对“利”的认知,并非仅限于感官刺激和物质需求,还有对名和信念等精神层面的诉求。在个体差异存在的基础上,每个人追求着自己认为的利好方面,个体行为之间就会呈现“和谐与冲突”并存的现象。为了减少冲突,于是便有了对德育的需求。因此,德育本质上是讲授社会个体行为在空间与代际关系中的均衡解,所谓均衡,即为了使自己能更好,没有任何一方存在改变现状的动机。    2.德育工作中的十大关系    既然德育是讲授社会关系的均衡解,那么我们有必要理清道德需要处理哪些具体的社会关系。马克思说,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中把社会关系分成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古典道德则从“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家一国”结构展开,然而这些大线条的标准,往往会对我们具体分析今天具体的道德现象形成盲点。通过考察个体所在圈子的不同特性,并综合古今各种道德规范,我们可以划分出今天道德处理的十大关系:空间上个体与异性、家庭、集体(团伽、学校、职业、国家、虚拟信息对象的关系,代际上个体与长辈、兄姐弟妹、晚辈的关系。    在每个关系单元中寻找预防冲突的方案,就要带着利好双方、有所谦让的态度,寻找均衡点。以虚拟信息对象为例,作为新时代产物,虚拟交际中  }. t;干右干,.lrn丰宁‘占八自ti\     r,曰”了、1- t}m=t h-}h- C7、书.行交流,造成传统道德经常“失语”。网友们在长期实践中为了避免冲突和误解,对严肃正式的社交词汇和语句进行了文化消解,找到了诸如卖萌语言、淘宝体等,给大家带来了娱乐,避免了潜在纠纷。这些可以看作是网络道德行为的萌芽。    3.利害关系分析法    从上所述的道德逻辑出发,古今中外的各种道德规范,就变成了处理十大关系中的“选项集合”。如何填人这些道德选项,就要用到利害关系分析法。利害关系分析,是对所要处理关系的道德选项进行利益和伤害的权衡,对自己的行为进行取舍。比如,尊老爱幼,在空间上并没有利益交集,现在很多独生子女对这方面不敏感,出现对长辈起外号,戏弄小孩子的行为。如果只是教育那些附加在思维上的信条,往往会给青春期思维活跃的孩子留出叛逆的空间,因为“叛逆”根本上是对利害关系不敏感,从而显示出类似“初生牛犊不怕虎”的行为现象。    代际之间的关系处理为什么要填人尊老爱幼的道德选项?因为代际之间是会有“效仿”行为存在的。如果我们对老人不尊重,比我们年龄小的看到后会加以效仿,从而形成风气,最终伤害到自己,出现恶性循环的混乱的社会格局;实际上长辈比晚辈经历了更多生活的艰辛,尊重他们,可以为自己的将来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就会出现良性循环的均衡稳定的情况。这是尊老爱幼长期存在的内在动因。只有通过利害关系分析法,才能彻底揭示每个道德选项存在的理由,以及与每个个体切身的关系。    4.逻辑式德育的教学方法    至此,我们论述了德育的本质和德育处理的十大关系,提出了利害关系分析是逻辑式德育的基本分析方法,阐释了德育的基本逻辑就是教会人如何在处理十大关系中找到均衡解。那么,用什么方法把这些内容教给学生,拉近学生与德育的心理距离呢?    首先,需要采取情景教学法。教师作为导演,设置情景、提出问题,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其次,带领学生通过情景分析,自觉总结并领会德育的本质。再次,通过主题辩论会,引导学生熟练掌握利害分析法。最后,综合运用多媒体网络、信息管理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