略论后期中等教育的性质、地位、功能和作用
—一个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
〔摘要」后期中等教育是中等教育的后期咸高级)阶段,教育对象为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或者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的青少年。它既实施普通教育,又实施一定的职业、技术、专业教育,因而具有很强的复杂性。在现代社会,基础h}、国民性和大众性构成了后期中等教育的基木特性。把握好后期中等教育的社会功能和木体功能或者实然功能和应然功能的统一,是探讨后期中等教育改革的原点。
后期中等教育在我国被称为高级中等教育”、高中阶段教育’夕等。世纪之交,我国明确提出了犷大高中阶段教育’夕规模、伏力发展高中阶段教育”的奋斗目标,这表明在普及义务教育之后,发展高中阶段教育将成为我国新世纪一段时期内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战略重点。在这样的背景下,从国际与比较教育的视野来探讨后期中等教育的一些基本理论问题,不仅对我国中等教育理论建设有所启发,而且对我国高中阶段教育的政策制定和实践展开有一定参考意义和借鉴价值。
一、后期中等教育的概念释义
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后开始,世界许多国家为适应其社会政治、经济等发展的需要,将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前半段统一置于义务教育的范畴,而把后期中等教育作为一个相对独立的学校教育阶段来对待,在制度、政策以及实践层而对其改革与发展给予了很大关注。然而,对于后期中等教育这个概念,各国间还有不同的理解和阐释。 从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看,一般把中等教育分为两个阶段,或曰前期、后期两段,或曰初级、高级两段,后期或高级的阶段就是后期中等教育。我国的有关法规如高等教育法》)把后期中等教育称为‘高级中等教育”。有学者在研究中,亦采用这一称谓。如诸惠芳在佃外高级中等教育结构及基本类型概论》一文中,就采用了这个概念匡〕。我国的官方文件中还有高中阶段教育”的提法,如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佃务院关于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的实施意见》、沥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而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佃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和登国教育事业第十个五年计划》等都是这样提的。另外,在学者的研究中,还有用`}J7中后教育”创pp.52-h5),信期中等教育”色〕等概念的。可见,在我国,对于后期中等教育这一概念还有不同的运用,但这并不是说对这一概念范畴下的问题的探讨存在着重大差异。
在英语中,后期中等教育一词用uppersecondary education”来表示。但这个词汇在美国和英国所代表的含义不尽相同,美国把它视为高级中学,而在英国,它是指第六学级的高年级。 在德国,有‘中等高级教育领域’夕或‘中等高级教育阶段”的概念,它相当于本文所说的后期中等教育。德国的中等高级教育包括处在中等初级教育之上、高等教育之下的普通教育学校和职业教育学校实施的教育,涉及到10-12年级或11-12年级、11-13年级。 在日本,后期中等教育一词用得比较广泛。日本学者佐佐木享指出,后期中等教育是指把中等教育分为前期和后期情况下的后期教育及其制度,后期中等教育阶段的教育对象是从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的少年和青年“〕。另一位日本学者后藤诚也认为,所谓后期中等教育,是指在把从十一二岁开始的中等教育阶段分为两段情况下的后半段。在该阶段,学生的年龄段为15-18岁}7。另外旧本中央教育审议会于1966年10月发表的咨询报告数于后期中等教育的扩充、整顿》对后期中等教育作了如下阐述:1)对于15-18岁的所有青少年,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其能力,而在义务教育完成后的3年间,通过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及其他教育训练,提供有组织的教育机会;2)教育的内容及形态须适应每个学生的性向、能力、出路和环境,同时在考虑社会要求的基础上,实现多样化;3)通过所有的教育训练,尊重人格形成上所需要的普通教育,培养作为个人、家庭人、社会人和国民的深刻觉悟和社会性智慧g〕。这些观点代表了日本对后期中等教育概念的基本认识。 为了对国际教育进行统计和比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JNESCO)曾经于1975年颁布了佃际教育标准分类》,并于1997年对这个标准分类进行了修订。根据修订后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教育划分为七个等级和不同类型,后期中等教育属于第三级教育和第四级教育。第三级教育指的是中等教育的第二阶段,即高中阶段,而第四级教育则指的是非高等教育的中学后阶段}} }p.51-52 ) o 根据以上阐述我们可以认为,所谓后期中等教育,是指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学校教育制度中,在把中等教育分为前、后期两段或者初、高级两级的情况下,属于后期或高级的中等教育的那一阶段。其主体包括国际教育分类中的第三级教育,但也包含第四级教育的一部分。由于各国学制不尽统一,学生的在学年龄不尽一致,大体上在十四五岁到十七八岁或者十五六岁到十八九岁之间。作为其存在形态,既有普通教育,也有职业和技术教育或专业教育;既有正规的全日制学校教育,也有非正规的部分时间制学校教育或社会性的教育或训练。从其学生的出路上看,它既是为升入高等教育做准备的教育,又是为社会直接输送建设人才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