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近代中国“因材施教”实践观的变迁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因材施教”思想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自近代以来,我国在列强入侵的历史背景下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材施教”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国时期,社会实际教育用分科教学的形式来培养社会所需实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用分科基础上的分班(组)教学来体现“因材施教,’;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因材施教”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因材施教”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网络教学更是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近代中国“因材施教”实践观的变迁

 

【摘要】“因材施教”思想自创立以来,经历了不断发展的过程,尤其是自近代以来,我国在列强入侵的历史背景下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因材施教”思想也随之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民国时期,社会实际教育用分科教学的形式来培养社会所需实用人才;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教育实践中用分科基础上的分班()教学来体现“因材施教,’;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多元智力理论和建构主义理论为“因材施教”思想提供了理论支撑,使得我们对“因材施教”思想的认识进一步加深,网络教学更是为“因材施教”的实施注入了新的活力。

    “因材施教”是我国古代教育思想中一条重要的原则,它由我国教育家孔子创立,但其明确的提法却来自于朱熹对孔子教育经验的概括—“孔子教人,各因其材”。孔子这一思想的创立,是源于他对学生个体间的差异以及这种差异与教育之间相互影响的深刻认识。这一思想自创立后就被我国历代教育家所继承,一直流传到现代。在历史长河中,由于各个时代的教育背景不同,“因材施教”思想也在不断发展。本文拟对近代以来这一变化进行大致的梳理,试图对这一变化背后的教育现代化进行探视。    一、1840年至1949:人才甄选分流下的“因材施教”    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我国在西方列强坚船利炮的攻击下开启了现代化的进程,近代教育也随之起步,洋务教育、维新教育以及民国建立后的教育革新纷至沓来。在这一过程中,有关“因材施教”思想的表述主要见于当时的教育家的著作中。    陶行知先生在《教学合一》一文中写到:“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从前的先生,只管照自己的意思去教学生,凡是学生的才能兴味,一概不顾,专门勉强拿学生来凑他的教法,配他的教材。一来先生收效少,二来学生苦恼太多。”匡」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一文中,他又对“因材施教”做了一个通俗易懂的比喻:“松树和牡丹花所需要的肥料不同,你用松树的肥料培养牡丹,牡丹会瘦死,反之,你用牡丹的肥料培养松树,松树受不了,会被烧死。培养儿童的创造力要同园丁一样,首先要认识他们,发现他们的特点,而施以适宜之肥料、水分、太阳光,并须除害虫,这样,他们才能欣欣向荣,否则不能免于枯萎。”团不仅如此,在他创办育才学校时,更注意将“因材施教”的思想运用于实践中,“设了音乐、戏剧、文学、社会、自然、绘画六组,依据智慧测验、特殊测验选拔难童加入最适合其才能兴趣之一组学习,以期因材施教,务使各得其所”。[3]蔡元培先生也非常关注“因材施教”,他说:“应深知儿童身心发达之程序,而择种种适当之方法以助之。如农学家之于植物焉,干则灌溉之,弱则支持之,畏寒则置之温室,需食则资以肥料,好光则复以有色玻璃。”田更为难能可贵的是,他提出了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关注,“一位教员,断不能知道个个学生的个性;所以在学生方而,也应自觉,教我的先生,既不能很知道我,最知我的,便是我自己了。如此,则一切均须自助才好”。Csl    两位教育家对“因材施教”的理解是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供趣爱好、智慧、身心发展状%J},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中,曾有过以社会地位等级来区分人,从而施以不同教育的思想。两者相比较,民国时期教育家的认识更为进步。然而,这样的认识在当时的具体实践中是否有所体现呢?    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夕,我们的民族经历了从救亡图存到相对稳定再到反抗侵略和压迫的过程,这期间社会波折不断、动荡不安,但中国现代化的进程仍在进行,这其中就迫切需求大量实用人才。蔡元培的实利主义教育思想、黄炎培的职业教育思想以及以此为基础的职业教育思潮都是在这一时代需求下应运而生的。社会需求大量的实用人才,这反映到教育上,就是依照社会所需,分设科目以便培养人才。比如,早在洋务运动时期,就曾为满足不同行业的需求而设立各类同文馆、武备学堂、电报学堂、矿业学堂和西医学堂。在清末的“壬寅学制”中就将大学堂分设“政治、文学、格致、农业、工艺、商务、医术”7科。到了民国年间的“新学制”中,分科更为成熟,甚至延伸到了中学阶段,将“高级中学分为普通科和职业科。普通科分文学、社科和数理三类,又分为两组,第一组注重文学和社会科学,第二组注重数学和自然科学;职业科分农、工、商、商船四类”。Csl    我们看到,在这一时期,尽管在教育家的思想中要求尊重儿童的兴趣特点和身心发展状况,对学生采取不同的教育,但由于社会发展的需要,我们更多的是顾及各行业实用人才的需求。人们是以社会需求之“框”来衡量学生之“材”的,学生有没有“材”,有哪一方而的“材”,都是由这个“框”决定的。在这种情形下的“因材施教”,实际上是根据社会分工与职业所需,对不同资质的学生进行分科教育,进而培养各行业所需要的实用人才。这也就从一个方而解释了为何诸如设计教学法、道尔顿制和文纳特卡制等由西方传入的注重学生自主性和个性的教育教学方法制度会在短时间的兴起后又迅速归于沉寂这一现象。综上所述,这一时期的“因材施教”是一种对人才甄选分流,培养实用人才的“因材施教”。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