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教育中的语音教学
现代汉语教育非常重视声调教学,而在古代,虽然没有“语音”“语法”这样的概念,但是传统的“小学”对汉语语音的声母、韵母、声调借韵学研究还是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当时对汉语语音的教学,特别是声调的教学,比现代更重视,训练更严格,要求也更高。其中蕴藏着许多珍贵的经验,值得我们仔细揣摩,认真继承,以便吸取学习母语、运用母语的有效方法。、古代诗文形式美的共同基础仗,是近体诗中最讲究的两件事;古体诗中,也不能完全不讲究它们。”元代以后汉语语音发生巨变,“入声”转移到“平”“上”“去”三个声调里去(即所谓“入派三声心,但是古诗文创作仍以唐宋时期的“平仄四声”为规范。 事实上,不仅诗歌依赖平仄,艺术性散文也要讲究平仄。可以说,“平仄四声”是古代诗文形式美的共同基础。因此,传统文化教育极其重视“平仄四声”的教学训练。 古代中国幅员辽阔,方言复杂,对人们交流造成诸多不便。秦统一中国后,原来六国的方言进入共同语,使平声和入声分化出上声和去声,形成四个声调。汉代以前,人们并未意识到声调在美化语言方而的重要性。齐梁时受佛教梵文诵经的启发,人们觉察到自己的汉语里也存在声调,于是选出“平”“上”“去”“入”四个字作为四个声调的代表,称为“四声”。南北朝沈约(<441- 513单提出“四声八病说”,把“四声”引入诗歌创作领域,将古诗文的形式美提升到一个全新的境界。 隋唐时候举行科举考试,官方颁布的韵书,例如《切韵》《集韵》,都按“四声”编排。唐宋时候写诗填词,遵循汉语韵律美的原理,把平声称为“平”,上声、去声、入声合称为“仄”,“仄”就是不平。古诗文中“平”和“仄”交替使用,或者对立呈现,就能产生抑扬顿挫的音乐美、韵律美。诗谱通常用。表示“平”,用.表示“仄”,用③表示“可平可仄”,如杜甫的《绝句》:
两个黄丽鸟鸣翠柳二、传统教育注重“平仄四声”的教学训练 二0 0 0二 行白鹭上青天 ③0…0 0 “平仄四声”不仅是诗歌音乐美的基础,也是构成建筑美整齐的对仍和意境美峙意的境界的条件。王力先生《汉语诗律学》指出:“平仄和对 古代中国虽然发明了“直音”“读若”“反切”等注音方法,但是由于受技术条件的限制,无法有效地进行语音教学,就把教学重点放在“调四声平仄”上而,因为这是写作旧体诗文不可缺少的基本功。例如明代沈鲤撰写的《义学约》,说到教学程序,就涉及“调平仄”的教学:“诸生到齐,排班,与先生作揖,仍分班对揖。……写仿毕,调平仄,对句。” 清代刘坡公编撰《学诗百法》,所举“百法”的第一法,就是“练习四声法”书中列出“平上去入”四声练习的丰富范例,例如: 东董冻笃同动洞独空孔控哭 蒙蝶梦木隆拢弄陆钟肿种烛 松惊宋粟容拥用浴江讲绛觉 知指志质时氏侍日诗矢试失 清代汉语“四声”己经不再是隋唐时候的“四声”:“平声”己经分为“阴平声”和“阳平声”,如清声母的“东”读阴平声,浊声母的“同”读阳平声。“东董冻笃”“空孔控哭”“钟肿种烛”“松惊宋粟”等是清声母的“四声”例字,而“同动洞独”“蒙嵘梦木”“隆拢弄陆”“容拥用浴”等都是浊声母的“四声”例字。但是写作旧诗文,还必须按照中古时候的“四声”,因为八股文和试帖诗都有严格的规范,特别是对“平”“仄”的讲究,被视为科举的技术}h}门槛。
辨别“四声平仄”的教育,一直延续到光绪皇帝
废比科举考试之前。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
屋》写道:“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
“对课”训练的前提条件,就是“四声平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