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内容替代”让音乐教学更高效
音乐教学中的“内容替代”,是在合理安排音乐基本课程内容的基础上,从学生的爱好和兴趣出发,用内容和主题相近,同时又富有时代气息的歌曲,把教材中与师生“日味”不符的歌曲换掉。这样,可以让小学的音乐教学更受学生欢迎,教学更高效。现以苏教版小学音乐五、六年级音乐教材为例,谈谈如何进行“内容替代”。
1.内容替代要注意时代感 教师在选择给学生教什么歌曲时,应当选那些跟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的歌曲,这样才能让音乐教学贴近社会和学生生活。通常我们的教材都会选择一些经典作品介绍给学生,这是音乐教育必须坚持的。但是,在选择这些经典作品时还应该注意不同时代学生的身心特点,选择符合学生心理需求的作品。教材内容要努力做到经典性与时代性和谐统一,从而让学生能更多地吸取营养,提高艺术索养。
学生的兴趣和爱好不同,对歌曲的喜欢程度也不同。例如,六年级下册(下同)的《小白菜》这首歌曲,教材选用它的目的是想教育学生珍惜今天美好的生活。但是很多学生不太喜欢《小白菜》的内容和旋律。同样是珍惜美好的生活,目前这一主题的流行歌曲有很多,学生都很喜欢。例如,由龚琳娜一家演唱的《天马行空》就深受学生的喜爱,它曲调欢快、优美。又如,《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和《春晓》这两首儿歌,歌词充满童真、童趣,同样能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美好,从而珍惜时光。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把《小白菜》换成学生喜欢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或《春晓》,这样教学效果就会更好。
2.内容替代要注意简易化
在进行音乐主题替换时,除了要注意时代感,还要注意替换上那些简单易学的歌曲,换掉那些让学生觉得有难度的歌曲。因为如果曲调很难,超过学生的接受能力,就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不能调动学生的参与欲望。例如,对于《李玉莲调》这首苏北民歌,歌颂了李玉莲等劳动人民干活的热闹场面。但是很多学生觉得难听,再加上曲调不易掌握,学生就觉得这个曲子比较怪,一唱就笑,课堂乱哄哄的,教学效果自然不好。因此,教师应该选择一些相对简单的歌曲,这样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就会发自内心地积极学习。例如有些学生喜欢S.H.E组合的《不想长大》这首歌,其实它有部分旋律是从莫扎特的《第四十交响曲》演变来的;而S.H.E的《Remember》主旋律则是《天鹅湖序曲》的主题音乐。同样,学生喜爱的周杰伦,他的作品如《青花瓷》《东风破》《菊花台》等,不但曲美词雅,而且还通过运用二胡、琵琶等民族乐器营造出流行音乐的中国风特色。有了流行音乐的渗透与帮助,学生就比较愿意去亲近古典音乐和民族音乐。
3.内容替代要注意精彩化
兴趣是学生学好音乐的动力和终身喜爱音乐的必要前提。内容替代要注意以精彩替代平淡,这样才能引发学生无穷的疑问,才能更好地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例如,五年级下册的《甘洒热血写春秋》是京剧《智取威虎山》选段,但是很多学生觉得难听,不喜欢唱,毕竟歌曲所表现的生活离我们现在已经很远了。由于内心对这首歌有抵触,一旦演唱这首歌遇到高音,教师范唱用上“假声”时,学生就会笑个不停,教师也会觉得不容易控制课堂秩序。即使有部分学生很认真地学,但是由于声线达不到那个位置,就会唱得既吃力又难听,其他学生就会更不愿学。怎么办?后来笔者通过调查发现,学生对带有戏曲风格的歌曲很感兴趣,例如《贵妃醉酒》《唱脸谱》等,而它们在旋律、配器等方面都很有时尚感,因而也就显得很精彩。教学时,不妨让学生边唱边表演,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也真正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索质。
教材是教学的依据,是根据课程标准选编的课本,它有很高的权威性。但是,在教学中我们要用新课标理念审视新教材,辩证地使用教材,用积极的态度来认识问题寻找对策,这样才能使我们的小学音乐教学改革得以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