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让数学课堂充满快乐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如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让“痛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让数学课堂充满快乐

 

如何使学生对数学学习感兴趣,让“痛苦”的学习变成“快乐”的学习,经过多年的教学经历和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让学生在实践中、活动中学习,把学习变成一件快乐的事  

 课程标准和新教材充分体现了现代教学的“生本”意识,数学教学内容多取材于生活实例,培养学生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改变过去单纯的机械记忆和模仿,逐步培养学生主动、合作和探究学习的能力。例如,七年级数学()的第一章,首先就是“丰富的图形世界”。从学生能看得见摸得着的实际物体出发,避开旧教材抽象的“字母表示数”的教学难点,使学生消除对中学数学的畏难心理。同时,学生在制作和寻找几何体的过程中,对几何图象有着比较直观而感性的认识,兴趣高涨,在课堂上讨论时非常积极地发表自己的见解,有些看法和观点是教师在课前备课时预想不到的,加上合作交流,体现“团结就是力量”,将课本上的知识外延化,在轻松、自然的状态下掌握知识。  

 新教材向学生提供现实、有趣、富有挑战性的学习索材,引用了许多真实的数据、图片和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力求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他们熟悉或感兴趣的问题情景引人学习主题,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背景和活动经验,提供大量的操作和交流的机会。例如在“镜子改变了什么”的教学中,我在制作课件时采用了许多生活图片,不仅用一面镜子进行实际操作,而且还要求每个学生都准备一面小镜子,对问题进行思考、交流,最后实践验证。学生在活动中兴趣盎然,积极探索,知道“镜子改变了什么”的生活问题就是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知识的应用,解决了生活中的许多疑惑,同时培养了用数学工具去解决实际问题的实践能力。爱因斯坦说:“对于一切来说,只有兴趣才是最好的老师,它远远超过了责任感。”学习兴趣的产生和发展往往是学生自觉学习的重要内驱力,它可以推动智力发展,培养探索精神。教师要充分利用课堂中的实践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增强学生的自信心,营造轻松活泼、充满生命力的教学氛围,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2.通过回答问题,让学生体验心理上的愉悦    学生最为高兴的事,莫过于受到教师的关注与表扬。课堂上回答问题后得到教师的肯定,有助于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我带的这一届学生大多性格内向、胆小,他们即使知道问题的答案,也不敢积极发言。为了鼓励学生发言,我采取了多种方法。除了旁征博引地证实发言的好处外,还采用了多种的教学方式,如在有活动的课堂上,分小组进行活动,组内开展交流,组间开展比赛,看谁的回答好,在操作上加分;又如让学生当老师,讲解课本知识,其他同学配合,并对授课的同学予以评价。如学习“合并同类项”时,让学生自己出题目,同桌交换着做,再让出题者批阅,打出分数,并互相评价对方出题和解题的能力。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合作交流能力,也极大地锻炼了学生的胆量,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渐渐地,全班40多位学生都能积极地参加活动,举手回答问题。在教师的赞扬声中,学生洋溢着笑脸,洋溢着快乐,积极投人对知识的探索中,回答问题成了他们的一大乐事。精神上的愉悦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心态,产生对知识的渴求与兴趣,性格上也开朗起来,善于表现自己了。

   3.通过开展竟赛,让学生从激情中获取快乐   

在数学问题求解的过程中,既能体会到百思不得其解的困惑和寻求解题方法的艰苦,又能体会到灵感突然产生的惊喜和科学发现的乐趣,从而激发钻研数学的浓厚兴趣和解决疑难问题的渴望。   

例如在一次有理数运算能力的速度竞赛中,每4个人一个小组,每组选1名获胜者,在获胜者中再进行复赛,产生名次。全体学生参加,个个兴奋不已,失败一次的学生不断提出再来一次的要求。又如在“轴对称图形的设计”一节课中,学生把精心设计的作品进行了现场评比,我看到学生是那样激动地等待结果,脸上露出微笑。再如,在实数的运算学习时,以班为单位,先在初赛中选拔20名学生进人复赛,再从中选拔10名学生在班与班之间展开决赛,这不但激发了参赛学生的兴趣,而且激励了学生的班级集体荣誉感。在八年级的数学竞赛中,有少量学生获得奖励,大部分参赛学生未获得奖励,脸上露出了失望的表情。为了鼓励他们学习数学的信心,在学生的自愿申请下,我在班上成立了由15人组成的“难题研究小组”,每天研究一道难题。如果在小组不能解决,我再进行指导与讲解。在活动中,我看到学生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与信心,以进人“难题研究小组”为荣耀,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悄然形成。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