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自主探究,培养自读能力
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提出,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需要教”。这实际上就是要求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自读能力呢?我们应激发学生的语文学习兴趣,教授其学习方法,开拓其学习语文的渠道,从而让其能自主探究,积极思考。
1.引导课前探究,激发自读潜能
学生课前的探究在这里主要指预习。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自觉获取知识的有效途径,是改革课堂结构、改进语文教学的重要步骤。充分的预习能帮助学生在学习中加强自我计划、自我调控、自我鞭策,从而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减少课堂学习的难度,提高课堂效益。同时更有利于教师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但是,有些教师把“预习”程式化了。在布置学生预习时,从字、词、句到篇章,再到写作方法,进行了详细的罗列。实际上这样的效果并不好,其忽略了学生的个体差异,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在预习这个环节中,教师应该掌握一个原则,就是教师的“主导”与学生的“自主”的和谐统一。教师的引导,要体现弹性,而不是“一刀切”,要重视学生的差异性,要给学生个体发展的空间,充分发挥个体的特长,挖掘他们各自的潜能,要让一部分学生“吃饱”,也要防止一部分学生“吃得太饱”,引起消化不良。因此,教师在预习环节,既要给予学习方法的指导,又不能太拘泥于形式,要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引导他们自主选择预习方式。例如教学《丰碑》这篇课文时,我给学生提供了三种预习方式:①基本型。要求学生能读准生字新词的音,遇到不理解的字词,通过查字典理解;读通句子,边读边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②自主型。要求学生按照预习、课后练习的要求,带着问题读。抓住课文的一些重点词句,多读多思,有感悟的地方,写出自己的体会。③发展型。要求学生依据自己的特长,自主学习课文,在自读中提出疑难问题,并通过查阅资料、请教别人等方法尽量解决疑难问题。这些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体现了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构建了自由、民主、探究的学习环境,让每一个学生都感受到探究的快乐,充分发挥自己的潜能,让预习环节真正成为学生课前的自主探究,为下一步的课堂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引导课中探究,领悟自读方法
自主探究不是让学生在幽暗的环境中瞎摸索,应该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进行有方向的、具有明确目标的探索研究活动。实施有效的自主探究,必须让学生掌握一些学习方法。
首先,教师在教学中呈现具体的学习方法,并且加强指导。其过程就是借助文本阅读的过程,采取适当的方式,把一些主要的读书方法概括出来,且指导学生在阅读中体会这些方法。例如,①带着课后问题。课后的问题是文本的重点,带着课后的问题读书能有效地抓住文本的主要内容,理解文本的主旨。②边读边想。学生在阅读时能根据要求,边读边想,圈点、批注,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③抓住重点词句。在教学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点词句,细细咀嚼,提升阅读鉴赏力,不仅为学生理解课文找到了突破日,而且陶冶了学生的情操,提高了阅读的质量。④有感情地朗读。阅读时,采用多种方法,把学生引到一定的境界中,体悟情感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深刻理解文本的内涵。
其次,引导学生反复尝试自读,形成能力。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不能只靠教师的指导,还应该让学生反复尝试自读。在练习的过程中,要让学生自觉地运用自己体会比较深的读书方法,尝试自读。例如教学《ICI忌赛马》时,教师引导学生用抓住重点词句的读书方法来学习课文。有的学生(抓住“这下,齐威王目瞪日呆了”这句话思考,并提问:“齐威王‘目瞪日呆’是什么样子?他L,}里可能会想些什么?”教师因势引导学生讨论,学生便有了很多不同的想象、猜想,对文本的体验就会变得丰富多样。这既是对文本内涵的丰富,也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对提高学生的自读能力十分有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