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社会适应教育当议
随着现代经济的飞速发展,在人们的物质生活得到明显改善、文化生活被赋予全新内容的同时,青少年却出现了一些不容忽视的因社会适应能力缺失而引起的社会性问题,例如缺乏交往自信、害怕交往、抗挫能力差、亲子沟通不畅、对新环境新面孔极不适应等。这些现象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学校教育对学生社会适应能力培养的不足。适应能力的高低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影响程度丝毫不亚于身体健康状况和知识掌握情况,只有适应社会变化才能求得生存和发展。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是青少年发展成熟的重要表现,也是个人成长成才的基本保证。
一、社会适应的内涵
社会适应,其实就是使自己的需要切合社会的实际,使自己的行为符合社会的共同规范,并能独立处理社会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以便达到个体与社会之间的平衡、和谐和统一。它包括三个基本组成部分:个体、情境和改变。个体在遇到新情境时,一般有三种基本的适应方式:其一是问题解决,改变环境使之适合个体自身的需要;其二是接受情境,包括个体改变自己的态度、价值观,接受和遵从新情境的社会规范和准则,主动做出与社会相符的行为;其三是心理防御,个体采用心理防御机制掩盖由新情境的要求和个体需要的矛盾产生的压力和焦虑的来源。
二、中小学社会适应教育的内容和目标
1.知识的培养
知识是教学目标的核心要素,中小学社会适应教育的知识目标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他人、了解社会环境以及了解自己与他人、社会之间的关系,懂得一些基本的生活适应常识。认识自己,了解自己的特点(如性格、气质、兴趣、爱好祭,看到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明白生命的来之不易,懂得珍爱生命;认识他人,发现人与人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点,人与人是平等的,每个人都应该得到别人的尊重;认识周围社会环境,了解自然规律和社会变化规律,知道基本的生活常识和适应技能,懂得一些人际交往常识。
2.情感的培养
培养感恩父母、善待他人、回报社会的情感意识。渗透感恩教育,让学生感悟到父母伟大、无私的爱,感受到老师无微不至的关怀,感受到同学之间的友好,发现人与人之间的交往规律:只要你对他人友好,你就会得到友好的回报。感受到爱无处不在,感悟到生命的可贵而珍爱生命。
3.意识的培养
培养主体意识、集体意识、合作意识、安全意识,以及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认识到自己是公共生活中的一个主体,认识到自己是集体当中的一员,有竟争也有合作。认识安全标志,了解一些安全常识,建立安全的意识行为反应。让学生认识到作为社会的一员,应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有责任感,有道德意识。
4.行为的培养
培养积极的、乐观的行为模式。让学生了解人际交往,正确对待挫折,抵制不良诱惑,自我约束,形成良好的自制力品质。学会健康的交往方式,积极主动与老师、同学交流。学会尊重他人,能够协调与他人交往过程中遇到的各种矛盾,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培养预防和应对各种心理事件的能力,能主动适应校园、家庭和社会生活。
5.习惯的培养
培养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培养学生爱卫生、勤锻炼、讲文明、有诚信、守纪律、勤思考、有计划、有规律的良好习惯,培养学生换位思考、严于律己、真诚待人的习惯。三、开展中小学社会适应教育的几点思考与建议
1.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队伍
师资力量是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得以顺利开展的基本保障,若缺乏科学规范的教师队伍,就很难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对此,我们可以从职前与职后两个阶段来建立科学规范的师资队伍。职前加强培养大量的专业师范生,并吸纳优秀的心理教育专业教师投人到中小学社会适应教育工作中来,转变传统的只重知识而轻心理辅导的教育方式,促使社会适应教育更加科学和规范;职后利用现有资源,加强对广大相关教师的培训,使他们不断加强自己的理论修养,努力掌握新知识、新技术、新信息,不断改善和发展自己的知识结构,以适应日新月异的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更重要的是通过他们自身的学习,能更好地掌握学习的规律,以便结合自身的体验,创造出更多、更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