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质教育视域下的学校管理探究
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迅速发展,升学和就业的竞争也日趋激烈。越来越多的家长希望自己的子女能够进人优质品牌学校,接受优质教育,享受优质教育资源。因此,如何拓展优质教育资源,创建优质品牌学校已成为校际之间竞争的焦点。本文以优质教育为研究视角,探索适应优质教育发展的学校管理,以期为创办优质品牌学校提供参考。
一、学校优质教育的内涵及构成
优质教育这一概念,最旱源自于20世纪80年代美国的《卓越教育报告书》,该报告书中提出了教育的“3E”原则,即追求卓越、提升效益和重视公平。这里的卓越教育与优质教育含义等同,其关注的核心就是要提升教育质量。学校优质教育有别于一般意义上的应试教育,它并不单是升学率高的教育,它注重在办学实践中关注学生全面发展的现实需求,注重学生阳光心态、健康人格、自信心的养成,在合理配置学校各种优质资源的基础上,提升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品牌效应。学校优质教育主要由优质的文化资源、优质的制度资源、优质的教师资源和优质的物质资源四个方面构成。
1.优质的文化资源
文化资源是学校开展优质教育的前提。优质的文化资源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既指导教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又是教学实践活动的理想与目标。开展优质教育需要学校有先进的办学理念作指导,这种先进的办学理念是在先进的教育思想的指导下,根据社会发展和教育发展的现实需求,结合学校办学的实际情况和发展方向提炼出来的。二是价值认同。这种价值认同是指教师和学生对学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实践的认同。这种价值认同既是学校优质教育办学理念和办学目标合理性的彰显,又是全校师生员工自觉遵守学校规章制度和践行学校办学理念的内在驱动力。三是文化规则。文化规则主要包括显性的行为规范和隐性的心理契约。其中行为规范主要是通过学校的规章制度体现出来的,作为规范和约束师生行为的硬性准则。而心理契约主要是在被认同的办学理念的影响下,师生自觉形成的、统一的思想理念和行为方式。
2.优质的制度资源
制度资源是学校开展优质教育的保障。优质的制度资源由学校内部规章制度和学校外部规章制度构成。这两种相辅相成的内外制度,是学校协调各种关系、调配各种资源、维持正常教学秩序的重要保障。就学校内部规章制度而言,它包括了正式的规章制度和非正式的行为规范。正式的学校规章制度涉及学校组织工作、人事工作、教学工作、科研工作等方面,它保障了各项工作开展的科学性、合理性和规范性,能够有效地推动优质教育的顺利开展。学校优质教育的开展需要正式的规章制度作保障,同时也离不开非正式的行为规范与其互补。非正式的行为规范是领导与教师之间、教师与教师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在合理有效的、彼此认同的基础上形成的潜在行为准则。就学校外部制度而言,主要是指学校与学校之间、学校与政府之间、学校与企业之间的规章制度,它是明确学校与外部主体关系、地位、责任、权利的重要依据。
3.优质的教师资源
师资资源是学校开展优质教育的关键。优质的教师资源有三个层面的含义:一是教师应具备崇高的职业精神。教师作为一个神圣的职业,它既能够传授给学生知识,又能够塑造学生的精神人格。优质的教育要求教师要深刻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专业性和特殊性,尤其要重视崇高的教师职业精神的养成。二是教师应具备超强的综合能力。教师的综合能力与教师的教学能力同等重要。教学工作是教学理论研究和教学实践活动的有机结合,因此教师必须具备一定的专业研究能力、教学研究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这些综合能力既是优质教师资源的基本要求,又是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关键。三是结构合理的师资队伍。优质的教师资源不仅是教师个人的优质,而且要求整个教师队伍在学历、职称、年龄方面的结构合理,这样才能保证教师队伍具备强大的生机和竞争力。
4.优质的物质资源
物质资源是学校开展优质教育的基础。优质的物质资源包括已有的维持师生生活学习的各种资源和这些资源的调配管理机制。首先,学校的优质教育不仅体现在先进的教育理念和现代化的管理方式上,而且体现在学校的各种生活学习设施中。优质资源有利于学生的培养与成长,有利于教育理念的贯彻和教育目标的实现。其次,能否合理有效地进行物质资源的配置与管理,是发挥优质资源作用的重要保障。学校在资源配置过程中,要与办学理念和育人标准相一致,既要体现学校的本质属性,又要彰显学校的办学特色。比如校内生活与教学环境的设计,就要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和方便舒适的设计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