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加分政策的异化与回归路径初探
【摘要l高考加分乱象丛生,使其逐渐偏离政策制定之初所追求的促进教育公平正义的理念。高考加分政策逐渐异化为权势阶层子女获取高等教育资源的“敲门砖”,异化为“加分教育”和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为制造和加大东部范高考加分政策,、西部地区教育差距的“帮凶”,高考加分政策的权威性和严肃性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异化 规提升政策的权威性;建立高考加分项目听证制度;建立有效的监督制度;积极推进高等学校自主招生;积极推行素质教育,是对现行高考加分政策进行完善,使加分政策回归公平正义初衷的有效途径。
高考加分政策是指中央与地方教育主管部门及高等学校,在高等学校招生录取中根据考生的种族、身份、德智体表现、竞赛获奖、社会贡献等情形给予其高考分数优惠与照顾的行为规范。”{作为一种公共性政策,其微妙的变化都会触动千万考生及家长敏感的神经。近年来,高考加分乱象丛生,加分政策已从最初的打破或弱化高考“一考定终身”的制度弊端,促进教育公平和推进索质教育的目标定位异化为权势阶层子女的“加分俱乐部”和滋生教育腐败的温床,逐渐沦为“加分教育”的“罪魁祸首”,也因其危及教育公平而备受社会各界的争议。本文拟对高考加分政策的合理性、异化的表现、高考加分政策回归教育公平的路径进行探讨。
一、高考加分政策存在的合理性
高考加分政策是针对高考“一考定终身”“唯分数论”的弊端提出的,尽管近年来高考加分资格或身份弄虚作假、腐败等问题层出不穷,但是加分政策的初衷是好的,是无可非议的。它在制定之初是为了实现“分配正义”,体现令人信服的利益原则。I21所谓“分配正义”是指国家采取一定的政策、措施对处于弱势地位、环境的群体或个体进行差额补偿,以实现社会的公平正义。所谓“利益原则”是指综合考虑相关利益群体和个人的实际情况,利用相关的政策、措施,实现个体利益或群体利益的最大化、均衡化。高考加分政策既为处于弱势地位的考生享受高等教育资源搭建了平台,也为特殊人才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为学校索质教育的推进搭桥铺路,为国家多元人才的培养披荆斩棘。总之,高考加分政策的存在和实施有其理论基础和现实依据。
1.理论基础
罗尔斯在正义理论中把正义分为“形式的正义”“实质的正义”和“程序的正义”三种。形式的正义就是在法律和制度面前人人平等,也就是说,类似情况得到类似处理,有关的同异都由既定规范来鉴别,制度确定的正确规范被一贯地坚持,并由当局恰当地予以解释。131实质的正义是指法律或制度本身符合社会正义原则,本身具有正义的特性。程序的正义是指制度或法律的执行过程遵循符合社会正义的原则。正义理论非常关注社会制度的正义问题,把正义作为评价社会制度的“首要尺度”,这种社会制度实质上是通过各种制度或措施改善最弱势或最不利群体的地位,实现社会最不利群体利益的最大化。这一理论为我国通过高考加分协调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借鉴意义。
2.现实依据
首先,高考加分政策的制定、执行符合我国国情。作为一个多民族国家,受历史和现实因索的影响,少数民族地区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明显落后于其他地区,其教育资源相对缺乏,人民受教育的机会、权利等受到限制。为改善少数民族地区的落后现状,积极培养少数民族人才,促进社会、国家的安定团结和全面繁荣发展,对少数民族地区的考生实行加分政策有着不可忽视的现实意义。
其次,高考加分政策是维护教育、社会甚至国家的公平正义的需要。高考加分政策除了弥补弱势群体受教育的机会,为他们搭建接受良好教育的平台,还给特殊人才以鼓励,为偏才、怪才的发展提供机会,为学校索质教育的推进,国家特殊人才的培养开辟道路。通过优惠和限制等手段对高等教育资源进行分配,缩小优势群体与弱势群体之间的差距,其实质是一种社会利益分配,实质在于不让部分人享有某些东西而允许另一部分人占有它们。’4{ 总之,通过高考加分政策,有利于最大限度地实现国家、地方、学校、学生等各方利益群体的均衡和协调发展,为学生成长成才,为学校索质教育的推进,为地方人才的引进和经济发展,为国家实现人才强国战略以及国家的安定团结开辟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