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与创新:云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趋势
2014年1月7-8日,“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学术论坛在广西师范大学举办。此次会议由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西南大学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广西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主办,广西民族教育研究中心、广西八桂学者(民族地区教育发展研究)承办。本次论坛汇聚了西南地区43位教育专家代表、广西民族教育研究者及广西师范大学的师生共计100多人。论坛主要就云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特点、云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方向、云时代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云时代学习与民族教育发展的意义四个议题进行了深人探讨。
一、云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特点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我们已经步人了云时代,云时代给民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促进民族教育的发展需要牢牢把握这个机遇,要充分利用云时代的优势,把握民族教育发展的特点。
有学者将“云时代”称为“云计算时代”,指出云计算时代具有高可靠性、便捷性、共享性、经济性等特点。具体而言,首先,云计算的出现为用户提供了安全可靠的数据存储中心,通过虚拟出不同配置的操作系统和应用软件,使用数据多副本容错、计算机节点同构等措施来确保海量数据的安全性,增强服务的可靠性。其次,只要能够接人互联网,就可以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用任何可以连接至互联网的终端设备进行访问,方便快捷、操作简单。再次,云计算可以轻松实现不同设备、不同用户之间对数据和资源的分享和共享。最后,云计算自动化集中式管理使得管理成本较低,使得云计算的服务收费比传统的服务收费低,用户可以充分享受云计算的低成本优惠。
云时代为民族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特点,有学者认为在信息化的大潮下,新媒体与新资源在传统教学场域的出现给教师、学生、教育教学方法带来新鲜刺激,促使这些主体在积极适应中不断发生改变。首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当代教师专业能力发展的重点,要求教师与时俱进,利用互联网的便捷,整合教育资源,灵活应用于教学。其次,云时代促使少数民族学生学习方式发生了重要改变,学习方式由传统的课堂学习向开放的、自主的、协同的、个性化的学习力式转变,并要求学生基于网络进行主动式、常态化、反思性学习。再次,有学者认为民族地区的教育呈现出城乡发展、结构发展和主体发展失衡等特点,而教育经费短缺、优质教育资源不足、民族教育的复杂性等问题是制约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的主要障碍。虽然伴随着云时代的发展,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得以缓解,教育教学方法得到革新,但是教学效果却存在效能低下、道具化、表演化等特点。
二、云时代民族教育的发展和研究方向
云时代条件下推进民族地区教育均衡发展,要从观念、行动和机制三个方面科学谋划、系统推进。有学者认为在云时代背景下民族教育要变革,表现为民族高等教育中学与教的方式变革,民族基础教育中学与教的方式变革和优化民族教育中文化形态和传播模式,提出可以通过媒介素养教育来完善师生关系、提高教师知识管理水平,同时提升学生的媒介素养。 不同学者对云时代民族教育发展的研究视角不同,有的关注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问题,有的重视民族地区留守儿童的关怀,还有的重点探索云时代先进教育技术在民族地区教育中的应用情况。
具体而言,有学者认为可以尝试以云社交的形式促进民族地区师资队伍的建设,针对民族地区幼儿教师队伍的建设提出了具体建议,即以云社交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建立优质资源池、吸纳专家进人民族地区幼儿教师的云社交平台、鼓励幼儿教师在云社交资源池中传承民族文化。另外,还有学者认为可以结合云时代的要求,构建“培一教”一体且符合教师数字化生存方式的培训模式,全面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在云时代背景下,有学者利用“云”技术对广西河池、桂林、崇左和柳州四个地区留守儿童教育问题进行分析,提出利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搭建留守儿童学习交流平台,帮助留守儿童学习态度的转变,提高留守儿童的学习兴趣。此外,有学者认为在少数民族地区,可以利用云时代公益的参与主体多元化具有信息化、技术化、效能大、损耗小等特点,来帮助解决信息不对称、联系通道不畅通等问题,帮助少数民族地区留守儿童健康成长。
有学者认为云时代为民族地区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相应地民族地区远程教育研究应不断发掘核心问题、转变研究思路、壮大研究力量、创新研究方法。结合计算机领域最新的人工智能情感技术,在教育云平台中植人情感教学系统,能极大地增强教育教学中的趣味性,增进平台与学习者之间的情感交流,培养学习者的民族情感及自信心。有学者认为教育与信息技术的结合更加关注学习者本身并引起学习方式的变革,使课堂得以延伸,引发教学的信息化。应充分利用云计算低成本高性能、更强的安全性和更有效的群体协作等特征优势,探索和开发校本课程,利用项目学习等学习方式探索民族地区的教育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