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热”、“寻根热”的出现,国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种“文化热”我们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可以说,国学热是这种文化关注衍生出来的一个正面结果。

 基于文化视角下的国学热透视

 

 摘要: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热”、“寻根热”的出现,国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种“文化热”我们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可以说,国学热是这种文化关注衍生出来的一个正面结果。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国学热在我国学术和文化界处于升温状态,“国学”一词常常见诸报刊及电视台等各种媒体,各种形式的“国学院”、“国学研究所”、“国学班”、“中小学国学经典教育实践”、“儿童经典诵读活动”等不断涌现,国学热已成为一个不争的事实。但而对“国学热”的持续升温,我们应该理性思考,而不是一味地颂扬或否定。基于此,本文将从文化视角对国学热现象进行剖析,以揭示其国学热背后的深层文化意蕴。   

一、国学热与文化热   

“国学”这一概念产生于我国近代西学东渐的文化转型期。近代以来,有关国学的研究经历了两次大的高潮。2C世纪初期,围绕“国学是什么”的问题在学术界掀起了一场大讨论。其中坚持“国粹主义”原则的“国学保存会”主要发起者邓实的说法获得了社会的普遍认同,他曾于1906年撰文指出:“国学者何?一国所有之学。有地而人生其上,因以成国焉,有其国者有其学。学也者,学其一国之学以为国用,而自治其一国也。”“国学保存会”的机关刊物《国粹学报》明确提出“以发明国学,保存国粹为宗旨”的思想。《国粹学报》始终以宣传中国传统文化为己任,内容涉及经学、史学、语言文宇学及音韵训话、诗歌辞赋、金石书画等。可以看出这个时期对国学的讨论是相对于西学而言的研究阐述,意在“对抗西学”以“保存国粹”,关注的是传统文化知识体系的建构。   

20世纪80年代末,随着“文化热”、“寻根热”的出现,国学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对于这种“文化热”我们可称之为“文化关注”。可以说,这个时期的国学热是这种文化关注衍生出来的一个正而结果。随着全球化步伐的不断加快,各个国家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也更加频繁,在这个发展过程中文化再一次彰显了它的重要性。诚如关国哈佛大学国际政治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Samuel P.Hunlinglon)20世纪末“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理论中认为的那样:“随着冷战的结束,意识形态不再重要,各国开始发展新的对抗和协调模式。为此,人们需要一个新的框架理解世界政治,而‘文明的冲突’模式似乎满足了这一需要。这一模式强调文化在塑造全球政治中的主要作用,它唤起了人们对文化因素的注意,各个国家和民族将‘根据文化重新界定自己的认同’。”他预言:“全球政治正沿着文化的界限重构。文化相似的民族和国家走到一起,文化不同的民族和国家则分道扬镰。”同时,时间将证明“一个不属于任何文明的、缺少文化核心的国家”,“不可能作为一个具有内聚力的社会而长期存在”,它也就无法在这个“以文化界定自己的社会”里找到“立足之地”,那些“政治原则对于一个持久的共同体来说,只是一个易变的基础”,只有文化才能产生稳定的、持久的“内聚力”。从塞缪尔·亨廷顿教授的这些论断中,我们可以得出一个重要信息,即文化的重要性在一个国家中的地位越来越凸显。且事实证明,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命运乃至世界大格局的形成都和“文化”这个因素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基于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80年代末以来的国学研究已不同于第一次研究的宗旨和背景,而是旨在重视“发掘”和“重建”各自国家的传统文化价值理念体系。在这样的社会发展大环境下,我国开展了广泛的国学教育普及活动,各种国学经典诵读活动随之拉开序幕。  

 二、国学与文化意识觉醒  

 随着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发展,人类在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极丰富物质财富的同时,伴随着对自然资源的无限索取,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被破坏得千疮百孔,地震、海啸、洪涝等自然灾难频繁发生,在这样科技至上及个人本位畸形发展的今天,市场经济调节下的社会俨然成了一个巨大的商品经济圈,以工具理性为导向的价值理念正吞噬着以人文价值为取向的人文精神。与此同时,随着现代化发展进程的不断推进,不仅各个国家在信息、技术、人才、资本及货物等方而的交流日益频繁,而且人们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及行为方式等发生着激烈的碰撞与融合。正是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社会环境变得越来越复杂,新的矛盾、新的困难不断出现,经济一体化、文化多元化及价值观念多样化等在催生竞争、效益、拼搏这些新理念的同时,导致诸如仁爱、道义、诚信、孝梯等传统精神的贬值和流失。然而,实践证明,在人类文明不断进步与发展的历史进程中,这些精神财富往往比物质财富更弥足珍贵。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