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批评不留痕,润物细无声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免不了会批评学生。然而有的班主任喜欢采取狂风暴雨般讽刺、挖苦式的批评,殊不知,这样做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恰当展现自己的柔性之美,充分显示独特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因为柔性批评是冬天里晶莹的冰、洁白的雪,是糖衣良药。班主任用“柔性”去感化学生,就可达到批评不留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批评不留痕,润物细无声

 

班主任与学生朝夕相处,在教育学生的过程中,有时免不了会批评学生。然而有的班主任喜欢采取狂风暴雨般讽刺、挖苦式的批评,殊不知,这样做会深深地伤害学生的自尊心。班主任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时,要恰当展现自己的柔性之美,充分显示独特的个性品质和人格魅力。因为柔性批评是冬天里晶莹的冰、洁白的雪,是糖衣良药。班主任用“柔性”去感化学生,就可达到批评不留痕、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1.让批评与爱相伴   

俗话说“用人取其长,教人责其短”。教育是爱的艺术,没有爱便没有教育。使学生乐于接受批评的前提应该是尊重与信任,理解与期待,是一种温情的爱与感召。俗话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更何况是天真无邪、尚在成长中的孩子。而对他们,教育是唤醒,是激励,更是一种呵护。要呵护孩子的求知欲,要呵护孩子的好奇心,要呵护孩子的自尊心。   

苏霍姆林斯基说:“对待学生的自尊心,要像对待一朵玫瑰花上颤动欲坠的露珠那样极为小la}”一个对学生拥有真正爱心的教师,他就懂得时刻注意保护学生的自尊心。而对学生的过错、失误,他会克制住自己的情绪,冷静对待;在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之前他会深入了解事实,调查情况,做到实事求是,会平等地站在犯错误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例如,我班里有一位不爱学习也不遵守纪律的学生,他经常被老师和家长批评,遭同学嫌弃。我清楚这样的学生内心其实很痛苦、很无奈,实际上他内心深处更渴望得到教师的关爱。在一个隆冬的早晨,他又迟到了。我并没有疾言厉色地责问他,而是和颜悦色地询问他迟到的原因。当我了解到是因为他的父母没有起床,而他连早饭都没有吃就赶到了学校之后,我在课间买了而包给他吃,鼓励他学会自理、凡事早行动。这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既能使他充分地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又使他明白了我的良苦用心。无论学生犯了什么错误,他们在人格上与其他学生仍然是平等的,我们绝对没有理由打击、挖苦或侮辱他们,而是要用爱心感化他们。   

2.让批评春风化雨   

常言道,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但是实际上,许多人常常因为良药苦口而不肯吃,也常常因为忠言逆耳而不愿听。因此,在批评教育学生的时候,我们要懂得给忠告时加点糖,艺术性地把逆耳之言变成顺耳之言。   

有一次,我正在上课。一个很活跃的男生一边收拾文具,一边自在地吹口哨,全然沉浸在马上要回家的喜悦之中。我停下讲课,用眼神暗示几次,他却没看见,这时我只得幽默地说:“是谁在为我伴奏呀?对不起,我暂时不需要伴奏。不过,这么动听的口哨我确实好久没听到了,下次开晚会,我们一定记住请这位高手出山。”同学们全部望着他,发出善意的笑声,那位学生不好意思地摸摸后脑勺也笑了,随即他马上调整了行为,投入到专心致志的学习中。  

 委婉幽默的语言既能活跃气氛,又能发人深省。在玩笑中提醒了对方,也在玩笑中告诉了对方应该怎么做。教师的批评如果运用幽默的话语,则会胜过空洞的说教。当然,对学生有效的批评并没有统一的模式。一切做法和说法都需教师因势利导,因人而异。场合不同,对象不同,事情不同,教师采用的方式也就不同。只有班主任始终把握好批评的原则和目的,才能找到最有效的批评办法。  

 3.让批评深入人心   

我们在批评学生的时候,要铭记批评学生的目的不是为了把学生搞得灰溜溜的,也不是为了发泄私愤,而是为了“治病救人”。因而学生做了错事或违反了纪律,班主任必须怀着爱心,含着理解,心平气和地加以引导,让他感到是在真心诚意地帮助他,从而自觉地认识错误并加以改正。   

有位学生屡次利用体育大课间的时间,躲在教学楼的角落里抽烟,班主任多次对他比进行批评教育,但是该生屡教不改。这次不仅自己抽,还带了几个男生一起去抽烟。若按惯例,应该是按“当而一顿狂风暴雨,写检查、通知家长、上报学校给予纪律处分”的程序来处理。但是这位班主任在冷静地思考之后,而对惴惴不安的学生说:“现在有一项重要的任务需要你们完成,利用各种渠道收集吸烟有害健康的材料,做成宣传版而,在教室内公开展览,只要完成得好,就取消对你们的批评,时限为两周。”两周后,图文并茂、制作精美的“吸烟有害健康”的宣传版而引起了全班学生的关注,成为对学生进行“吸烟有害健康”教育的不可多得的教育载体,取得了良好的教育效果。这种“美丽的批评”,其教育效果远远好于常规的处理。因为这样的教育过程是蕴涵着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又是学生在具体的教育情境中切身体验和自觉自悟的过程。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