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体育教学中的安全工作
体育课堂教学区别于其他学科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教学安全工作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做好体育课堂教学安全工作,不仅可使我们的教学活动顺利进行,更能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到安全知识,从而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笔者认为,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我们应从以下几方而入手,切实做好体育教学安全工作。
1.增强安全意识
增强教师的安全意识。要做好课堂教学安全工作,教师自身首先要牢固地树立安全意识。我们要牢记:确保体育教学安全,是教师关爱学生的重要体现,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是实现课堂教学目标、促进学生身心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只有充分认识到教学安全工作的重要性,才能进一步增强我们自身的安全意识,有效地开展课堂教学。
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学生天性活泼好动,但是安全意识淡薄,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尤其要重视培养和增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对他们的安全教育,要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在导入谈话中要提出明确的安全要求,在教学过程中要给予及时的指导,在课堂总结中也要有针对性地进行评价。只有这样,才能逐步使活动安全意识牢固地扎根于学生的心中。
2.科学安排教学
体育课教学内容的选择和设计要充分考虑场地设施、条件、季节、气候和安全等具体情况,因时、因地制宜地进行体育教学。因此,我们应坚持循序渐进、因材施教、规范操作和灵活机动的原则,科学、周密地安排教学活动,从而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有效地达成教学目标。
要循序渐进。循序渐进是教材编排的重要原则,因而它也理应成为我们实施教学应该坚持的原则。在教学中,我们应引导学生通过经历动作由简单到复杂、项目由低级到高级及运动量由小到大的变化过程,使他们在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诸方而逐步获得有效发展。如果我们不能坚持这一原则,杂乱无章地安排教学活动,不仅不能很好地实现教学目标,还会使学生受到不必要的运动伤害,其结果只能是适得其反。
要因材施教。学生个体之间无论是先天因素还是后天因素,无论是身体素质还是运动技能,都有着显著的差异。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在教学中一定要坚持因材施教的原则。坚持这一原则,首先,要分层设置教学目标。对身体素质好、运动能力强的学生吓称“前者’),我们应为他们确立较高的教学目标;而对那些身体素质较弱、运动能力较差的学生吓称“后者’),我们则应适当降低要求。其次,要分层安排活动内容。对前者,我们可以在正常教学的基础上,适当增大运动强度,提高动作难度;而对后者,我们则应适当减小运动强度,降低运动难度,从而确保其运动安全,并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再次,要分类开展教学活动。对前者,我们可适当放手,让他们进行自主管理,自主学习;而对后者,我们则应多花时间予以认真的指导。最后,要分类进行活动评价。对前者,我们应以鞭策、激励为主;而对后者,我们则应以表扬优点、鼓励进步为主。
要规范操作。一方而,要完善保护设施,避免学生受到伤害。例如,在分腿腾越山羊时,我们应在学生落地的地方垫上足够厚的垫子,教师自己或安排学生站在山羊后而,确保他们安全落地。另一方而,要教育学生遵守规则。例如,在分道竞赛时,要教育学生不能违规抢道,更不能拖拽别人,以免发生意外;在投掷运动中,要教育学生不得擅自行事,在投掷线前方不得停留。
要灵活机动。体育教学以室外活动为主,因而对场地、气候、天气的要求较高。在教学设计时,我们应把教学内容与上述三方而因素结合起来,通盘考虑,以使教学活动能安全、顺利地进行。尤其是遇到特殊气候、特殊天气的时候,我们应适当调整教学内容或变更活动场地,灵活机动地开展教学,以避免发生意外。
3.妥善处理意外
尽管我们凭着较强的安全意识和扎实的教学基本功科学地安排了教学活动,但是由于种种原因,活动中仍难免会发生这样那样的意外,这就需要我们进行迅速有效的处置,以最大程度地减少伤害,缩小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