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传统写字教育对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启示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

 传统写字教育对中小学写字教学的启示

 

、传统写字教育概述

中国传统教育一贯重视书写教学,至少从周代开始,书写技能就正式成为教育内容。《周礼·地官·保氏》中记载:“保氏掌谏王恶,而养国子以道。乃教之六艺:一曰五礼,二曰六乐,三曰五射,四曰五驭,五曰六书,六曰九数。”孔子的“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其中的“书”,就包括了识字和写字教学内容。   

传统的写字教育,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逐步成熟。晋代王羲之的出现,标志着书法成为自觉的艺术。隋唐以后的科举考试,则极大地推动了写字教学的发展。特别是在酷爱书法的唐太宗的倡导之下,书法人才辈出,流派纷呈,楷书中的颜体、柳体、欧体等著名书体,各领风骚,对后世影响深远。宋代的苏、黄、米、蔡四大家,更是促进了书法的个性化发展。明清时代的写字教学,则更加普及,即使穷乡僻壤,凡有书塾的地方,都会有严格系统的写字教学训练。鲁迅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提到:“我就只读书,正午习字,晚上对课。”清末三味书屋里的“习字”,就是书写训练。今天讨论现代中小学的写字教学,我们不难从清代书塾严格的训诫教条中得到启示,获得营养。二、传统写字教育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    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写字教育中,通过代代相传,无论是官方的书吏,还是民间的塾师都积累了丰富的写字教育的经验。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而。   

1.注重写字的“质”和“量”   

书塾里的教学,往往将写字与识字、诵读结合起来,引导蒙童了解所写字的特定内涵,赋予所写字以具体的“质”。比如明末清初学者陆世仪在《论小学》中说:“凡子弟学写仿书,不独教他字好,即可兼识字及记诵之功。”同时,也注重写字训练的“量”,既要写得好又要写得多,还要写得快。比如陆世仪指出:“先儒教小儿习字,先令影写赵子昂大字《千字文》,稍长,习智永《千字文》,每板影写十纸。既毕后,歇读书一二月,以全日之力,通影写一千五百字,添至二千、三千、四千字,如此一二月乃比。必如此方能后日写多,运笔如飞,不至走样。”当时之所以重视写字教学的数量和质量,因为它关系到科举考试。只有写得又快又好,才有可能在科举考试中稳操胜券。   

2.讲究写字的规范   

传统教育讲究写字的态度,崇尚庄严方正,杜绝苟且轻桃。比如明代《教子良规》说:“小儿初就学时,固宜以识字为先,而写字尤不可不慎。古云‘心正则笔正’,笔之不正则知其心之不正矣。”   

3.讲究打好基础,循序渐进   

宋代王日休《训蒙法》指出:“写字不得惜纸,须令大写,长后写得大字。若写小字则拘定手腕,长后稍大字则写不得。写字时,先写‘上’‘大’二三日,不得过两字。两字端正,方可换字。若贪字多,必笔画潦草,写得不好。”对此,当然也会有人有不同的看法,但无论学大字还是学小字,都要求严谨规范。清代石天基在《训蒙辑要》指出:“字有一定之式,一点一画,不可造次。如省笔字、重叠二点之类,竟不可令之见闻。童而习之,自一一严正矣。”   

4.讲究“把笔”教写   

“把笔”,亦称“润字”或“手教”,具体方法是由学生握笔,先生握着学生的手,带领学生起笔、运笔、收笔,直至完成一个字的书写。“把笔”不仅是引导学生体验书写的全过程,更是帮助学生感悟用笔的方法,包括笔画的起收、顿挫、轻重、转折,各部分的避让呼应、间架结构等。因此,“把笔”不是机械地“扶手润字”,在“手教”的同时还讲解“轻重转折”的要领,达到一定程度后,就及时放手,让学生独立运笔,并加以指导。

    5.注重临书的方法和步骤

    在通过“把笔”帮助学生学会基本笔画之后,就开始为学生选择法帖,指导学生临帖学书。学生可以根据家长的要求或自身兴趣选择书帖,也可以由先生根据学生性格气质为之选择临写范本。临书不是依样画葫芦,必须讲究科学的方法,按部就班扎实地练习。清代崔学古的《幼训·临仿本》总结了教学临书的方法和步骤:“润字稍似,方用墨书。字须方广一寸五分,最忌临小字,致他年有拘促之病。大字稍成,然后于大字下分列两行小字临之。大小字稍成后,画一无字格式,以油纸临欧阳询《九成宫碑》,择其绝肖者剪下,粘格式上日摹之。初用笔画少者,一实三虚;次用笔画多者,一实一虚,实则临,需则摹,四角填小字,习至此,必成章矣。然后再用钟王楷法,此由贤入圣法也。”现代学生一般使用硬笔书写,但是方法和原理与传统的软笔书法大同小异。

    6.注重细节,指导到位

    清代崔学古的《少学》,为书塾总结八股文教学方法,在说完“行文变化”后,特地谈到“书法”。因为“书法宜精,故亦附记于此”,所以他共讲了“身法”“手法”“把笔四要”和“作字四法”。例如“身法”:“凡作书,肩背宜直,胸宜去桌三寸许,而宜去背三寸许。”又如“手法”:“用指实掌虚,以大指推出,食指压下,中指钩入,小指衬,无名指抬起,执笔宜紧,竖笔宜直。”而“把笔四要”则是:“虚,手指心不近掌;圆,作背圆;正,笔管正;紧,手指贴笔紧实。”“作字四法”则为:“横清竖直—横宜细,竖宜粗。少粗多密—画字少宜粗,画字多宜密。勾短点圆—勾宜短,点宜圆。空匀横直—空白宜匀,横路宜直。”清代另一位训蒙专家唐彪,也在《父师善诱法·童子学字法》中说:“写字重在执笔。执笔之法全在掌虚指活。今童蒙初学书,势必借先生运笔,若不将物撑于童子手中,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令掌虚指活,难之至矣。为之计者,莫若将小轻圆木,或缝就小布团如鸡子样者,令童蒙握手中,然后先生运笔,庶指与掌俱活动,而年长字易工矣。否则必将五指捏拢,后欲放开,难矣。”这些经验之谈,具体到位,能帮助蒙童养成正确的书写习惯,终身受益。

 

=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