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官方网站(唯一官网)。
当前位置首页 > 往期目录 >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2017年7期目录
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官方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是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症结。这种取向异化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性质,限制了青少年儿童的个性,也使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迷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起点。基础教育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具有法定权威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当严格规约底线,宽松释放顶线,把基础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中剥离出来。基础教育选择合格性评价,对社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自身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基础教育评价的应然选择

 

 

[摘 要] 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几乎替代了合格性评价,这是基础教育走向均衡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根本症结。这种取向异化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性质,限制了青少年儿童的个性,也使高等教育和精英教育迷失了真正意义上的公平起点。基础教育应当以培养普通劳动者为具体目标,它的评价应当由选拔性评价转向合格性评价。具有法定权威的基础教育评价应当严格规约底线,宽松释放顶线,把基础教育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竞争中剥离出来。基础教育选择合格性评价,对社会人力资源、高等教育以及基础教育自身都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意义。

[关键词] 基础教育;教育评价;顶线评价;底线评价

本文提出合格性评价(下称底线评价)这个基本命题来讨论基础教育评价趋向的选择,源于两方面的启示。其一,在与校长培训班的学员讨论课程评价改革时,有中学校长谈到一种设想:如果基础教育选择下限评价、合格率评价,而不是上限评价、升学率评价,基层学校就松绑了,课程与教学改革也会获得较大的自由空间。他设想的正是底线评价,而选择这种评价的道理,就像对驾驶员普遍施行安全行车评价而不是汽车拉力赛评价一样,符合基础教育的性质。其二,王道俊先生在谈到转变考试观念时认为,“现行的考试把合格与选拔搅在一起,把底线与顶线混为一谈”,而“教育评价,特别是具有法定权威的国家评价,则对教育目的、教育过程起着指挥棒的作用”。先生直接提出了底线与顶线混淆的问题,但观点比较宽容。实际上,我国基础教育评价中的选拔性评价(下称顶线评价)几乎替代了底线评价,它过多地关注顶线而忽视底线,许多考试胜出者的产生就是以牺牲底线合格为代价的。我们的基础教育评价已经与高等教育混为一谈了。

从评价的意义范畴来说,“国民素质的提升依赖于国家的全部社会实践。教育是国民素质建构与发展的基础,基础教育则是基础中的基础”。这个基础中的基础,就是“为青少年儿童成为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而打下基础”,它是教育的第一层次,而专业教育、职业教育则是教育的第二层次。我们讨论的基础教育评价,其意义范畴是在第一层次,而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高考)的意义范畴,笼统地说是在两个层次之间,确切地说是在第二层次。基础教育评价保持教育的第一层次合格目标,就是它的底线,而追求教育的第二层次选拔目标,则是它的顶线。或者说,培养具有良好素质、健康人格的合格公民,是基础教育的底线,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评价,是基础教育的底线评价。而培养适合高等专业教育和高等职业教育选拔规格的人才,是基础教育的顶线,以此为目标的教育评价(它并不局限于普通高等学校入学考试,而是以应对高考为最终表现形式的一个考选流程),就是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

从评价的性质来说,底线评价是普及合格性质的,是关注全体学生的、全面的、基础公民素质培养的评价,因此是扶持薄弱学校、关怀弱势群体、关心教育均衡发展、重视平民教育的评价;顶线评价是选拔淘汰性质的,是关注部分学生的、不全面的、考试竞争成绩的评价,因此是集合优质教育资源、扶持优势利益群体、限制教育均衡发展、鼓励精英教育的评价。

在当前的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我们时常遭遇步履维艰的困境,而造成困境的直接原因,往往就是考试竞争压力,所以人们普遍认为评价改革是制约新课程改革的瓶颈。笔者认为,维持顶线评价是保守这个瓶颈的根本,而选择底线评价则有可能从根本上解放这个瓶颈。在课程改革实践考察的过程中我们发现,越是远离顶线评价重要阶段的年级,就越是能相对有效地推进改革(如小学低年级、初中低年级、高中低年级),这基本上可以证明我们的估计。

以考试竞争和选拔淘汰为宗旨的顶线评价,偏离了现代基础教育的正常态,这使我们基础教育的均衡发展变得越来越艰难。由于基础教育的张力从来就是双向的,它既可能“成为造成社会分化与差异的一种重要原因”,也可能成为“消除分化与差异的重要途径”,而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支持的正是它的前一种张力,底线评价支持的却是它的后一种张力。在确信基础教育“不仅是社会发展的助推器,而且应该是社会发展的均衡器,应该是促进社会公平、改变社会分层、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的情况下,我们主张选择底线评价。

我国基础教育的评价取向是顶线评价,它不是理论的或政策支持的取向,而是实践中的现实存在的取向,它必然拥有深厚的社会支持文化。

1.实然的基础教育评价取向

以考试竞争选拔淘汰为宗旨的评价制度,就是顶线评价制度。从现象看,这种评价制度可以说是褒贬集于一身,但是人们贬低它甚至义愤填膺地批判它都是在应然的范畴,而支持它却是个实然的存在范畴。因为无论是始作俑的人,还是掌握评价指挥棒的人,或是跟着指挥棒转的人,都在一丝不苟地支持它并且维护它。从事实看,基础教育顶线评价的最高形式就是“高考”,它是我国源远流长的考选文化延续到现时代的一种形式,它负载着一种独特的考选精神,这种精神如今已经演绎到了“中考”、“小升初考”甚至“幼儿择园考”,几乎就是个一以贯之的维护顶线评价的线性流程了。那么,这样的现象和事实所表征着的顶线评价,为什么是一种实然取向而不是应然取向这首先是因为它的内在依据,竟然还是要争做“人上人”、要“一举成名天下知”的陈腐思想;其次还因为它的负面影响,在这个线性流程中竞争胜出的精英们中间,许多人竟然滋生了冷漠平民百姓、鄙视普通劳动者的不良品性,这与我们的教育目的大相径庭。所以它只能是实然取向,不是也不可能是应然取向。

2.拥有深厚的社会支持文化

 

基础教育的顶线评价是存在的事实,也是人们熟视无睹的惯例,这意味着它拥有深厚的社会支持文化(使用文化一词,是因为支持者可能意识不到自己的支持,某些支持可能就是一种群体无意识)。我们不妨采择一些司空见惯的教育行为样式来佐证:基础教育的自我评价越来越不重视基础,它拒绝平常,也不热心于培养平民普通劳动者,致使中小学生们都热衷于追求卓越、当大科学家、获诺贝尔奖。基础教育的价值取向由此便导向了精英化,而且层次越高(离基础教育的本分使命越远)就越是被认为有价值。基础教育学校的校史也就写成了精英史,它不记录也不宣扬学校培养普通劳动者的业绩,只是如数家珍地记录并且宣扬自己培养的精英。

 

Copyright © 2016-2020 版权所有 -《课程教材教学研究》杂志社 - 技术支持:知网空间
投稿邮箱:kechenggw@163.com